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读后感2000字

这两天读白先勇先生的《纽约客》,感觉和《台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群本来不在那个地方的人,因为自己不同的原因而成为那个地方的人,或者客。

故事里的国和家

这本书里面具体有讲到国家的故事其实就是《夜曲》和《骨灰》。看到这两个故事的时候,说实话,作为读者,我有一种深深地庆幸,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抗日,文革,两党之争,战祸四期的时期也是出英雄豪杰的时期,毕竟在家国不安的时候,总是最容易激发人类最原始的抗争与信仰。

可是政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玩转的,即便是战争时期的常胜将军,到了政治场上,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习惯了刀光剑影的人来说,也是没有那么容易的,而有些人,或许至死都不清楚到底是为什么。

像是《骨灰》里找父亲遗骸的兄弟,还有到了晚年终于不用再站在对立面的两位老人,一个怀疑到底那些人都是自己白杀了,一个在想到底那些所谓的信仰都是自己曾经的执著么。

人生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回首竟也望不到归处。这一捧骨灰最后会埋葬在哪里又有什么意义呢。

《纽约客》.jpg

掉落凡尘的仙子

两个“谪仙”是本书的开场故事,一开始看目录,还以为《谪仙怨》是《谪仙记》的后续故事,读完发现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故事,但其实是相同的“谪仙”。

我真的非常喜欢李彤,她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也能让现在很多人从她身上看到自己的撕扯和深深地孤独。就如李彤的三个姐妹一直疑惑的那样,她那么漂亮,从来不缺男人,可是为什么不愿意安安稳稳的找个人嫁了。在我看来李彤这个美妙的仙子,在听到了父母的死讯时就已经夭折了。父母在,尚有归期,即便时局动荡,家国不安。可是父母在那样一个不安的环境里终究是湮没了。那么身在异国的她究竟算的了什么呢?她的美貌,她的骄傲,她的张扬,曾经让她盛名的一切,现在又凭什么呢?

美貌没有了资本,肉体变成了无根浮萍一般,只能在异国他乡的浪潮里起伏,仅剩的一点清高成全了她的死亡。而我们的蒙古公主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堕落凡尘之下呢,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是浑浑噩噩的活成了夜场中的蒙古公主,一个变成了那跳落河中的一缕轻魂。究竟是谁得到了解脱呢,或许每个人的选择都是自己的解脱吧。

我在这世上太孤独

云哥似乎一辈子都在找寻自己的寄托。从小寄人篱下,被当成负担的可怜人儿,只好自己学会懂事,按部就班的成长,超速长成然后再也不用寄人篱下给别人添麻烦。

可是肉体的自由不代表精神的解脱,在那样的家庭,处于那样的年代,喜欢同性这样的事情几乎是禁忌,禁忌只能封存,不能有丝毫的流露。可是人心啊,它不是密封瓶可以完全封存的,它是血肉之躯,它也会崩溃。

自己的国家没有自己的家,那么流落成为别的国家的客也是理所当然的。一辈子找不到可以为之安放的地点,一辈子找不到自己的终点,堕落或者死亡,其实也没有多大区别。求死很容易啊,尤其是身患绝症又毫无求生意志的人。

HIV和GAY,多么敏感的一个组合,尤其在大家对这两个概念都没有那么清楚的时候,普通人尚且一边厌恶一边逃离,可是当事人本身要如何逃离。作文www.yuananren.com或许白先生最终想要给云哥一个善终,终于让他遇到了能够安抚他灵魂的Dannyboy,是他一个人的Dannyboy。而云哥口中的韶华,或许也是作者的另一种善良,是能够让云哥安心讲述自己故事的可以以来的人,也是愿意虔诚的不带任何有色眼镜为云哥和他的Dannyboy祈祷的善良人。

而《Teafortwo》里直接把一群这样特殊的人放在了我们面前。他们也像所有普通人一样的邂逅,动情,生活。找不到自我认同的安哥幸运的遇到了罗先生,安抚了他那颗不能认同自己的心,可是安哥的死亡在我看来其实也是他对罗先生的拯救。如果没有这场痛苦的死亡,他们两人的故事或许也会像大伟和东尼,仔仔、兰诺他们一样,被可怕的AIDS折磨的不成人形,直至各自凋零。

生活在纽约,但都不是纽约人。不敢随意置喙其他,只期待所有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Dannyboy,所有的人都可以有与自己一起唱Teafortwo的人,然后与那人一起,找到一个地方,过着这平凡而又幸福,普通但却满足的一生。

1:《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1000字

2:《幻之评论集》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