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不如肉》读后感500字

昨天收到这本书,熬夜用了三个小时把它看完。看完以后我直摇头,后悔为什么要花宝贵的睡觉时间来看。为什么这样的一本书,中国的“学者”、文艺从业者会力荐这本书?

首先我感到很困惑的一点,是叙述人称的陡然转变。从1-9章,都还算是大量地收集了关于艺术作品、史诗作品、文学作品等资料,东拼西凑搞出来的第三人称视角的冷静叙述。

《竹不如肉》.jpg

然而10-11章,我感觉误入了一个自以为有学术涵养的文艺女青年的博客,里面全是她对个人生活的暴露以及莫名其妙的对苏格拉底的幻想。这种转变让人非常不适,最后两章我甚至觉得像飞机上的那种旅游杂志作者写的。

其次,全书没有太多作者自己的见解,前面几章如“雅典之爱”、“忧郁的罗马人”和“贞洁纱”,类似的观点也可以在丹纳的《希腊的雕塑》、理查德.桑内特的《肉体与石头》、威廉.E.华莱士的《米开朗基罗传》中看到。而关于博斯的绘画中的宗教性的诸多观点,也可以在博斯的画册(LarrySilver著)中看到。我自己觉得我看的书非常少,但也认为对于一段时期的历史、政治、权利、以及艺术作品的判断应该首先具有足够的资料支持,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旁征博引,再给出观点,甚至这个观点还需要在前后文之中逻辑自洽,反复再次被论证。

1:《把自己作为方法》读后感600字

2:《岁月疾驰,漫步归家》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