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2000字

作者:温故知歆。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名人信件被挖掘、整理、出版,公诸于世,为读书人、研究者、或是爱好者所热捧。随意、家常的信件,似乎比名人作家在公共场合言之凿凿的大论更令人感兴趣、也更让读者们乐得信之。

正如木心《从前慢》中说到:“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书信是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私密交流,越亲密的双方所来往的信件内容越是推心置腹、吐露心扉,在坚实情感的基础上所要完成的难得一寄的密友之会自然要“说一句是一句”,字字斟酌,笔笔用心。

二〇二〇年恰为民国才女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百年风雨添秀色,曾经荣辱今朝惜。”在特别的年份,读到新华先锋特别策划的由夏志清先生编注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之百年诞辰精装版,感动于出版人心意别具的同时,细嗅墨香,可谓是“酒惊春睡重,书消泼茶香,”再品当时寻常事,白云苍狗,竟别有一番滋味,更添一重体悟。

木心的《从前慢》里有一句更为出名:“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感动了莘莘读者,在追崇浪漫的时代里成为诗中的远方。信件由此刻上了浪漫的新邮戳,此时此刻,捧着厚厚一叠被精心保存、整理、编注、设计、出版的昔人信件,更觉其中浪漫,宛如江河滔滔,奔流而来。这不止的浪漫气息,来自百封往来信笺的笔墨文字,来自数十年妥帖收藏的珍情重义、来自追忆故人的精心编注、来自今日你我的捧卷详读。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jpg

读此中信件时,我总在想:时间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工匠,竟将这些挚友间的琐碎镌刻得意味深长,让笔下留存得素色年华也愈显烂漫辉煌。

陈子善先生在新版序中有一句认为“书信在特别意义上讲是一种创作”,真是一语中的,如果说张爱玲和夏志清的文学作品是才学思想的创作,那么这一封封飘洋过海的信笺便可以说是生活纪实的创作。信里抑扬的文字,岂不是信外日子与情谊的凝结?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择几处品读时偶遇的有趣内容,与读者们聊作分享。想来,对于很多名家来说,名声在外,却难有晓彻内心苦闷之人,在这点来说,张爱玲是幸运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况,她始终有夏志清等挚友可以寄出愁心与明月。

张爱玲是不善交际的人,也因此吃过不少亏,她早已自知,却无心自解。在第三十三、第四十一及第六十六封信件中,都与挚友夏志清先生开诚直言:“我最不会交际,只有非去不可的地方,当作业务去报道。”,有人热情相邀,更是头痛万分:“例如屡次信上说我去台湾一定去接,热烈招待等等,虽然不预备去也看了头痛。”事实上,此类社恐症状之严重,就连无话不谈的夏志清也约不到张爱玲吃早餐。

张爱玲常年卧病,身体孱弱,且又频繁搬家,沉重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给她极大的物质和精神负担,困苦之余尽在往来书信中与好友倾吐。诸如房租又涨、牙疼眼病、搬家受伤、时间窘迫等,似乎将这些生活的重压倾诉给朋友后便轻了许多。其实,只不过是期待朋友的关怀聊作盼头、亦感宽慰。

这两处发现足以看出夏志清与张爱玲的厚重轻易,张爱玲在如浮萍般飘零不定的日子里孤独无所依,风雨独自愁。所以她更加珍惜、更加信任如夏志清一般关心、陪伴、扶持她的人,甚至可以说害怕失去这些伙伴。在信中她提到说:“我向来有事就写信,没事一两年音讯不通,也仍旧常在念中。”风波不见三年面,书信难传万里肠。即使长久不与你通信,我也仍旧挂念着你。寥寥几句,包含眷眷深情,感人至深。

当然,文学家一般都有自己的个性,张爱玲自然不例外。信中她常常分享自己对于当红女星的评价、关于出版社设计的不喜、对于与她纠缠不清的几位名人的讨厌与吐槽,直言不讳,端的是趣味盎然。

虽然是家长里短、工作求助居多的密友书信,但是也可在浩瀚篇幅中发现张爱玲关于文学创作看法的只言片语。比如她为了书中几处不理解的词语致信夏志清,并说明:“我常发现书上有些不清楚的句子(不是晦涩)都被接受,带过去不觉得。我怕人不懂,改了反而clumsy。”又有她与夏志清吐槽时谈到“散文比较漫谈式,而小说比较有纪律,有个靠傍。”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感慨道,如果身边也有一个夏志清这般的挚友,此生足矣!在一百一十八篇张爱玲寄来的信件中,作文www.yuananren.com数不清有多少篇是请求夏志清先生提供帮助,或是商谈出版事宜、或是借用存书文稿、或是劳请引荐推荐......夏志清则不厌其烦,遵从嘱托完成好每一件交代的事项,一有机会便推荐张爱玲及其作品。此书中的夏志清先生重温旧信后执笔写下的长短按语,笔尖倾泻的浓浓深情,纸上浮现的暮云春树,细写了多少相思啊!

时间关系,写到这里应该停笔了。却恐匆匆说不尽,忖度改日又开封。这精致且厚重的一本书信集,时时翻阅,细细研究,信里信外,意味颇多。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2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人的宗教》读后感800字

2:《千字文正讲》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