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一个擅长的阅读的人,到了人生中的第三个本命年才真正完整的读完一本春上春树的小说。之前这个名字之于我,也就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大名,以至于“诺奖欠村上春树一个文学奖”这种梗我是万万不敢玩的。
用两周的时间读完了本书,对于个人的阅读习惯而言已经尽可能抽出一切可阅读时间了,但和书评里那些用3天时间读完的疯魔而言还是差的太远。说实话初次“村上春树奇幻之旅”的体验并不是太好,怀着现实文学期待的我,很快就迷失在了意象的世界里,甚至一度阅读艰难。
给烟雾无脸男的画像,引出了主角的职业,以及神秘的“企鹅玩具护身符”,故事就在这种无厘头但古怪十足的氛围里开始了。作为一个精通”生意类”人像画的画家,主角刚经历了一场莫名其妙的离婚,并在一场晦涩的北方自驾游之后,在朋友雨田政严父亲,已经因为失忆而住进了疗养院的著名日本画家雨田具彦的小田原山中老宅里安顿了下来。随后因为一幅从未面世的日本画《刺杀骑士团长》被发现,相继引出了富裕而神秘的邻居免色君以及他的“疑似女儿”秋川真理惠、井中古铃、以及魔幻色彩初显的“理念”虚拟人物“骑士团长“,期间也逐渐揭开了雨田具彦及其兄弟在二战期间的残酷经历(对南京大屠杀片段有素描般的描写),最终在主角完成了一场意念世界的历险后找回了“本心”,和妻子与“疑似女儿”回归生活。
对于本书主旨的理解,随着阅读进度的前行,我也和主人公一样尽力了一场意识里的历险,从困惑到痛苦,再到克服困难直到释然。在这个长达11个月的时间段内主角的所有选择几乎都是被动的,从离婚旅行期间的艳遇而因此遇见的“白色斯巴鲁男子”,到接受免色的画像委托并打开了神秘古井,一切在现实中有迹可循的事件中主角都是顺势而为;而与妻子的梦中交媾、再到为了救出真理惠而产生的奇遇这两件主角自主推动的事件,其实对于现实并未产生任何实质上的影响。(无法在现实中论证主角妻子所怀孩子来自于那场梦交,而真理惠从被困场所逃离的方式也与主角并无任何实质关联)。
尽管全书都在反复强调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关联性”,但自我意识的选择实际上并没有影响到现实。以至于我都在怀疑是否整个故事就是主角的一场梦,在这场梦中主角放弃了可以放弃的,坚持了应该坚持的,并与自己及周围的人和解,最后回归生活。所有的努力,都落在自我的突破与和解:找回因好奇而丢掉的主见,克服用以疗伤的孤傲,终结自暴自弃的自我放逐,并最终回归社会与家庭。作者表达很抽象,一切看似来源于真切可见的“理念”,却又止于模糊但能让人释怀的理念。
在读书之前看到推介里用到的“反战”关键字,书中对于雨田具彦恋人以及弟弟在二战期间的遭遇都是通过遗书或侧面消息的方式简单交代,作文www.yuananren.com小说里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进行回溯。但战争对于背景人物的影响是深远的,雨田具彦被遣返,之后与世隔绝,甚至断绝了奋斗半生的西洋水彩画而转投日本画,创作《刺杀骑士团长》而引发了整个故事;而其弟弟的下场更加凄惨,在南京参与了残忍的屠杀,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之后自杀。村上春树刻意隐藏的描写似乎在告诉我们,战争,哪怕离我们再久远,甚至远到语焉不详难以追溯,一旦曾经投射到某个个体上,无论是受害者抑或是施暴者,都会被刻下不可磨灭的伤痛。
第一次完整读完大师的作品,在故事之余也感探于大师对于语言的运用,世间万物真的可以用巨细无遗的文字营造出来。不仅是人物的衣着、神情,甚至空气氛围都在字里行间被具象化。但这具象化的背后,似乎又隐藏了太多读者捉摸不透的“触感”。一如小说里的日本画,虽然相较于中国画已经具象了太多,但对于写实的西洋水彩画而言,却又对作者表达进行了或夸张或虚化的艺术处理。观众和读者会觉得具象而美丽,却又不真实,让人着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