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国人重视“孝”,更为此有“孝道”的说法,“道”者,天理、规矩也,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父母:生命中的贵人》一书便是嵩山大法王寺方丈释延佛大师有关“孝”的见解与解读,佛家从来都有劝人向善的宗旨,在此其中,为父母尽孝,非但不是修行路上需要断绝的“欲念”,反而成为明心见性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听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说的是中原一带有个农家孩子名叫齐良,生地仪表堂堂,非常俊秀,可谓“相如秋满月,眼似青莲华”。父母对这样的孩子自然疼爱有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娇惯得很,可是,他的家境却不太好,吃的穿的都比不上富人家的孩子。这让齐良很不爽,天天耍脾气,抱怨父母没本事。父母不敢辩白,只能暗自垂泪。
一天,有个化缘的僧人路过齐良的家,齐良想求福求富贵,就把自己的心愿告诉了僧人,还一个劲地抱怨家里的经济条件让他没心思读书。
僧人听了,告诉他百里之外的嵩山里有一座古寺,香火很旺,如果大年初一这一天他能去那里烧到头炷香,就会开悟得道,功德无量。
齐良一听,两眼放光,仿佛看到了时来运转的希望。于是他就在大年初一背着干粮,兴致勃勃地去嵩山烧香。可是到了古寺一看,心里凉了半截,原来他起床太晚了,古寺信徒很多,头炷香早就烧完了。齐良暗暗叫苦,责怪自己的心不诚,还埋怨父母没有早点叫他起床。决定明年要起得更早来抢头炷香。
可惜时运不济,齐良也不争气,不是走错路,就是崴了脚,他连续朝圣17年,每年都没争到头炷香。到了第18年,齐良年过三十,还是白丁一个,他赌了一口气,今年一定要烧到头炷香。于是,他在大年三十那天下午就上了嵩山,心想:“今天我就住到这儿,排到第一位,非烧到头炷香不可。”
齐良躺在大殿门口等待。不一会儿,天黑了,又饥又冷的大迦叶昏昏沉沉地睡着了。睡梦中,他看到一个须眉皆白的长者用拐杖敲了他的腿,问道:“年轻人,你可是来烧头柱香的?”齐良一骨碌爬起来应道:“正是。您能有办法让我烧头柱香吗?”老者答非所问,对他说:“你千里来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恍然间,齐良意识到这是佛祖化身的点化,便连夜赶回家中侍奉孤寡的老娘,最终修成正果。
“功德”一词,德为重,德是什么?是良知、是品行、是做人最基础也最高贵的善意。而孝就是德行中占据比例极大的一部分。而在我国另一大主流思想“儒家”中,对孝的重视与佛家不谋而合,就像延佛大师叙述的那样,作文www.yuananren.com孔子倡导“仁义”中有很大篇幅都在描绘尽孝的价值,无论是他本人的所说所做,还是劝导弟子们的言论之中,对孝都进行着大力得弘扬。延佛虽是佛门中人,可在他的眼前,有关于对父母的爱,任何一种思想和流派,都该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