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本学生》读后感2000字

最近,优秀学子考上北大、清华的新闻屡屡刷屏,但是,却鲜有人关心关注那些考上普通二本学校的学子。在推崇眼球经济、崇尚流量的今天,二本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经历,无疑缺少足够的爆点来吸引人们关注。但是,恰恰是这种忽略,让我们错过了观察这个社会最为普遍的一个群体的生活学习状况的机会。广东F学院黄灯老师的非虚构作品《我的二本学生》,通过考察自己教过的几届学生,填补了这个空白。

从书的标题看,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本讲述老师教学经验的书,但实际上并不是,或说不全然是。书中的确也提到了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如黄老师颇具创意地在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通过个性化的文学教学,来提升学生对文字和现实的感知能力和把握能力;不过,书中更大的篇幅在于,黄灯老师借助教学的便利,采集了普通二本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样本,从中折射出了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的大学生教育、就业变迁图景。同时,也反映了不同的原生家庭背景、南北地域差异在大学生群体的生活状况上打下的深刻烙印。

《我的二本学生》.jpg

某种意义上,这可以看成是一本励志之书。书中的学子,很多因为家境原因,而没有享受到好的小学中学教育资源。他们上大学后,虽然不少人陷入了迷茫,但其中大多数人,都能够迅速找准定位,或考研,或考公务员,或找工作,或自主创业,无论是何种职业选择,背后都透露出了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对个人的影响。那些出生贫苦,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取得大学文凭,继而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数青年的写照吗?

这还是一本关于改革开放进程的个人奋斗史。这里的奋斗首先是作为背景资料出现的。背景人物是书中的主人公“二本学生群体”的父辈。他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南下到广东讨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获得了第一桶金,也使自己的子女有了在广东立足的资本。他们的职业大多平凡,如屠户、理发师、餐饮店业主等。平凡而辛苦的职业,使他们在奋斗中透支了自己的精力和健康,所幸的是,他们的付出毕竟有所回报。他们的子女,也大多注定在这块改革开放的沃土上继续挥洒青春和热血,一代一代耕耘下去。而在奋斗中,无疑又有某种偶然的因素,那就是“买房”。买房无疑是当今时代每个中国人最为重要的经济生活,那些无意中早买房的人可以轻松地搭上时代的快车,并由此将那些埋头奋斗而没有抬头看房价的人远远甩在后面。这种偶然又是时代的必然,它充分体现出了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时所给予的稍纵即逝的机会,让错过的人只能无限唏嘘感叹。

这也是一本关于兴趣和专业、理想和现实抉择的书。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步入大学,首先面对的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作文www.yuananren.com失去了中学时期按部就班、刷题应试的学习方式后,大学的放任式教学无疑会让青涩的学子一时之间产生何去何从的茫然。被压抑的兴趣和青年人与生俱来的理想主义,在障碍消失后,随之井喷而出。然而,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包分配体制不同,如今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得自主择业,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刚刚萌芽的纯粹学习热情,无疑又被四年后的现实压力所浇灭。于是,在这二者之间产生的挤压感,使不少大学生产生了焦虑心态。作为教授文学的黄灯老师目睹了这种焦虑心态,但也无法消除,因为她深知,文学固然可以丰富人的灵魂,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多数学生还得面临生存的压力,而这是提倡精神生活的文学所无法解决的。关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教授辛德勇也有同感,他就直接奉劝那些贫苦的孩子不要去学习历史等人文知识,而应该去学些能够赚大钱的专业,比如金融、法律等,人文学科某种程度上是给无衣食之忧、同时饱含学术热情的学生学的。

回到本书,一方面,黄灯老师赞赏那些有着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本就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期望;另一方面,黄灯老师内心深处更欣赏那种即便在现实面前磕磕碰碰、体无完肤但仍心怀理想、不愿妥协的学生,对他们充满了怜惜。老师的矛盾心态与学生的焦虑心态,实际上不是某个个体特有的,而是这个时代下个体不得不做出的心理反应。这本书非常具体地刻画出了这种心态,展现了个体和时代之间的隐秘的互文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卷入这场时代洪流中的个体难以抽身观察的。黄灯老师作为一个见证者,在教学之余,能够聚焦于此,通过一份份活生生的样本,为时代留下了一份非常宝贵的记录,真可谓善莫大焉。

《《我的二本学生》读后感2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500字

2:《认知觉醒》读后感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