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要从我桐的学校老师要求班级午休共读《希腊神话故事》开始说起,看她回来聊起希腊诸神那如数家珍的样子,我一恍神想到她对于中国神话又有多少了解呢?明明自己的国家就有极其丰富的神话和传说,为什么不同样共读加以感受其中悠久的文化呢?
翻开《中国神话真好看》这本书,护封内介绍作者梁兴扬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广者,是拥有300万粉丝的微博大V,实话说我每次一见到这种所谓的微博大V、知乎大V,我就内心自动生成反感,所以正常来说,偏见会让我直接跳过他们的文章与作品,但是这本《中国神话真好看》之所以到达我手中,实在是它的目录小标题太吸引人了。
从书的目录中可以看出本书内容分为72弹,也就是72篇独立文字,通过作者自身对中国神话及传说的理解来讲述故事里的人物或起源。比如在第8弹中解析为何战神蚩尤是受尊重的失败者,或者第7弹里解说为什么我们是“炎黄子孙”而不是“黄炎子孙”,更有趣的是第93弹,它的标题是“洪水滔天:全人类的脑子里都进了水”。
可以说这些小标题有些博人眼球的意味在,从另一方面来说,它能以此种方式吸引更多读者关注中国的神话倒也是件好事,至少我期待这本书可以勾起桐想阅读中国神话的兴趣,而不仅仅是把阅读停留在希腊神话上。
《中国神话真好看》的主体内容以文字呈现,图片只有开篇前的那几页彩插,展示了神话故事中耳熟能详的盘古、女娲、哪吒、精卫等。首先顺着目录依个人兴趣翻到书的第37弹“姜子牙是无神论者”,出于对今年动画《姜子牙》的余味未散,来看看姜公的相关话题是为补充。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一个疑惑,就是作者所讲述的内容同自己印象中的诸神故事有些微不同,导致我有一些无所适从,是相信自己原本获知并固定在记忆里的信息,还是接收作者传达的内容加以更新,而这种情况的产生是不同地域流传带来的差异?还是同一个神话人物的故事来自不同的文本?
作者的写作特点是试图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来解析神话中显为人知的部分,行文中不时引经据典,好处是前者放低阅读门槛,让读者更容易接收和理解,后者又由正典出处来托底看似奇谈怪论的戏谑成分,但问题是,我无法分辩真伪且多疑,作文www.yuananren.com也许这来自我知识储备的贫乏,比如“灰姑娘的老家在中国”,两个相似的故事在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仅凭猜想就推论出二者的联系,是否有一丝牵强,我可以说“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吗?
除此外,文中的幽默语言有时确实调节了沉闷的段落,但也有几处略微不合时宜,让我瞬间跳脱出来,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和感受都不相同,可能这种讲述方式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正如作者在书中坦言“之所以要写这本书,不是我懂得多,也不是写得好,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给年轻的朋友们一个引子,让大家能更多地关注中国民间文化,关注中国民间的好故事。”但愿我桐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