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知道项飙,是因为《十三邀》。在节目中,他谈到了现代社会因为技术而出现了“附近的消失”,大世界和小自我之间失去连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无限弱化。而这是现代人焦虑和无力的重要原因。这一观点令人印象深刻。同时,我也了解到了他的成名之作——《跨越边界的社区》。他花了6年的时间在北京城中村进行田野调查,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我一向对做田野调查的社会学家充满敬意和好奇,这也是我对这本书的兴趣之始。
当代年轻人的“丧”。“丧”文化似乎逐渐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主流文化,一切似乎并没有那么坏,但大家却陷入了一种普遍的沮丧,好像一切没有意义,也看不到生活的变化。
对于这个问题,项飙谈到中国的传统教育往往是“追求回报”的,这就导致音乐、美术这些本来很有乐趣的艺术,都变成了培训班。在这样的模式下,长大之后的年轻人也想着“取悦”,而缺少自主性和发挥的空间,仅仅是被当做机械的一部分。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有自我证明的愿望,而自我证明其实是在取悦别人。
在本书中,他还提到了之前研究中所用的“悬浮”的概念。所谓“悬浮”,指的是始终处于想要逃离现在却不知道去往何处的状态,总觉得自己现在所处的地方不对,和自己认为的有差距。悬浮的结果就是,最终发现没有所谓的未来,所有的未来都被欲望无限推迟,同时,所有的未来其实都已经变成了不被珍惜的当下。
人应该替代性地寻找生活意义的来源。“读好书、考好学、找个好工作、家里给买房子,一直是将意义外化转移,到最后没有必要转移了,就是要回到人本身。”将注意力放在生活的细节上,或许能更多地感受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