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费孝通先生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获取公费出国留学的资格。但是很不幸,当时和夫人王同惠去广西大瑶山考察,妻子不幸溺水身亡,费孝通也深受重伤。
他便回到开弦弓村疗养,偶然机会对二姐从事的丝业产生兴趣,便开始田野调查。也是这一次无心的调查,后来确定了自己“中国城乡发展道路”的研究课题。
后来拿着他的调查资料,远赴英国,师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进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两年时间便完成了博士论文的撰写,发表出版后被导师称作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里程碑”。
费孝通因为这一篇博士论文在当时的学术界一鸣惊人,按照导师为他规划的发展轨迹,他原本可以在英国从事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拥有声望、地位和丰厚的收入。但是他心里总觉得不开心,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有更深的忧思和牵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费孝通先生知道国难当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唾手可得的荣耀和地位。博士论文答辩完成后,1938年秋天便启程回国,进入云南大学,走上知识救国之路。
曾经有人问他,早年为什么学习社会学,他说想要去了解中国人是怎样生活的,为了改善中国人的生活。这可能就是他的一颗初心,所以愿意放弃海外殊荣,报答培养自己的祖国和养育自己的土地。
回国之后开始给学生教书上课,开设了一门“乡村社会学”的的课程,后来把这些讲稿整理成册,便是这本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
这本书出版在1947年,但是这些内容观点影响着无数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甚至是无数的学子。其中提及的重要概念也让我们深刻了解中国乡土社会是什么样的。
01、”泥土“是我们的命根
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活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喉咙的经销是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费孝通先生认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也是乡土让我们拥有深厚而且扎实的根基。农耕社会发展至今,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在田地里辛勤耕种,靠种地谋生,靠种地满足我们的衣食住行的需要,也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
所以当费孝通先生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后,他选择回到江村疗伤,也是在那片土地上,他发现了自己学业上的兴趣点;即使远赴英国,生活优渥的他,仍然心系祖国,牵挂着家乡,决定返乡救国。这就是传统乡土中国的”泥土情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土地的情愫依然延续至今。爷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年轻时和奶奶在镇上做生意,后来挣了不少钱,作文www.yuananren.com他们从没有想着说要在镇上去买房子,而是要回村建造自己的房子。而这就是他们骨子里对土地的一种眷念。就像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到的:他每次出国时,他奶妈就会偷偷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他的箱子底下,告诉他如果想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喝,而那个就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我们中国人常说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就算是没有退路,那就扎根于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也是一种归宿。我们中国人的根是扎在土里的,是通过在土上的各种生产活动去发展壮大的民族。泥土是一种情结,也是动力,我们曾经因土地而享受过荣光,但也不能只守着土地,应该带着这片土地对我们的爱,然后回馈于这片土地。
这便是费老想要告诉我们的哲理。
农村人生于斯死于斯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这里有着对土地的热爱和期盼以及落叶归根的思念。这种”泥土“情结也让中国的社会结构不同于西方社会。
02、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差序格局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提及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差序格局。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中国人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每个人都是靠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是我们所发生的联系。
在西方,个体就像一根根的火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相应的权力也要去尽相应的义务;而在我们中国是以自己为中心,然后攀关系讲交情。凡事我们都是先想到自己,”修身治国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想要有所作为,先修身;先对自己的老人好,然后再去对别的老人好......这种规矩形成了我们儒家的传统的“人伦”。
与此同时,你的圈子能够波及的范围有多大,由你的势力大小来决定的。所以发展至今,我们仍然还是延续着乡土社会的格局,“有事找关系”的思维方式,或多或少影响着土地上的每个人。
而这种讲交情攀关系的差序结构,也让中国乡土社会重视“家族”的存在。
03、乡土社会基本社群——家族
乡土社会中基本社群是家族,我可以把它称作是扩大了的家庭。
在传统的农村,基本都是以姓氏分门别派,争取权力时也是看哪个家族的势力大,家族内部讲究血缘和地缘。血缘就是说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是根据亲属关系来定的,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长幼之间存在社会差次,一般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权力。
在农村如果家族发生很重要的事情,一般就是召集一家人,根据年长年幼关系发表意见,或者直接由年长者决定。即使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很多地方依然存在这样的家族观念。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所以在稳定的地方,地缘就是血缘的空间投影。世代人生活在某个地方,我们会对把这个地方的一草一木与我们联系在一起,在这个空间中寻求我们的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很多人会有一种地缘情结,学成后愿意返乡实现自己的价值意义。
写在最后
提到费孝通先生,很多人感兴趣的可能是他结婚百天妻子离世,29岁再娶一妻,最后骨灰分半埋葬的情史;还有他晚年去探望杨绛先生被拒的尴尬。
但其实我最佩服他的仍然是他对中国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一心为国的决心。《乡土中国》这本书,便给我们介绍了“差序格局”“长老政治”“”文字下乡“”名实分离“等社会学、人类学的重要概念,让我们了解中国,了解我们的根,了解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看完书后,突然想到了《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写给兰香的信中的那段话:“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但是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这或许就是我们能够从《乡土中国》这本书中获得的深刻哲理:了解过去,然后更好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