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阅读了张孝桐老师的《设备点检管理手册》一书,本书由设备运行的状态检查、设备检修的组织管理和附录三部分构成。结合大量实际应用案例,详细介绍了设备点检的方法与推进思路、标准化的设备点检管理流程、维修管理的组织形式、设备检修的最佳时期以及如何实施设备检修等方面知识,书中很多观点值得深入探讨。
01、建立三位一体设备点检体系
点检,按动词解释是检查设备,按名词解释是一个人,是负责设备保障的责任人,这里的责任人可以理解为操作者、技术员、工程师三类基层设备管理参与者。
建立三位一体的设备点检体系,可以使设备管理重心得到下移,避免企业中层领导整天忙于具体事务;同时,让企业最熟悉、最了解现场设备运行状态的三方人员融为一体,形成设备坚强的保障层,用来代替传统习惯的操作人员只管操作、技术人员只管完好的条块分割现象。
02、如何推进三位一体设备点检体系
设备点检的核心目标是“预知状态,超前预控”,即停机时间是可控的,作业时设备是完好的。如果把设备比作病人那么:操作者就是值班护士——日常点检职责;技术员就是主治大夫——专业点检职责;工程师就是专家名医——精密点检职责。为什么有的企业点检搞不好,关键是没有明确这三类人之间责任关系。
1、理顺关系
理顺操作者(司机、机长)、技术员、工程师三方之间的层级管理关系。以技术员为设备管理核心,上下承接其他两方人员,根据设备运行状态定期汇聚研讨、解决存在的各类隐患。
2、制定各级标准
制定各级点检标准、抽查频次,明确三方人员岗位职责。特别是操作人员负有用好、维护好设备的直接责任,要承担设备的清洁、润滑、调整、紧固、防腐任务。最终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融为一体,成为全员管理的基础。
3、提升人员素能
要使三位一体的点检体系真正发挥作用,操作人员、技术员要不断提高素能,实现多能化,即三懂四会所要求的专业人才。
4、改变传统思维
书中对设备的定位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目标是为产品服务,同时也提出企业不应以设备为主线,而应以企业的产品为主线(这里可以理解为生产)这样的观点。因此,基层设备管理参与者要改变观念,围绕生产需求转、以满足利润或价值需求为首要任务,这样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支持。
5、设定目标
点检体系参与人员首要任务是为生产服务,其次要确保设备万无一失,停机时间可控。通过绩效管理的方式对上述任务进行奖励和考核,取消零星小奖,对完成生产服务任务给大奖。
6、职能保障
管理部门放下架子服务基层(司机、技术员)一线,而不是对立的去检查、指责!对操作人员、技术员的管理更多是引导他们树立为企业生产服务的观念,使之能独立自主地管理好、用好设备,实现设备价值的最大化。
03、一切设备管理业务始于点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点检,那么对设备运行状态的认知也是不客观的。
1、点检是设备预防维修的基础
通过各级点检可以得到设备的各项数据,根据数据的变化分析各部位劣化趋势,从而决定备件的库存周期、相应的维修策略,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和企业的综合效益。
2、点检是关键设备的贴身保姆
关键设备是指,发生故障会对生产作业产生严重影响的设备称为关键设备。因此,对关键设备的状态监控,是设备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各级点检的方式,可以对关键设备的各“状态受控点”加以记录分析,确保设备上该点的功能、精度和可靠性有没有超出控制范围,如振动、温度、强度、裂纹、变形、电气参数、油液等等指标。
3、点检是保持设备性能消除故障隐患的有效管理手段
根据设备性能曲线图可知,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设备性能是逐渐下降的过程,分为性能变化的开始点A、潜在故障的发生点P、功能故障的发生点F三个状态点。“A”意味着设备的性能开始发生变化;“P”点是指设备潜在故障已出现,即轻微的振动、磨损,但还无大碍,仍然可用,若不重视潜在故障的发生和发展,继续拼设备,直至“F”点功能故障的发生,设备性能损耗殆尽就需要组织抢修了。作文www.yuananren.com传统设备管理基本都是围绕这“F”点转,也就是“不坏不修,坏了在修”的做法,设备管理人员充当了“救火队员”疲于奔命,也会使生产组织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点检体系中的各类检查人员就是要在实施点检的最佳时间“P-F”间隔期,不断贴近设备、强化点检,检查各个状态受控点,认真记录变化趋势,从而达到“预知状态、超前管理”的效果。
04、实践运用
结合部门设备管理现状,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如在三级点检制的基础上结合定人定机管理要求,新增了机长巡检制,建立了四位一体点检防护体系(司机、机长、技术员、主管工程师);同时,对“设备管理为生产服务”这一观点十分赞同,在日常工作中也是紧紧围绕生产开展各项工作,并要求技术人员要结合生产需求去管理设备。因该书只通读一遍,有些理解可能会片面,其中有些章节还需重新再次精读,以便能将好的方法转变成实际工作成果。作者:王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