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的第三条岸》读后感1000字

父亲的选择成为一个漂流在河上的人,事实上他放弃了自己作为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前面高赞回答都将他与《月亮与六便士》、《海上钢琴师》相比较,但事实上,文中的父亲与以上两位艺术家是全然不相同的。唯一相同的点只在于:追求自己定义的自由。

思特里克兰德(《月亮与六便士》主角)与1900(《海上钢琴师》主角)都是坚持自我的艺术家,但他们仍然没有放弃创作,将自己的灵魂借由画作、钢琴来表达,同时他们并未放弃进入社会,即使是斯特里克兰德也是去到塔希提岛,那里仍有原始部落,象征着一种纯洁无暇的天真。

但父亲就像文中所说:尽职本分。不具备“与神对话”能力的父亲但遗留人类原始精神——追寻自由,使得他做出河上漂流的选择。所以父亲他对自由的定义是:重回自然界。

《河的第三条岸》.jpg

马克思根据实践区分自然界和社会,实践使得人在对自然改造的同时发挥本质力量,马克思称之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父亲放弃了他的主观能动性,渴求回到自然界,在河上漂流。但不远离家庭,又证明他确实被意识形态所询唤,留有最后的人性。

再次将这三部作品相比较,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由定义的某种特性。首先,一定不是在现处世界,一定是在远方。俗话称诗与远方,不是没有由头。前者是艺术,后者是逃离极端功利性的现实。康德称,美是无功利性的。克特斯里德“大隐隐于市”,后又去塔希提岛。1900始终在游轮上工作,接触漂泊的客人。而父亲的选择却是简单易行——家门口寻求自由。

其次,在艺术手法处理上,第三人称视角的书写增强神秘感和主题的多义性。这三部小说中,都以另一个人的第一人称来看待整个事件。读者或者观众通过他的视角来窥视“追寻自由的人”的生活,如果是第一人称来书写的话,作文www.yuananren.com那么太索然无味了,艺术的魅力正是体现于此。第一人称视角已经先在的有了一个判断,读者或观众可接受可不接受。主题也很多义,自由?逃避?犬儒?作品一旦产生,诠释的权力便交由接受者手中。

最后,小说中,设置了一个儿子最后的恐惧反应加强了对这种“自由”的怀疑。他为什么要恐惧?如果说可以理解前面他因为被抛弃的恨因为对父亲的爱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留下来,那么最后当父亲向他挥手那一瞬间,他为什么突然恐惧到退缩?

一方面,也许他认识到父亲不是强大的无所畏惧之人,对自由的追求是他不顾一切。一个挥手的动作,与其说是挥手,不如说是对孤独的投降,父亲变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人了,不再是儿子心中的神,他的信仰崩塌了。

另一方面,儿子许下了要继承父亲做法的诺言。他第二次得到了父亲的认同,喜悦的同时面对的是重回自然界的恐惧。那是一种违背人类动物本性的行为,放弃大脑放弃思考放弃所有的存在,只有身体还存在于世间,满足基本的动物需求。

作为补偿,儿子只愿死后再葬身河底。父亲是一个逃脱自然界,进化为神但又失败的悲剧。

《《河的第三条岸》读后感1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我的班级我的家作文800字

2:《罗生门》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