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黑格尔》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第一阶段的含义是指与人的一切劳动、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结合着的主客关系。这里产生了社会的客观性,社会的发展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同时保留着人自己创造他的历史的思想。历史被理解为通过社会化了的个体的人而产生出来的复杂的、充满交互作用与矛盾的人类发展过程。

第二阶段的含义是指特殊的资本主义形式的“外化”。黑格尔在这一点上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他有时把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特别的外化了的本质标志当成了劳动社会化的必然结果。这里同时产生了要把偶像化了的经济社会产物和关系的客观性还原到人,归结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上来。

第三阶段的含义与“物性”或“对象性”具有相同的意义,用以表述对象性或客观性发生史,客观性是通过主客同一体的“外化”而返回其自身的那种辩证环节。在这样收回客观性时,其中包含着重要的神秘化倾向。

42、关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神秘化,作者重点分析了黑格尔对自然和历史的本质的规定。

由于错误地统一了“外化”与客观性,黑格尔错误地区分了自然与社会的本质。黑格尔认为,自然是精神的一种永久外化,因而自然的运动只是一种虚假的运动,只是主体的一种运动,自然没有真正的历史。相反,人类社会实践里的、历史里的“外化”,则是精神在时间上的一种“外化”,因而是一种真正的实现、真正的历史。

43、基于这种区别,黑格尔从来没有探讨自然界本身的发展历史,不承认自然与社会有实际的相互作用,不承认在社会发展期间自然还有它的发展历史。黑格尔曾经试图把地球理解为人类历史的舞台,在这里,他认为历史只有一个,当人的历史开始的时候,地球已经发展齐备了,地球的历史已经完全停止了,而地球的历史本身也矛盾重重。

44、另一方面,黑格尔把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方面突出出来,接触到人类自己创造他的历史的这一环节,提供了达到一种丰富的正确的历史图像的可能性。但是同样包含着神秘的“外化”的作用,以至于把他很彻底建立起来的东西又取消了。

黑格尔认为历史的目标就是它返回于主客同一体。历史返回于绝对主体,这是一种对时间上的“外化”,对时间的扬弃,这是客观性的扬弃的自然结果。这样一来,不仅历史的辩证过程被安置到两个神秘的界限之间来,从而重新显现了宗教里时间有始有终的创世纪范畴,而且历史过程的起点与终点本身也必然碰到一起,历史的终点必定预先存在于它的起点里。

这个终点就是绝对精神,而且绝对精神在达到它的顶峰时就是绝对知识、哲学。这样,历史就成了这样一种运动,这种运动,在现实里固然是作为过程在发展演进,但它却只能在哲学里、在对此发展道路的理解里才达到它的真正完成;而这个完成从开始就是它的内在目标,就是它包含于起点中的自在。这个思想对《精神现象学》的历史哲学具有决定性意义。精神是历史的创造者,精神的本质恰恰在于它是历史的真正推动力。这些是黑格尔“外化”概念的必然结果。

45、以下论述马克思(主要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手稿》在20世纪30年代初才被人发现出版,作者对于《手稿》的洞见极具眼力,很有启发意义。

作者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全面系统的批判,是改造唯心主义辩证法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方法论上有两个特征尤为重要。

第一,马克思集中批判了《精神现象学》,特别是“外化”及其扬弃的思想,既是在哲学上瓦解青年黑格尔派和为革命的政治理论做准备的需要,也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纠正与超越。第二,马克思采用了经济学和哲学相结合的方法论,他对黑格尔的批判是以他对经济事实更深刻更正确的见解作为出发点的,而只有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社会主义批判,才有可能发现人的经济生活里面现实的辩证运动,从而才有实际基础来批判一方面是古典经济学家的另一方面是黑格尔的见解,这是实际排除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先决条件。马克思《手稿》中的纯经济学的部分,包含着后来哲学批判的最重要的理论根据,即从经济学上给异化事实做了说明。

这里,作者敏锐地发现《手稿》中包含着对国民经济学前提的异化劳动的经济批判、对共产主义思潮的社会批判、对黑格尔辩证法以及一切哲学的哲学批判,以及三大批判之间的密切关联。

46、接下来作者论述了马克思的主要论点。

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实际事实出发的,考察这种经济学的前提,分析异化劳动。具体来看,马克思严格划分了外化与客观性、劳动里的客观化。后者(客观性、劳动客观化)是一般劳动的一种特征,表示人的实践对外在世界的关系。前者(外化)则是资本主义里由于社会分工而出现的所谓自由工人的附随现象,在客观上,劳动的生产品表现为一种外来的、对人具有统治势力的对象,在主观上,劳动的过程成了一种与事物外化相应的自我外化。进而,异化了的劳动异化了人类生活和个人生活。

基于上述分析,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已把劳动正确理解为人的自我创造过程,但他没有见到劳动(异化劳动)的消极方面,那么在他那里就必然产生出哲学上的错误的分割、错误的统一和唯心主义的神秘化。发现资本主义劳动的实际辩证法,是对这种哲学进行唯物主义批判的前提。

47、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含有一种“无批判的唯心主义”倾向。黑格尔的扬弃了其自身体系中的“外化”的那种哲学,其本身乃是一种最突出的“外化”形式。“正如哲学精神不是什么别的,只不过是在其自我异化中进行思维的,即是说,抽象地把握其自身的那种异化了的世界精神。逻辑……乃是人类和自然的一种已经与一切现实规定性完全不相干的、因而非现实的本质——乃是外化了的,因而脱离了自然与现实的人的思维;乃是抽象的思维。”

这一点,黑格尔没有看见。由于他不把这种异化了的思维理解为异化了的,由于他恰恰把这种思维视为扬弃“外化”的动力,他就在哲学上把生活里外化的现实关联和规定性头脚倒置起来。在这个基础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把人的本质与自我意识等同起来。

48、“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只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罢了。自我意识的异化不是人的本质的实际异化的一种表现……毋宁相反,实际的异化,即看起来好像是实在的那种异化,按照它最内在的本质来说,倒是人的真实本质,亦即自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理解到这一点的科学,因而叫做现象学。这样一来,重新占有那异化了的对象化了的本质,看起来好像就是把它并入于自我意识;掌握自己的本质的人,只不过是掌握对象化了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因此,对象的返归自身,就是对象的重新占有。”

马克思说明,错误地把人与自我意识等同起来,是如何由于错误理解了社会生活里的外化。基于这种错误的理解,在主观方面,就等同了人与自我意识,在客观方面,就等同了外化与对象性、客观性。

49、从这种错误观点出发,黑格尔哲学在扬弃客观性或对象性方面达到了错误的顶峰。“被当作建立起来了并且要去加以扬弃的那种异化的本质,不是指人的本质把自己对象化为非人的、与人对立的东西而言,而是指人的本质把自己对象化为不同于和对立于抽象思维的东西而言。……所以,应当克服意识的对象。对象性本身被当作了人的外化了的关系,被当作了一种与人的本质,亦即与自我意识不相称的关系。因此,重新把那在外化的规定下产生出来的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占为己有,就不仅意味着扬弃异化,而且意味着扬弃客观性,因此,这就是说,人被当成了一种非对象性的、精神性的本质。”由此可见,这种最高形式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何以只有当展望到真实地扬弃资本主义的异化从而有可能对资本主义经济学作时候走呀批判的时候,才能够彻底地予以扬弃。

50、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对象性学说(感性对象性关系)。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所作的唯物主义批判,是以他所陈述的人的思维与人的实践的实际条件为根据的,与绝对唯心主义自称的无条件性相对立。在这个意义上,唯物主义辩证法也可以说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的真理,因为前者不仅批评地消灭了后者,而且找到一条同时保存其中重要和正确因素的道路。

51、黑格尔的辩证法之所以能成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直接先驱,决定性的一点是,黑格尔把劳动理解为人的、人类的自我产生过程。在承认这一点的基础上,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把历史加以神秘化的基础。黑格尔历史的主体是上帝、绝对精神、自己知道自己和自己证实自己的理念,是纯粹的、无休止的自身循环。这个主体抽象地、神秘化地、虚构地“创造”历史,因而实际的历史过程、历史过程的实际规定就只能走后门偷偷溜进构造里面来。

“黑格尔陷入了幻想,把实在理解为自行总结、自行深化与自行运动的思维之结果,其实由抽象上升为具体的这种方法,仅仅是思维掌握具体而把它当做一个具体在精神中予以再生产的方法,但绝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

52、基于对“外化”概念的批判,马克思对“扬弃”概念进行了批判。

主体扬弃了它的外化和客观性,并将其收回于自身,因此,它在它的“他在”里也就是在它自身。马克思说,这里汇集着思辨的一切幻想。第一,意识直接自称是它自己的对方,是由于那仅仅作为意识的意识所遇到的与它发生抵触的东西并不是异化了的对象性,而就是对象性自身。第二,有自我意识的人把精神世界认作自己的外化并加以扬弃了,却又证明这个外化了的形象就是精神世界,恢复这个世界,佯言在它的他在中即是在它自身中,这是黑格尔的假象的批判主义的根源,就是费尔巴哈所说的宗教或神学的肯定、否定和再肯定的过程。因此,理性是在非理性本身中也是在理性自身中。黑格尔对宗教和国家等等进行了调和,这些谎话是他的进步的谎话。

53、马克思的批判是从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上升到黑格尔辩证法的抽象问题上来的,它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问题最后地哲学地解决了的,而它又从这里出发立刻跟生活里的现实问题直接关联起来。这里出现了黑格尔哲学的中心矛盾问题,即体系与方法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包含着黑格尔哲学对人类进步问题,特别是对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德国特别形式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历史过程里的地位问题的矛盾性。黑格尔的进步倾向与反动倾向之间的矛盾性,即集中地表现在辩证的扬弃过程的矛盾性上。

黑格尔式的“外化”观念——意识在它的他在里就是在它的自身中——包含着对过去、即使历史上已经克服了的过去的一个辩护。而黑格尔在对待过去的历史问题上有与此相反的倾向,说明了黑格尔的体系与方法之间存在着不可解除的矛盾。

这个矛盾以及其中包含的倾向,在19世纪40年代围绕黑格尔辩证法的论战里产生出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青年黑格尔派直接继续发展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使之进一步主观化;另一种是费尔巴哈提出的对黑格尔的扬弃概念的批判,这种批判在认识论上是正确的,但太抽象和太片面。

54、第一种观点的逻辑线索是,黑格尔认为“外化”就是意识的一种“外化”,所以它只可以在意识以内由意识来加以扬弃,他没有看到绝对知识与具有这种绝对知识的哲学家是同一个东西。黑格尔以他的客观主义为根据,竭力反对从这个同一性中发展出一个简单的个人联合体来,但这种倾向已经内含在他的态度里了,并导向鲍威尔的哲学和政治原理。鲍威尔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主观主义发展到极端,把现实的、客观的、在我身外存在着的锁链变成只是观念的、主观的、只是在我身内存在着的锁链,因而也就把一切外部的感性的斗争都变成了纯粹观念里的斗争。

55、第二种形式即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的功绩在于,他把那以自己本身为根据的、肯定地建立在自己本身之上的肯定跟自称是绝对肯定的否定之否定对置起来。前一种肯定正表示存在先于意识的优越性。在费尔巴哈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在扬弃过程里是把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头脚倒置了,而且指明,正是由于这种颠倒,黑格尔用哲学把宗教重新在思想上建立起来。

马克思在肯定上述批判中唯物主义方面的同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片面性。一方面,费尔巴哈把“外化”当做纯粹哲学的问题,认为否定之否定只是黑格尔在哲学上的一个软弱的肯定,只理解为哲学和它自身的矛盾,所以他“直接地无中介地用一个感性上确定的、建立在自己本身上的肯定与它对置起来”,因而同样停滞于抽象的处理之中;另一方面,至于在黑格尔的外化里经济学与哲学的密切关联,费尔巴哈一点也不知道,这种局限在纯粹认识论范围以内、对一切中介的排除,就不仅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也一并取消了辩证法。

56、因此,费尔巴哈没有注意到黑格尔哲学中包含的最本质最重要的规定。费尔巴哈找到的只是关于历史运动的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述。而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现象学》中包含着人类史前史的一定特征,只不过是处于一种异化了的形式中。“精神现象学乃是隐蔽的、自己本身还不明确的和神秘化的批判;但由于精神现象学坚持人——即使只是表现于精神形态的人——的异化,它里面就包含着一切批判因素,而且这些批判因素有时甚至已经准备得和发挥得远远超过黑格尔立场的程度。”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同时就发展成对费尔巴哈的黑格尔批判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的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被抽象地发展了。”

57、费尔巴哈的批判曾经导致危险的政治后果。费尔巴哈想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他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他废弃一切具有中介作用的规定和关系而返回于直接性,反映出对待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生活持有一种盲目无知的和固执的态度,客观上可以含有一种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反动性质。

58、总结以上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可以看出,这种批判是根据黑格尔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学的矛盾和发展规律的理解的正确性与局限性,来说明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和缺点,而且进一步又发展成为后来德国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意识的准备。这些哲学问题在黑格尔那里本来也不是纯粹从哲学上看待的,所以决不能单从哲学上来批判。正是由于黑格尔把哲学问题与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关联充当他的辩证法的基础,他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是整个资产阶级哲学的最高形式,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发生的时候可以直接与之接合的那个中间环节。这是本书方法论。

59、黑格尔的历史伟大,也在于他的哲学具有深刻的现实和时代基础。全部的辩证法问题,都是从他研究具有世界史意义的时代事件里发展出来的。只是在具体建立自己的体系时,黑格尔才在思想上与他的前辈们发生实际关联。而这种思想上的关联,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批判的,要冲破康德观念的思想框框的。只有当德国的社会存在导致黑格尔的辩证法表现出狭隘的局限性时,他才与他的哲学前驱们趋于一致。

60、这一部分以歌德与黑格尔之间的共性结尾。歌德和黑格尔生活在资产阶级最后的伟大的悲剧时代的开端,共同面临着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以及个人与人类的分裂。他们都试图对到达了当时那个阶段的人类的诸发展环节作一个全面的理解,并将它们的内在运动、自身规律性表述出来。就这一点而论,《威廉·麦斯特》和《浮士德》与《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和《哲学全书》具有同样伟大的历史意义。作者:相闻不相望

《《青年黑格尔》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安全生产月征文范文[优秀7篇]

2:父亲节征文稿[优秀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