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得瓦艾特: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使学生变得聪明,二是要让学生做有道德的人。---那么我们国内的教育岂不是很差劲,填鸭式刷题式教学不能让学生变聪明,更没有留出教育学生品德的时间。
管理大师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品牌是质量的体现,而高质量,低成本才能在市场中有竞争力。学校也要有品牌,也要核算成本,利用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很多校长可能还是官本位思想,过于老实本分,不能像一个创业者一样追求高效益。
赵教授的座右铭:目标引领人生,教育改变命运,能力创造财富。---不枉来人世,不虚度一生,在世多栽一棵树,世后多留一片荫
名师是名校的基础。师德--崇高到事业心和强力的敬业精神,高尚的生活目标和道德情操;业务--扎实的功底,渊博的知识,精通教法,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能力--语言表达,教育艺术;心理--稳定积极的情感,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淡泊名利,立足奉献。
教育改成只能在迂回,妥协中推进。
师大附中的办学思路: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教职工三个意识:全员育人意识,全员质量意识,主动服务意识。
双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到三基,四基(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基本情感,基本态度和价值观)
32岁现象--积累了经验,晋升到高级职称后,工作努力程度不如以前了。
中国学生:勤奋严谨踏实
美国学生:独立创新个性
我们的确教给学生不少知识,但是大多停留在较浅层次上,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感悟,体验,内化,生化,才能将知识上升到能力和素质上,没有这个过程,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难以形成。想要实现这个过程就要给学生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平均25-20年左右就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传统英语教学在观念上过多地强调了英语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英语技能的功能作用。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分层:
研究型人才1%
应用型人才20%
实用型人才80%
比尔盖茨读的法律系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且是育人模式的变化
中国教育“两强”,“两弱”:基础知识强,考试能力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弱,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弱。
教师苦教,学生苦录。
教师在课堂上讲精,讲透,学生就地消化;课下作业少而精。
美国中学教师53%是硕士。美国学生从初中开始就注重写调查报告和论文。
美国中学教育目标:1给学生机会;2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3使学生喜欢学习
教师先评估自己--一年来自己最满意的三件事和最不满意的三件事。
一个老师必须要能上3门以上的课程。
美国教育面临的问题:数学基础知识普遍差;教师短缺;移民问题;对差生不敢大胆管理。
英国没有国家统一课程标准,教授和学习什么由学校和教师决定,便于个性化教育,弊端是不能保证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
英国很重视教师培训:一是新教师培训;二是信息技术的培训。
我国很多学习从外表看一点不比英国差,钱却花错了地方,华仔高楼,花岗石,操场上,英国的经费主要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培训上和信息化建设上。
英国的特殊教育:对象是身体差,学习能力差,成绩差,淘气和父母无教育能力的孩子。---往往是低收入家庭。
在奥地利,人生三阶段(学生-工作人员-退休人员)的分发已经过时。
外国的科技在中国生根开花,外国的机器在中国大地上轰鸣,外国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找到欢迎的人群,管理,法制等各种标准也在接轨,唯教育特殊,我们只能用互联网,复印机头音译高速地,大量地,排山倒海地像学生压作业,试题。这里的原因:课程问题,评价问题,就业问题,经费问题,这些都是次要的,浅近的,表层的问题。关键的还是思想问题。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我们强调社会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