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很多人不同,自己读这本书并没有希望看到一些不一样的“资料”或者抱着猎奇的心里来。自己对这段历史几乎就是空白,所以,当作者按照时间线和主要事件来梳理叙述时,知识的充盈,自我感觉是满足的。
邓公“三落三起”,但第一“落”从日后看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被打为“毛”派头子,之后毛泽东对邓小平似乎始终当做自己人,即便是最艰难的时刻,也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这给他留了日后复出的条件。
邓小平在粉碎“四人帮”时候并不是主角,在“大跃进”和“文革”中也一直偏安一隅,但当他复出后,他的灵活性和缜密性带给中国最大的发展空间。遇到不同意见和困难的时候,他不着急表态,常用的就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后来又加了一句“有所作为”。如果观察过后,大多数人的意见与自己的相悖,服从大多数。如果再有争议,搞个试点,让实践结果说明一切。广东和福建的改革开发和四个经济特区就是这样做的。安徽小岗村的农村改革也是这样做的。如果上面阻力太大,就从下面搞起来。下面有了成绩,让周边人来观摩,让下面给上面做文章,团结大多数,等风气起变化。这么做,可能从表面看,成绩并不是邓工自己的,但邓工就像他的职务一样,副总理、副主席,他不在乎这些,他在乎的是实权,是国家的发展,自己的名誉无所谓什么,只要国家整体发展就好了。就像他自己说的,如果他时候,给他三七分就不错了。但,他的成绩大概不止七分吧。
也对江泽民有了重新的认识,包括他在内,胡锦涛都是邓工指定的接班人,也是一直按照邓工的路线在走。而且确实取得了国家发展的突出成绩。虽然邓工留给他们的问题,例如腐败、例如环境污染、例如贫富差距等等都没有得到切实可用的解决。但他们用国家的快速发展的成就感弥补了民众对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得失落感。但,现今,国家发展降速,问题也在解决中,但民众对发展的的失落感大概要多于这些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统治的合法性”似乎还在解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