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3000字

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堪称一部“日本的百科全书”,其对日本人性格、日本文化解读的权威性与客观性毋庸置疑。《菊与刀》确实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作者没有去过日本,内容有些过时,不够全面等等。当时二战快要结束,日本败局已定。在此之前尤其在战争中,美国人已经深刻感受到日本文化与自己、与西方国家大不相同。日本人就好像一堆矛盾的组合体,他们既好斗又温和,既自大又礼貌,既顽固又开放,既忠贞又叛逆……如此多的未知,研究日本成为美国的当务之急,为了更好的在战后治理日本,本尼“奉命写书”。可以说目的不纯,而且《菊与刀》问世之前还从来没有一本介绍日本的书,所以本尼所能借鉴的只有文献史料、纪录片,与在美国长大的日本人交流。但我想说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本书对日本的解读能够超过《菊与刀》。

“耻文化”一词是作者原创的,是本尼迪克特给日本文化类型下的定义,区分于西方国家的“罪文化”。耻感文化,即以耻为主要强制力的文化。罪感文化中的人,在犯了过错比如,衣不得体,或言辞有误后,虽然也会感到懊悔、耻辱,但是他们对此的办法是去忏悔、赎罪,更严重者犯罪坐牢,杀人偿命,从而得到解脱。而耻文化中,人们犯的过错再严重,内心再懊悔,除非恶行被公之于众,除非外人知道,否则不必懊丧。所以他们不需要忏悔,不存在赎罪这个说法,那是自寻烦恼。所以可见,耻文化是更为被动的,需要外部强制力。

《菊与刀》.jpg

耻文化是《菊与刀》的核心,书中所有观点都是由此发散延伸出来的。既然“耻”为最高,所以日本人对于“嘲弄”是非常敏感的,因为被嘲弄就等于受辱,就会有羞耻感。书中引用日本作家牧野芳雄一句话“杀人杀害的是人的肉体,而嘲弄侮辱杀害的是人的心灵”,“侮辱他人比杀人犯更加无法原谅”,由此延伸出来的是日本人对于“名誉”的极端看重。这与“情义”在日本人生活中与生俱来的重要性是有关的,因为保护自己的名誉也是情义的一种,即“对名分的情义”。

说到情义,西方罪文化认为,亚当夏娃偷食禁果,人生来有罪,所以赎罪、忏悔是与生俱来的。而日本耻文化中也有与之对应的,与生俱来的,就是“情义”。情义是人生来背负的负担与阴影,对社会的情义、对名誉的情义,情义要求你去履行忠、孝的义务,这种“情义”是一种日本独特的价值观。说回到名誉的问题,电视媒体上经常宣传日本人灾难前临危不乱,观众席上多么干净,更衣室一尘不染,这些都是日本人在乎名誉的体现,日本人总觉得大家都在看着自己,所以要维护自己的名誉,不给别人添麻烦。

日本人很多在外人看来互相矛盾的人格,无法理解的处世,都是源于对一些普世价值观的独特追求方式。日本武士食不果腹也要口含牙签,作文www.yuananren.com是为维护身为武士的形象与名誉,包括前面说的讲卫生懂礼貌等,都是值得学习的。但是也有一些病态极端的例子,比如教师犯了口误,学生却不能当堂指出因为这会破坏师长的名誉。更有过分者,比如一个大名让家臣猜测自己名刀的出处,猜错的人出了丑,因此把猜对的人杀了。因为自己的错误去惩罚无辜正确的人,这些都是不值得学习的。

由此引申出日本的复仇文化。受到侮辱怎么办?复仇就是唯一的办法,能够为复仇抛弃一切的人,是高尚的人,比如《四十七士》。在复仇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尊卑长幼。任你是我的君主还是老板,你侮辱了我,我就会杀了你。由于现代法律的完善,侮辱他人不犯法而杀人犯法,所以攻击方式转而向内,有杀人复仇变为自杀。由此引申出日本的自杀率。

说到日本自杀率居高不下,很多人认为是生活压力大幸福指数低等等。实则不然,因为自古以来以死谢罪就是被人称赞的美德,大家对此丝毫不抵触,难怪自杀率高。另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就是出轨率居高不下,由此引申出日本对于婚姻的态度。

说到婚姻,对婚姻的情义,更多是履行义务。日本人把婚姻与性爱享乐分得很清,婚姻是夫妻生活,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而婚外恋才是消遣娱乐的来源,享受来自情妇的快乐无伤大雅,在不同场合各得其所。我在家中是模范夫妻,不妨碍我是花柳小巷的常客。而且这里面门道极多,艺妓、情妇、契约等等。

最后说说日本与二战,关于太平洋战争,书中也解释为“名誉”的问题。日本身为一战战胜国,战后却受到西方列强的制裁,在“伦敦海军条约”、“移民限制法”中被“针对”,日本人视为对自己国家民族的侮辱,日本要发动战争,把那些西方列强打醒,打出亚洲,让他们正视自己在国际的位置。日本也要通过发动战争来获取大国地位,他们要效仿成吉思汗、拿破仑,用军事实力赢得尊重,用堪比希律王的毒辣残暴维持统治,在战场上的万岁冲锋和自杀式攻击,在战场上战死是体现自己武士荣誉最好的机会。但是战争的结果,世界范围内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失败证明日本人的方法是错误的。

战后日本人对于登陆美军的热情欢迎,与战时态度180度大转变,让美军不可思议。即便战争刚结束,美军士兵孤身一人在日本列车上、街道上也丝毫不用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还会受到热情款待。在外人看来,日本人就是如此“前后矛盾”。为什么?因为保全名誉是日本人持久不变的目标。发动战争是为了获取地位和名誉,既然失败了,没有必要继续坚持旧的阵地,所以日本人在心里没有任何压力,他们对战败看得很开。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就好像这道题用这种方法做不出来,换种办法就好了。现在遵守国际秩序,依靠美国显然比发动战争这个老方法好得多。所以如果你在其他书中看到战败后的日本人在丛林中负隅顽抗很多年,那么一定是作者想当然。“打不过就加入”的例子在日本历史上比比皆是,一位英国人在萨摩藩遭到刺杀,于是英国派遣远征军炮轰萨摩港口。萨摩武士本是傲慢好战的,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萨摩藩没有抵抗,抛弃原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并对英国示好。这难道不有损名誉?日本人却说,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可以转化为帮助自己的垫脚石,一个厚黑的民族。

《《菊与刀》读后感3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天涯双探4》读后感1000字

2:《秘密生活》读后感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