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慰藉》读后感2000字

一、概要

这本书有三个模块,艺术能带来什么?如何欣赏艺术?再分别从爱、自然、金钱与政治四个主题去剖析艺术品的象征意义与现实体现。德波顿采取了亲近的态度来讲述艺术,没有申明艺术的距离性,而是全书贯通地在指出,看!艺术就在这里。它无处不在,艺术的最高追求是让我们在生活中寻求美的变革。

这是一本我会在将来某天重新捧起并再次留恋的书,仅仅在阅读过程中,我就从中寻觅到平和的心境。这本作品不同于事无巨细介绍艺术史的学院派作品,在德波顿看来(我深深赞同),对普通人而言,拥有自己独特看待、理解艺术的眼光更重要。

打开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引用原文中一段话:「艺术的真正只想应该是降低世人对于艺术的需求。并不是说我们有一天应该对艺术探讨的对象——包括美、深刻的意义、良好的感情关系、对自然的欣赏、对人生短暂的体认、同理心等——失去热爱,而是说我们一旦吸收了艺术表现的理想之后,便应该治理在真实世界实现艺术仅能象征的事物……艺术爱好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打造一个艺术作品不再那么有必要的世界。」

如果未来世界,人心充满热爱、悲悯,对生与死的敬畏,宽容与理解……那么,艺术,就是我们本身,不需要从外寻找慰藉了。

《艺术的慰藉》.jpg

二、杂想

第一部分艺术于我

「记忆」艺术是一种保存体验的方式,我们有许多稍纵即逝的美妙体验,都需要有人帮助留存下来。……艺术去芜存菁,协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最具意义的事情上,哪怕只有短暂的一段时间。

「希望」赏心悦目的作品所带来的享受乃事出自我们的不满:我们如果不觉得人生艰苦,美的事物对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策略性地夸大美好的方面,能够产生这项至关紧要的功能:精炼与浓缩我们克服人生种种艰难所必须仰赖的希望。

「哀愁」我们需要帮助,才能在最早的经验里找到光荣,而艺术正能够为这些经验赋予社会性的表达。……艺术可以提供一个宏大而严肃的观点,让我们检视自身处境当中的辛苦艰难。

「成长」唯有在陌生的事物中找到能够引起自己共鸣的点,我们才有可能成长。……接触艺术对人很有帮助,原因是艺术能够针对在我们身上引发防卫行厌倦和恐惧的疏离性事物提供鲜明深刻的例子,并且允许我们在私底下慢慢学习如何以更细腻明智的方法解决这些事物。要克服自己对艺术作品的防卫心态,很重要的第一步,就是一更加开放的心胸面对我们在特定情境中体验到陌生感。

我们常常被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包围而筛选远离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但更多的情况是,我们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喜恶,对不喜欢的东西仅仅是出于第一反应,作文www.yuananren.com而非经由深刻思考之后的结论。与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接触,是一种反感、排斥情绪可以安全消化释放的环境。这里磨合性格所采取的方式,不是压抑本性,展现出温和圆滑的面容而是首先接受自己的喜恶,然后与之面质,了解这陌生的事物,然后尝试学会接纳而欣赏:对自己厌恶之情保持警惕—理解不同,一些(将是)最受尊崇的艺术品可能是光怪陆离的—找到相同之处,或许是心态的相似之处,同样的嘶吼和疏离感(如呐喊)

「欣赏」我们的一大缺陷,同时也是导致我们不快乐的一大原因,就是我们很容易忽略一直存在周围的事物。我们之所以痛苦,原因是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自己面前的事物所具有的价值而总是渴望着自己想象之中存在与其他地方的美好事物。……在艺术的带领之下,对于何谓珍贵的事物,我们能够重新找回较为精确的评估能力。……艺术能够向平凡人生中难以捉摸的真实价值致敬。

德波顿质问了习惯的力量,它让我们生活更加高效是在于它让我们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但恰恰相反,生活中有意义而细微的事物就被忽略了。在艺术家的笔下,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具有了值得留恋的意味,或许因为维米尔的画作,让人开始留意房间里一天当中地板上不同的光束。

第二部分我观艺术

什么样的作品算为好的艺术作品—顶级艺术馆中陈列的作品吗?在百年前默默无闻的梵高,今日备受推崇——便是对于权威性的一种质疑。人人都可以成为评论家,自豪地成为带着主观色彩的评论家。

与识人是一样的,从不同角度走进作品,得到的评价与认识可能截然相反。这一观点在《艺术的故事》当中也被反复提及:艺术品展现的技艺+其背后承载的意涵,两者不可偏废。

1:《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1000字

2:《废墟美国》读后感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