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希望》读后感1000字

中国强制实施以“独生子女”为特征的极端计划生育政策凡40年(1970年代末到2010年代末),其影响深远。不仅与中国有关,还因为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影响到世界人口的发展;不仅与当代有关,还会通过代际传递一波一波影响到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不仅是少生多少人的问题,而且强制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并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激烈变迁相匹配,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样貌。

所以我以为,独生子女作为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会被赋予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体现方法特征的统计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以持续的研究动机,是一个持久且多元的研究对象。《唯一的希望》是一部以独生子女为对象的研究著作,其身上有很多标签。

《唯一的希望》.jpg

第一,海外中国研究,哈佛学者,人类学研究方法,由此决定了其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个体观察基础上的,研究视角对接的是国际尤其是美国的一套理论、文化架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文化架构就是:中国之所以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是为了整体从第三世界向第一世界转型;这一模型同时也是中国不同阶层的个人行为依据,对独生子女可以有更多的人力投资,以便从较低的阶层上升到更高的阶层。

第二,作者是在哈佛做博士研究的台湾人,通汉语,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接,但又与大陆这个研究对象保持一定距离。通过英语教学进入相应的学校,可以进行班级的整体观察和调查;通过英语辅导接近不同的学生及其家长,深度了解其所思所想以及相互关系。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其身份也有一个被接受的过程。

第三,研究时间段是1990年代,截止到1999年,研究对象是大连市的普通初高中、职业中学等的学生。这就意味着这个研究样本现在看来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属于第一代独生子女,还在读书阶段没有成年,很多事情还无法观察,作文www.yuananren.com重点观测内容仅限于学习以及处于青春期孩子与家长的关系。

当时中国正处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企转型大批工人下岗、社会保障还没有建立起来的阶段,大连作为东北的组成部分情况会更加严峻,以打工为通道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还没有开始。大学教育还是稀缺资源,高考是千百人过独木桥的精英筛选模式,普及型高等教育的启动还要等至少十年之后。

所以,我们只能将此书作为有关独生子女研究者特定时空下的一个案例看待——尽管无疑是一个很珍贵的案例。这项研究如果能够继续追踪,直到现在,我想可能会有更多发现;或者,从不同视角重建类似案例,可能会有不同发现。

《《唯一的希望》读后感1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写作即思考》读后感1000字

2:《古怪的身体》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