《秘密生活》读后感3000字

“每个例子中,故事最后都变成了网上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不断地发生冲突。“

如今,我们每天花很多时间盯着手机和电脑屏幕,熟练运用各类社交媒体,可以选择通过“朋友圈营业“、”微博自留地“、”分组可见/屏蔽“在不同对象面前经营不同的个人形象。从千人千面到一人千面,不仅网络世界中他人形象的真实性开始受到质疑,甚至对于这一环境下,人是否还能自知的判断也有所动摇。

何以识人?何以自知?在网络的土地上,我们已经迷上非真实的滋味了吗?这是怎么开始的?是谁在控制它?带者这样的疑问,作者写了如下三个故事。

朱利安·阿桑奇——“维基解密“创始人的回忆录风波

别人都认为你帮我写我的书,但实际上是我在帮你写你的小说。

朱利安·阿桑奇是维基解密的创始人,世界排名第三的黑客。作者因为代笔回忆录而与他相处了数月时间,这位计算机天才不擅共情,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对大小事务都有极强的掌控欲,但实际处理起来却又漫不经心。朱利安的非典型性在于,他不是机器的奴隶,讨厌信仰体系,而只想成为机器中的幽灵,游走于权力走廊中。

《秘密生活》.jpg

作为超级黑客,负责公开秘密的人大概完全不能忍受自己的秘密被公开,他永远处于事情可能泄露的恐慌中,坚持回忆录只能在一台没有接通互联网的笔记本电脑上写。他的内心充满矛盾,想要获得利益和声誉,会因为缺乏影响力而产生焦虑,而又过度担忧自己流露的言行(比如继父的酗酒)会对他想要塑造的完美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带来法律问题或是成为对手得以加以利用的软肋。对网络超越常人的理解和运用反而使得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信任感,他像一个精神紧张的受害人,一直在躲避和逃离。

作者对于朱利安“书包里塞满爱因斯坦的小男孩”的比喻十分精准,天才、多疑、反复食言和违约,出版日期不得不一拖再拖,“还从未有过一个人,让我如此深切地体会到自己是成年人了。我这是作为一个十三岁儿子的父亲说这话的。“

克雷格·莱特——中本聪的身份之谜

每个人都希望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然后再收回去,然后再藏回保险柜。

中本聪是比特币协议及其相关软件Bitcoin-Qt的创造者,他于2008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描述了被他称为“比特币”的电子货币及其算法。2009年,他发布了首个比特币软件,并正式启动了比特币金融系统。2010年,他逐渐淡出并将项目移交给比特币社区的其他成员。据说持有约一百万个比特币的他的真实身份是互联网最大的谜案之一。

作者受邀为中本聪书写一本传记,由此认识了克雷格·莱特——一位被认为可能是中本聪本尊的计算机及密码学家。目睹了他如何接受质疑、自证、辩驳,以及在最后关头的崩溃和退缩。

克雷格·莱特是否是中本聪,作者在与他的不断接触中一直在下自己的判断,2016年莱特向BBC承认自己就是中本聪却被发现证明的密钥签名是造假的,作文www.yuananren.com作者说:我相信他在说谎,但我也有一种感觉,他离这个发明太近了,不太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骗子。一周后他又在博客上发文称,将收回证明自己身份的承诺,因为他“不够坚强”,没有“勇气”在严密关注之下面对不断浮出水面的关于他的资历和性格的指控。作者给出了他的猜想:或许他原来是中本聪开发团队中的出色一员,可能占“聪”的30%,而后不断升级,直至比任何人都更算“聪,但这一比例始终无法达到100%。但真相究竟为何,大概我们永远无法知道。

如果说朱利安的反复是源于对自我形象展示程度与内容的主动选择,克雷格的退缩大概是因为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是谁,他像一个找不到自我的人,不断地与内心里那个失落的小男孩讨论,无法忍受会迫使他明确地说出自己是谁的那些情形。

中本聪是技术制造出来的实体,是神话。而克雷格·莱特是互联网自我创造同时自我隐藏的产物。

罗纳德·平恩——塑造网络身份的试验

脸书八亿六千四百万个日常用户,其中至少有六千七百万个被公司认定是假的。社交媒体上的鬼/变成他人的人或像幽灵般过着想象生活的人,比英国公民还多。

这是一个墓碑上的名字,我们知道他的出生日期和父母姓名,剩下在公共区域里存在的唯一证据就只有一个几乎无人记得的、照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的图像。生于1964年,他在互联网上没有留下过印记,只能从尚未数字化的文书资料中寻找信息,比如给他可能的同学写信,去看他长大的房子走他可能走过的路,试着从成绩单上的等地变化和教师评语中想象他的经历。

另一方面,作者顺利地申请到了罗纳德的死亡和出生证明,并以此获取其他文件作为“假身份”的基础。作者为他设定了假的出生地址、申请了假的学位证书、合成了虚假的脸,他有完整的教育背景、支持的足球队,右派、同性恋,并希望英国脱欧。随着在脸书和推特上经营起社交帐号,他开始从关注及好友中自行发展出越来越完整的形象,留下一连串足迹,他拥有了驾照和护照,可以在非法市场和秘密专家讨论毒品枪支,可以以自己的名字购买比特币,他有假自我和假朋友,唯一的局限就是不能现真身。

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不断地从一个方面换到另一方面去理解一个人,从真实到虚构。

试验即将结束,真人可以失踪,但清除假罗尼很困难:他成了以太网的一部分,他有“元数据”,他的言论不会被抹去,用假证件建立的某些账户也关不了。最后作者找到了真罗尼的母亲,她说她愿意聊聊独一无二的罗尼。

她可能不会知道,在网络世界里,曾有一个除了姓名,也一样独一无二的罗尼。

很多时候,纪实文学的作者会隐藏起来,担当起幕后英雄,就像《非虚构的艺术》中说的“作为透明的眼睛”带读者去看世界。但是本书的作者存在感却很强,在前两个故事里,他记录了自己与朱利安和克雷格交往的整个过程,并将期间对他们的评判和猜想也都写了出来,第三个故事直接就是他自己的试验。他对于纪实报道有自己的理解:纪实并非事实决定一切,而与想象力无关,虚构与非虚构文学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这本书的主人公都是真实的,但都要依靠高度的人工打造,才能够在这世界上存在或发挥力量。这倒是与本书互联网的背景不谋而合:互联网赋予每个人一种秘密的生活,网络世界真实与虚假的判断标准游移难定,而每个人都是某种合成的产物。

或许在这个谁都可以是任何人的世界里,真实与不真实不再如此重要。但是作者依然想引导我们努力回到“人”的问题上来,“计算机还没有和我们自己变成一体,在一个挂满镜子的大厅里,我们只是好像变成了别人。“

《《秘密生活》读后感3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菊与刀》读后感3000字

2:《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