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和月。
昨天赶了一天的火车,最长的一趟车六小时。在车上分别看完了一部电影和一本书,都是预期之上的佳作,一扫舟车劳顿的疲乏感。在火车上看完的书,就是《金陵十三钗》原著。这是我看过的严歌苓第一部小说,我是通过各位大导的电影知道她的名字。上星期第二次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后,心想不能再拖了,一定要拿来原著读一下。
慢行的绿皮火车,穿过绿野山庄,驶向我心中的秦淮河畔。我是先看过电影,再读的原著,最后了解的史实。这似乎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因为原著小说对史实已经做了很大程度的改编,而电影又在其之上进行了类型化处理,这让我不断地产生落差感。比如我在原著小说中看到“十三钗救女学生”这一段时,觉得大为不过瘾。这一情节在电影中被处理为高潮部分,极尽视听手法渲染,篇幅接近总片长的四分之一。而原著中只用十页就完成了,也并没有电影中那些感人至深的台词,甚至女学生们没有对妓女们表示感谢,更不要提她们之间的和解。
但当我从另一篇书评中看到历史上当时的真实情况时,便觉得自己要求太多了。说五雷轰顶可能显得有些夸张,但对每一位看过《金陵十三钗》(无论电影还是原著)的人来说,都是有些残酷的。
当时的情境很清楚:妓女们并没有主动站出来替代良家妇女,而是被魏特琳(英格曼神父原型)鼓励,或是要求,甚至有可能被是勒令出列的。而这里的“良家妇女”,根据常识,应该是指普通的未婚或已婚女性。风尘女子从小饱受凌辱,以她们历经沧桑的面孔混在十二三岁的少女队伍里,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同时我们至少也可以推测出,魏特琳奉劝妓女出列去替代良家妇女的手段,再过分也不至于动用武力。因此,魏特琳的劝说最终得以成功,作文www.yuananren.com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良家妇女对妓女有强烈的鄙视和排斥,认为她们已经“失身”,是肮脏的,没资格与“良家妇女”同站一个队伍;二是妓女本人自惭形秽,自觉无资格混同良家妇女;最后,才有可能是魏特琳的宗教劝说起了效,她或许告诉妓女们:你们为她人牺牲,将来主会赦免你们以前所犯下的不洁之罪,接你们进天堂。
在威逼与利诱之下,妓女们别无选择,踏上了这样一条令她们心碎的地狱之路。她们知道,她们身后被留下来的那些“良家妇女”其实并不感激她们,甚至觉得她们命该如此,或许还为着良家妇女的队伍终于干净了而长舒一口气。
主动献身是“假”,威逼利诱是“真”;女学生是“假”,良家妇女是“真”;情谊真切是“假”,歧视唾弃是“真”。真真假假堆砌出我内心的落差感,重新填入的是所谓真实的人性。反回头去再看电影中妓女们在教堂外的初次登场,迎着战火而来却依旧笑靥如花,美的更像一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