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诡计依然是人设的转变——A其实是B。东野圭吾的作品一般是社会派,很少有类似本格派一样的巧思,而主要专注于社会问题和人性。当然,本作的社会问题和人性也并不深刻复杂,只是普通的骗遗产和情感,主要还是依靠故事本身的精彩。不过结尾处二郎“复活”还是有些格格不入,前文一直表达对二郎逝去的思念,结果发现前文的“二郎”更像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二郎(类似于:一个爱我的身体、真心对我好的二郎已经死了),总觉得这个人设的反转有些突兀了。
本书打的广告是“唯一一部女性视角的小说”。其对女性视角的运用主要是两点:一是断案过程,从珍珠看出了由香喜欢直子(不过这一点并不太女性,普通侦探大概也有类似的洞察力);二是人设上,表达了女性对外貌和感情的态度。当然我并不是女性,不知道东野圭吾把握的准不准。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相对于男性,女性确实对自己外貌更为在意一些(不知会不会也有主人公那种“希望对方是真正被自己外貌吸引”之类的想法)。不过除此之外,本作的大部分场景并没有太多女性视角的东西。
关于东野圭吾的文笔也得絮叨几句。之前我一直说他的文风太过平实,就好像喝一杯白开水,喝下去舒适却没有其他内容。现在看了些欧美推理再回过来,突然觉得东野的小说还是很适应,至少没有太多琐碎而华丽的描写,直愣愣地面对故事本身,可读性更强(大概也是酒喝多了再喝白开水的感觉)。此外,东野对信息的处理比较拿手,许多推理小说在前期侦察阶段显得无趣,往往一堆信息扑面而来,没什么趣味。东野圭吾的信息则更巧妙一些,几乎每个章节都有些有爆点的东西,能够牢牢把控悬疑的节奏。他在大结构上也较能出彩,能突破传统的“死人-侦察-解密”的思路,利用视角和故事的变化吸引读者。
《《长长的回廊》读后感6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