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读后感2000字

很久没有认真地去读一本书了。如果不是因为疫情宅在家里,「人类简史」估计还要在我的Readinglist上躺很久。

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明明讲的是历史,却可以让读者从宏大的叙事里,窥探到自己作为“智人”这种生物的本性。总结几个印象最深的观点:

1.智人与其他物种最大的区别,在于拥有创造虚构故事的能力。那些被千千万万人信奉的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浪漫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消费主义等等,使得互不相识的人们能够大规模地合作,即使这些所谓的“主义”从未客观存在过。

2.农业革命有可能是史上最大的陷阱--人类非但没有驯化小麦,反而是小麦驯化了人类。

3.亿万年的演化中,智人的生物基因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而“文化基因”,比生物基因传播得更快更广。

4.大部分人以为驱动战争和政治冲突的是统治者开疆拓土的占有欲,而实际上是资本。同样地,我们以为驱动科学研究的是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而实际上,也是资本。

5.“快乐”的本质是生物体的化学反应,并不来自于人类的主观感受。

6.回望历史的时候,我们总觉得所有的发展都有迹可循。然而身处历史中的人,从未准确预知过未来。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另一个维度俯瞰我们的世界,冷静而又温情地说:“你所相信的真理,所赋予生活的意义,都只是错觉。不管是「汉谟拉比法典」里的阶级划分,还是「独立宣言」里的人人平等,本质上都是为了提升人类合作效率的构想,没有对错之别。”

《人类简史》.jpg

既然世界的秩序是虚构的,历史从来就没有正义和公平,那么对于渺小的个体而言,「人类简史」所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呢。

1.源于基因的感受和行为:书里对认知革命的描写,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很多在日常生活里的行为模式。比如在和别人聊天或是争辩的时候,我是如何不断地构建和拆解自己的想象,去合理化自己所相信的、并且希望他人也相信的虚构故事;比如有时候情绪失控,却又不知道原因到底是什么--或许只是忽略或者弄错了化学反应的触发点而已。

2.建立和接纳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体系:在多年道德义务教育的熏陶下,我曾经是一个是非观特别明确的人,觉得世界上很多事情,就应该或者不应该是这样的。而后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明白了这个世界是灰色的,每个人思想和观点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连,很多是非对错也没有绝对的界限。于是,我开始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求自己--要保持客观中立,不要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可从「人类简史」的角度来看,所谓的世俗眼光,不过是我快速理解和认知世界的方式罢了,哪有什么高尚和低俗之分呢。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象牙塔里生活多年,第一次正视“社会性”这一特质于我而言的意义。一方面,生活和理想处处被主流价值观所裹挟,作文www.yuananren.com赚钱买房,结婚生子,似乎是每个“正常人”的必经之路。很多时候,已经难以分清这到底是“我想要的生活”还是“我想要别人看到的生活。”另一方面,亿万年的演化不仅没有让智人变得更加独立,反而更深地巩固了我们对同伴的依赖--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可是历史永远在前进且无法后退,生在这个时代,我们早已成为了它的一部分,有多少“自由自在”的人是真正脱离了社会的呢。而生命中很多美好的感受,不也正是来自于同伴的馈赠吗。所以,与其过度依赖这个社会或是和它划清界限,不如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去和它相处,选择性忽略那些让人不开心的标准和期待,珍视那些实实在在的、能调动起快乐化学反应的瞬间。

4.从资本的角度去思考:对于一个自恃清高(财商较低)的人而言,我是不屑于(不擅长)从资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可是随着阅历的增长,不得不承认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是尤为重要的。谁让金钱是历史上最强大的信任系统呢。尤其在2020这个魔幻年,在美利坚这个魔幻国,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从抗疫到游行,从股市到大选,背地里全是资本的暗中较量。作为一棵不起眼的韭菜,不想要被割就只能努力成为资本的一员。

5.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人类简史」从宏观的角度,治愈了我多年来对于真理和人性的纠结,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无法解释的疑惑。即使世界是虚构的,我们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足,在这些虚构故事发展的长河中,仍然有很多触及不到的地方值得人类去探索。所以,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而未来的可能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1:《罗马人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2:《高敏感是种天赋》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