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野七生的《地中海海战三部曲》没有罗杰·克劳利的《地中海三部曲》出色。罗的作品更严肃流畅,而这三部曲像故事,不是我喜欢的风格,特别是第一部君士坦丁堡陷落,让我感觉是在看虚构的作品。但盐野七生的三本书从不同的角度补充了一些历史的细节,由此可以看到地中海争霸历史全貌的更多层面。第二部描写罗德岛攻防战的过程,而罗杰克劳利则更多地关注之后的马耳他之战。克劳利的书非常精彩,彻夜看完。
地中海争霸的历史是中央集权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四分五裂的中世纪欧洲争夺地中海控制权的历史,这对奥斯曼帝国是领土扩张,对欧洲而言是生死存亡。宏观上看,奥斯曼土耳其占有战略主动,欧洲如果能算作一个整体的话,始终处于战略被动的位置。西欧王权与教权的纷争始终存在,虽然教皇处于上风,但国王手里有兵,遇上事儿,教皇也不得不委曲求全。
而且伴随东西教派的分裂,天主教与新教的分歧,中世纪的欧洲自相残杀才是主旋律,天主教对新教异端的残忍程度可能都不是我们今天可以想象的。圣巴托罗缪惨案就是典型的代表。即便同是天主教的法国与西班牙也是一山不容二虎的仇敌。法国甚至一直与土耳其帝国暗通管曲。
整个西欧在公园5世纪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就分裂为大小不一的多个国家,由于政治宗教的原因,常年混战。似乎只有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才有那么点一致对外的意志,只要外部压力稍有缓和马上就掉头打成一团。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在西罗马崩溃之后又存在了1000年,成为西欧的门户,在东边抵御伊斯兰世界的扩张,直到君士坦丁堡陷落。1000年可能太久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又太厚,以至于西欧的王公贵族都只关心自己列国的纷争,不相信拜占庭陨落的那一天终将到来。
反观当时的伊斯兰世界,倒是平静包容得多,伴随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基本统一了伊斯兰世界,对不同的民族、宗教和习俗都相当的包容。土耳其禁卫军作为土耳其军队的精锐,都是从小改宗伊斯兰教的基督徒,由此可见一斑。呼喊圣战的十字军才是野蛮落后的代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干脆把自家兄弟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堡洗劫了,自此拜占庭元气大伤,虽然复国,不过苟延残喘,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不过是时间问题。
拜占庭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是和创立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同名的人。客观地说,君士坦丁十一世勤奋聪明,并不昏聩,奈何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贵为帝胄也无可奈何。这点倒是和我大明崇祯皇帝有点像,励精图治,终于灭国。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让整个欧洲大惊失色,从此欧洲东部门户大开。经济贸易格局巨变。依靠商贸立国的威尼斯和热那亚,之前争得你死我活,从此都走向衰落。热那亚失去了黑海的商路和贸易点,渐渐淡出了历史的书页。威尼斯从此被推上了前台,成了与伊斯兰世界对峙的最前线。
自此威尼斯走上了精神分裂,宗教上是天主教世界,经济上严重依赖东方的贸易航路,政治上东西平衡,如履薄冰,军事上打肿脸充胖子,不得不与庞大的奥斯曼土耳其正面硬刚。但因为经济上离不开土耳其,国力相差悬殊,成了刀子嘴豆腐心的弱鸡,和土耳其不打不行,打又打不过,一帮西欧大佬在后面看热闹。但可能也正因如此,威尼斯成了对宗教和文化最包容的天主教国家,反倒在一众欧洲国家里成了另类。
君士坦丁堡围城期间,热那亚人在金角湾的佩拉区看热闹,名曰保持中立。威尼斯人虽然增援一直拖泥带水,但至少当地威尼斯人是和希腊人一同参战了的,虽然皇堡最终陷落,但是威尼斯在与热那亚的竞争中胜出,不知道是不是对这两个国家参战态度的一个讽刺。作文www.yuananren.com大敌当前,委曲求全,避重就轻终将一无所获,倒不如鱼死网破,奋起一搏。热那亚在佩拉区的高塔至今高耸,但也不过物是人非罢了。
拿下君士坦丁堡对于奥斯曼土耳其来说是里程碑式的胜利,从此土耳其帝国席卷东欧,直逼西欧各国。意大利半岛人心惶惶,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也坐不住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经历了几代能征惯战的苏丹,扩张的锋芒在海上1571年的勒班陀海战达到均衡,从此西欧控制西地中海,土耳其控制东地中海。在陆地上要直到1683年在维也纳城墙下功亏一篑才停止。勒班坨海战使欧洲和土耳其帝国在地中海形成了均势,自此再无大的变化。然而历经数千年的地中海纷争终将退出历史舞台。下面登场的将是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和文艺复兴的崔璨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