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后感1500字

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

乱世里大家的日子继续:姚曾牛三家的老人们相继过世;第二代步入中年,渴望相对稳定的家庭生活;第三代的孩子们陆续长大,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拥有了改变世界的激情与冲动。立夫是中年人里的另类,他有一个好笔头,热衷于用文字来讨伐社会之不堪,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莫愁则是平静深沉的湖水,时不时往那火焰上洒点水。

学生运动频繁,木兰家的长女阿满成了第一批献身的热血青年。她的死深深打击了母亲木兰,她长时间沉浸在失去女儿的悲痛中,不能自拔,也更加紧张的看护着另外两个子女。此时的木兰还是固守一方角落,幻想以此来达到自家的岁月静好。她强烈向往着儿时错失的杭州,顽固的认为离开烽火弥漫的京城,一切就还会是原来的样子。

立夫的文章终于为自己招来了牢狱之灾,木兰在听到这个消息时,居然晕倒了,怀有身孕的莫愁不但要安抚一家老小,还要掩饰木兰的反常,她至此才知道木兰订婚前对她说的“你将来会比我有福”这话后面的含意。对于这一段的描写,我其实很不喜欢,木兰深得姚思安的道家精神,活在理想里,虽然立夫是她心底最美好最温暖最幸福的存在,但也不至于当场晕倒。

《京华烟云》.jpg

各路人马都在为立夫的事情奔波,木兰利用军阀间的不和为突破口,只身前去面见司令,以智取胜,得到了释放立夫的批文。其中描写木兰独自去探监,只与立夫说上几句话就获得了巨大的心理慰藉,这些年来,立夫始终是她的精神支柱,反观立夫,倒像是在莫愁的似水柔情中早已淡忘年少时的悸动。此事自然得了众人的敬佩,但也在逊亚心中埋下了困惑,他与木兰做了十数年夫妻,方才发觉太太心底的不能言传。

当木兰一家南迁到杭州,过上木兰渴望的生活时,逊亚出轨了。实际上,木兰一直是这个家的主导,她在带着逊亚长大,也想过要给逊亚纳妾,像桂姨与曾太太那样和平共处,互相帮忙。她相中的人选暗香,嫁给与素云离婚的经亚,令她的念头日渐轻淡,但何时衍生出一夫一妻的观念,不知。她洞察了逊亚的反常后,与游弋归来的父亲姚思安合作,挽回了自己的丈夫,从此,二人同心,执手携老。

抗日战争爆发,大众对侵略者的实质一点一点看透,也一点一点承受着家国被毁。先生笔下忠实再现了侵略者作奸犯科的种种行径,记录了战争中苦难的人民。阿非稽毒、阿瑄稽私,在这个过程中受尽了国家懦弱之屈辱;曼娘因日本人的奸淫自尽;素云从一味沉迷金钱到自醒为国捐躯;环儿、陈三、黛云暗杀奸人后一路向西投身游击队;木兰唯一的儿子阿通参军报国。在这样不可控的历史背景里,木兰终于走出自己的小天地,放弃道家女儿的逍遥愿。

他们西迁入川,有了统一的名字——难民。此时的木兰“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光荣感”,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

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她对阿通说“不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誓不停战”!她一路上收养了四个孩子,认为“中国人的血统一定要传下去,作文www.yuananren.com不管是我们家的,或是别的人家的”!

木兰完成了对自我的征服,也完成了精神世界的升华,这是父亲姚思安靠静坐来实现的,她则是在逃难的路上,背负着国恨家仇中得到的。

先生掩卷时,拭泪而言:“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我掩卷时,思绪在快速的飞,我想到那个时代的梁思诚林徽因,想到胡适沈从文,想到西南联大,想到武汉空战,想到老姥娘说的一声巨响就没了半个头。电影的片断、现实的叙述交织在一起,来回闪现,终是为着那个时段的国家与人民泪落不止。《京华烟云》,是半部清末民初史,实在值得反复阅读。

《《京华烟云》读后感15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读后感600字

2:《埃及、希腊与罗马》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