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请不要只紧盯孩子的问题。
一、为人父母,请不要只紧盯孩子的问题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父母分三种:第一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第二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第三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当然,最好的父母就是最后一种。
只可惜在中国,大部分父母都是前两种。我非常赞同武志红在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是,不要只紧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寻找并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
记得小时候,我被寄养在姑妈家,因为寄人篱下经常郁郁寡欢,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也不爱说话。后来每次吃饭,大人们总喜欢责问我:“你这个年纪的孩子都是阳光明媚的,而你总是死气沉沉,完全没有同龄孩子的朝气”,久而久之,年幼的我也开始觉得自己有毛病,性格变得愈加自卑敏感,直到现在长大成家,也没能完全从这种敏感自疑中解脱。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那时家人给予自己更多理解,少一点责备,多一些爱与安慰,结果一定截然不同。为人父母,应该给孩子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备,要知道孩子都很脆弱,心理的伤要用一生来疗愈。
二、尊重孩子独立的存在,他不仅仅是你的孩子,更是他自己
我用了足足两个月时间读完这本书,数次哽咽半途终止,不因别的,只因书中很多故事勾起了我内心深处不愿回想的记忆。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本该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他的灵魂是自由的,他的肉身孕育在爱的光环下。但悲哀的是,很多时候,大人给孩子赋予了太多本不该存在的枷锁。
“养儿防老”“光宗耀祖”“继承家业”“实现我未完成的梦想”……孩子的肩膀太重,他的存在被寄予了太多他人的意志。在很长时间里,我无法接受一个事实就是,我的出生并非源于“爱”,而是源自无穷无尽的欲望与功利。
我的父母的结合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交易,母亲这边是为了钱,而父亲这边是为了有人照料他的后半生。所以,他们的婚姻短暂而冰冷,在我不到两岁时,母亲便拿着离婚赔偿金离开了家。
到现在,母亲依旧称呼父亲为“那个傻子”。而身患脑膜炎、癫痫的父亲,没办法一个人生存,也没办法给予我一个父亲应有的担当与爱。作文www.yuananren.com小时候,不管我到哪儿,身边的亲戚总在我耳边无时无刻提醒着,以后要照顾好你爸,那时的我自认为这是理所应当。成年后,我开始质疑这一切,质疑为何他们要生下这样的我,如果父母不能,没有能力给予孩子“爱”,那么为何要产下他,让他存在。
我见过太多父母,他们总喜欢预设一条自以为“正确”的道路,压迫着孩子必须按照这条路走,过程中不能偏离轨道。
有些父母,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寄希望于孩子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有些父母,一直身居底层,生活不如意,于是幻想孩子能出人头地,让自己扬眉吐气;有些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甚少陪伴也甚少关爱,却总想着孩子要无微不至的照料他们晚年,要孝顺更要有爱;有些父母,觉得自己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感动了自己,却从没考虑过,他们给的是否是孩子真的想要的……
说白了,太多人并没有真正做好当父母的准备。他们总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孩子之上,当父母的前提应该是,你知道孩子是独立的存在,且尊重这种独立的存在,你带他来到这个世界,但也明白最终决定如何融入这个世界的是他自己。
三、我们都将迎来分别的那天,要学会苦中作乐
有时会想,如果我有选择的权利,我宁愿不要来到这个世界。可这种想法转瞬即逝,因为我发现我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来到这个世界,我才能体悟人世间的各种美好,我遇见了很多很多人,哪怕有残缺,有不如意,但总归是温暖的。
后来,我遇见了我老公,他无条件的爱,让我终于体会到了那种缺失的父爱和母爱。人间还是很美好的,所以我对我自己的存在,又有了感激。一方面质疑,一方面又感激,这种矛盾的感觉一直未曾消失。或许每个人出生,都有自己必须背负的责任和使命。
其实生命的底色就是一场悲剧,因为现在有多爱,日后就有多痛,最终我们都将迎来分别的那天。而我们要学会苦中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