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征文稿[优秀9篇]

作者:周百万

篇一:父亲节征文稿

爱好是父亲人生的精彩

父亲涉猎广泛,1989年父亲带我们搬进临淄闻韶北生活区的三室一厅新家时,父亲在洁白的客厅东面的墙壁上小心翼翼地挂了一副徐悲鸿的竖卷轴的《奔马图》。虽然是一副复制品,那惟妙惟肖的奔跑姿态,父亲爱不释手,常常观赏不已。父亲健谈,却都说到点子上,废话不说一句。徐悲鸿塑造的那一洗万古凡空马的英姿骏马形像,一如父亲一生追求的理想,向往自由的性格像征。

父亲去世后,这幅卷轴画留给了我们,作为我们怀念父亲的一个念想。父亲爱徐悲鸿先生的画,也喜欢先生的箴言:“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吾所法者,造物而已。碧云之松吾师也,栖霞之岩吾师也,田野牛马,篱外鸡犬、南京之驴,江北老妈子,亦皆吾所习师也”。父亲出身农家,一生的爱读书,爱收藏的心劲十足,这些令我们四个子女望尘莫及。

在大多数人的感觉中,父亲是严厉的,母亲是慈祥的。严父慈母,这是古语了。而我家却相反,父亲却与母亲掉了个个。从天真烂漫的童年到成熟稳重的中年,父亲却在悄悄扮演着慈父的角色。并一意孤行,仿佛我们与父亲更贴近一些,而畏惧那近在咫尺的母亲,因了母亲严厉的缘故,且让我说说与父亲相处37年来的趣事。

童年时代,在外工作的父亲与我们疏远了些。有时看到父亲回来,我就产生莫名其妙的想法:怎么这个陌生的人,是我爹。那时候有一个在银行工作的父亲,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没有一点优越感。生产队时期,工分是足令人意气风发的。母亲一个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是一拳难敌四手。上有七十多岁的奶奶,下有四个半大孩子。拉扯起来太难了,当人家年底按照工分分红、分粮食时,我按照母亲的吩咐,哥仨拿口袋去社场分粮食时,生产队会计讽刺说:“回家凉快去,还欠着队里的工分钱呢。”倒扒工分的现状,我们苦恼,母亲铁青着脸。一年的辛苦白费了,一个人挣工分,六张嘴等着,母亲是无能为力。苦涩的母亲无处哭诉,也就对父亲极尽埋怨。“好男儿,不远游”,这是母亲刻骨铭心的感受。

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的日子,母亲难为了。对父亲诉苦:“还是回农业社的好,孬好,你也是个整劳力,两个大人拉扯老小总要省心些。”也不知父亲是怎么劝导母亲的,第二天母亲又和一个好人似的,把那忧伤丢到九霄云外去了。那父亲微薄的工资买工分顶粮食,是童年我家最普普通通的事。人家细粮,我家粗粮,也不知遭受了乡亲们几多白眼和讥笑。“有个吃公家饭的有什么了不起,一家人不照样吃不起白面吗?”受不了讥讽的母亲,就对父亲诉苦。父亲总安危冷暖,母亲也就信了命:“等孩子们大了,这累阵就到头了,苦日子就熬出来了。”累阵,我想是当年母亲自我安慰的独创名词。

父亲每星期回一次家,我们四个孩子是欢蹦乱跳的。那辆大金鹿车承载了我们童年多少喜悦和生活的重负,我已经记不清了。父亲车铃的响亮还那样难忘,那车梁上的帆布包里的糖果也够诱人的,激动着我渡过多少年的欢乐时光。

孝顺的父亲,那黑皮包里的点心,先给西屋里的奶奶。欢欢喜喜的孩子们,瞅见就流着涎水来了望。奶奶的笑容,父亲的点头,那都胜似少年时代考第一时夸奖时的欣喜若狂。好东西,父亲递给我们,说:“尝尝”。那品尝里的滋味比狼吞虎咽的吃更难忘,这一个字眼里的辛酸难以想像。

父亲是不打我们的,排队挨训是少见多怪的景像。记忆中父亲打孩子是个空白。孩子们淘气、惹了事,父亲从不打耳光来教训。总是讲道理,这似乎是继承了奶奶教育孩子们的衣钵。有一年,与一个同学闹矛盾,那个同学也厉害,上来就给我一个巴掌。我自然是恨的不得了,打成一片。事后老师来处理,问原由,我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我父亲在家还没动过我一指头。他竟敢羞辱我。”父亲的言传身教,总令我难忘。

退休后的父亲喜欢看电视上的股市点评,我与父母、父亲正谈论的热火朝天。到了父亲的节目,父亲就一言不发了。冷落了我与母亲,人家津津有味看股市行情了。我倘若再不识趣的与母亲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忆苦思甜,父亲就训斥:“不要说话。”我不作声了,母亲就不乐意了:“想咋的,想堵住我娘俩的嘴?不想让地球转了,看你那霸道的样。属螃蟹的?”母亲一句讽刺而幽默的话,父亲被逗笑了。

父亲的爱好,就是读报、看书、珍藏字画、钻研股市曲线、涉猎军事知识。看他喜不自禁,就知道行情好,他脱口而出:“涨了”。父亲快乐的不得了。股市跌了,也一准写在他的脸上。看他脸阴,就不要与他胡侃。父亲的脸色就仿佛股市的晴雨表,是准准的。

进城23年了,我还是乐此不疲的按照小时候的称呼喊父亲“叔”。“父亲”、“爸爸”、“爹”这都是对父亲的背称,而有次我当面喊“你这老汉子”,父亲就不高兴了。好像我贬低了他,对他大不敬。父亲对“老头子”的称呼受用不尽,妹妹就常这样喊他,他乐此不疲。

“你吃啥?”我正处于为出口不逊而惹恼父亲自责中。看完股评的父亲,似乎忘记了片刻前的不快,又平易近人起来。

我想,这好老头儿。怎么像这“五月天,孩儿面”,来的急,去的快。这就是我那可亲可敬的父亲,一个心胸开阔、健康长寿的老头儿。

“怎么的,孩子叫个老汉不对吗?难道你以为你还是小青年吗?”母亲一句话,父亲又乐了。

父亲这个我一生值得敬仰的人,离我而去已经快3年了,每逢摊开这幅《奔马图》,父亲慈祥的形像就跃然纸上,如此亲切如前。“嘉陵江水碧如茶,松花青青胜似花,别具一番新气像,磐溪风月画人家”。读到这样美妙的诗句,想一想一生品行如这幅奔马的父亲。我就会哀思不已,古诗、字画、军事知识,这些父亲一生的爱好,回味一番,都是令我最幸福的。

与父亲相处的美好时光只能珍藏在记忆里了。父亲,能做你的儿子,做一个如您老人家一样淡泊的人,成功与否,我一生无悔。

包容是父亲对我永远的教导,凡事要尊敬领导,老师傅嘛要多谦让着小青年们。你说,谁不是打那幼稚的岁月过来的呢。何必斤斤计较,度量也是自我做的基本功。想想也是,不过,心里不说,肚子里总不舒服。说到底,还是心胸不开阔。

篇二:父亲节征文稿

父亲在我心中

我家是书香门第,祖孙三代均是读书人。然而,身处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变动而沉浮,我家祖孙三代的读书、生活和命运迥异,不变的只有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在艰难生活中凝聚、在沧桑变迁中始终传承、坚守和发扬的家教家风,那就是――正直,清白,勤廉,奉公!

我的祖父是一位传统的知识分子,解放前一直从事教育,曾历任学堂教员、训导主任等职。五十年代“大鸣大放”期间,祖父本着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爱与拥护,发表了一些极其中恳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竟遭致他被错误地划为“右派”。

祖父被打为“右派”,下放到农场劳动,他问心无愧,总是说自己一向正直清白,勤廉奉公,遵纪守法,没有错。在艰苦的环境里,在烦难的世事中,他常常背诵宋朝周敦颐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每当背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总是神态坚定,声音清越,绕梁不绝。他不但自己喜欢背《爱莲说》,也要求父亲熟记熟背,甚至也要我们孙子辈也会背,当作我们的家风!

祖父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后,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我的父亲曾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安徽的一所知名大学,但仅仅去上学一周,就因为家境贫寒,无钱读书而辍学。父亲无奈到一家皮鞋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直到29岁时与来自乡下的母亲结婚,生育了哥哥和我两个儿子。按照当时政策,母子都没有城市户口。父亲的工资每月才四十元,一家人的生活异常艰难。再加上三人是“黑户”,没有配给的食品,须花高价到“黑市”上购买“议价”的粮油,其因窘更是雪上加霜。

七十年代中期,祖父衔冤含恨地与世长辞了,临终前他交待家人一定要自立、自强,要对国家和党怀有信心,要坚持君子人格,恪守清廉家风。直到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重新回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职位上来,一场拨乱反正的东风才开始荡漾在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祖父终于得到平反昭雪,摘掉了莫须有的右派帽子。工作组的同志来我家慎重地宣布了这一喜讯,还补发了几百元工资和慰问金,可惜祖父却永远看不到这一幕了。全家人均感到扬眉吐气了一回。

可是我家的生活状况却并未得到改善。当然,整个国家都有因难,我家更是将勤俭的家风发挥到极致。生活上的困难我们也能忍受,只是没有户口的哥哥和我却面临着失学的威胁。哥哥经父母多方说情才得以到一所公办小学读书,而我却只能到一家民办学校上学。但读中学就成问题了,遑论考大学。父亲为此想尽了www.yuananren.com一切办法,仍然没有结果。1985年,他根据当时政策,以母亲体弱多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且家庭困难为由,又一次向派出所提出转户口的申请。但如泥牛入海,杳无消息。据说,如果能找到有分量的人代为说项,那么或许有希望。我家哪有这种关系?走投无路的父亲突然想到给小平同志写信,反映这一情况。他果真花了几天工夫,写了一封七八页纸的长信,详细地介绍了祖父被错划为右派,一家人深受影响的悲惨遭遇,以及他的后人现在所面临的因难,并婉转要求能否拨冗批示解决。

一个月后,父亲收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回复,称相关批复已转给有关部门,请等候处理结果。不久,派出所竟真的首次派人来我家调查核实有关情况。数月后,困扰了我们近十年的户口问题总算是终于迎刃而解了。父亲,一个无职无权的小老百姓,只因鼓起勇气给日理万机、宵衣旰食的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竟解决了大问题,他一向如此,崇尚依法依规,宁愿向上反映问题,而没有走那些“旁门左道”,反而解决了问题。

流年似水,到九十年代,哥哥和我勤奋学习,相继考上了大学,后来还入了党,但父亲却日渐衰老,在我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他先是喜悦非常,继而变得异常沉默。但最后他还是笑了,提议我们大家一起来背《爱莲说》,背不了,背错了的请客吃饭。结果,父亲和我们兄弟两人竟然都是熟极如流,一字不错地流利地背诵下来。他抚掌大笑,开玩笑说,君子家风看来有传承了,可以“家祭无忘告乃翁”了。

父亲从此应该可以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终于,一生困苦的父亲积劳成疾,终至卧床不起。就在孩子们即将立业成家之际却溘然长逝了,临终时他还再三地告诫我们要正直处世,清白做人,勤廉奉公,要懂得感恩,要为社会多做贡献,时常熟背《爱莲说》,永远不要忘记家风。

我常常想,祖父和父亲虽然平凡,但是他们的生平和命运却是亿万国人在那个年代的缩影,他们随着国运而沉浮,但他们始终牢记并身体力行《爱莲说》,也做到了矢志不渝,坚守君子人格;他们遵守法纪,清廉奉公,决不因为困顿就作奸犯科,或是徇私苟且,而是穷且益坚,坚持不懈,自立自强;他们不因自身一时的困境就改变对走正道的执着、对祖国的挚爱、对光明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喜欢读的《爱莲说》,他们树立且奉行的家风家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我们这一代会很好地传承下去,相信将来也永远不会泯灭!

篇三:父亲节征文稿

月光流水酒飘香

那是1978年的深秋,满坡的地瓜正在收获。那时,乡村学校一年内有暑假、寒假、秋假和麦假。每个假期学生都要帮忙干农活,尤其是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孩子,每个生产队要编成劳动小组,一个也少不了。

我在家里排行老小,上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我记事的时候,父亲已被从外地的学校遣返回家,接受“劳动教育”了。父亲从高中的教师,变成了生产队的“送饭工”,主责就是早上、中午在生产队烧开水,灌进保温桶里,挑着一头是装满开水的保温桶,一头是盛有户里送给在坡里干活劳力的饭菜,那时的菜,大都是咸菜。别人吃着饭,父亲就割草,回来时捎给生产队饲养场作饲料,这一干就是十年。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很少有抱怨。母亲却性格直爽,啥事也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爸爸的爱好是绘画和喝茶,只是在那个年代这些爱好是没法实现的。

父亲上完大学就留城当了教师,工作任劳任怨。他每天一上班就泡上茶,开始一天工作。他很受学生欢迎,常有学生送来新茶,好多学生家里就有茶园。后来,校园秩序乱了,学生上街闹腾,父亲很着急,批评了几个领头的,没想到竟惹祸上身,成为受教育的对象。讲台不让站了,去伙房当炊工帮手。外面闹腾热度升级,他没有参与和评论的机会,很是心痛和郁闷,只好对着茶杯慢慢地品味,打发时光。后来,学校停课,他被遣返回到老家。

临走时候,有的学生家长送来经过发酵的好茶,有的送来刚采摘的新茶,嘱咐说“发酵茶能长期保存,新茶不能保存太久,要快喝”。校长送父亲到长途汽车站,无言以对,塞给四瓶白酒,撂下一句话:“对不住了,相信后会有期!”

回到老家,父亲把酒和发酵茶藏到房子顶棚上。新茶喝光后,他就没再喝过,那存好的茶是不舍得喝的。父亲与外界几乎断绝关系,酒和茶都戒了,开始了吸烟。

十年间,风云变幻,父亲心静如水。繁重的农活,累得他腰酸腿痛。下雨阴天的时候,社员不能去坡里干活,他也就不需送饭割草了。村里和生产队安排他画宣传画,他如鱼得水,很是开心和投入。谁知,好景不长,有人举报说不能让父亲这类人干宣传,以防“画里有话”。

在这如此环境里,父亲的特长不能发挥,憋屈劲就甭提了。有时候,画瘾上来了,只能在家里偷偷地画,自我欣赏一番,再忍痛快速销毁。

那个年代,每当节日,被改造对象就会被派去野外护林看坡。有一年的中秋节,父亲感冒发烧厉害才得以留在家里。邻村的王大伯知道后,晚上悄悄来找父亲闲聊,他也干过老师,也是被遣返回村的。他带来半斤散白酒,母亲想办法炒了三个青菜,两人便在屋里喝了起来。咯咯

《父亲节征文稿[优秀9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青年黑格尔》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2:记忆中的年味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