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超克》读后感800字

在第二章的第二节中,竹内好通过对比《<呐喊>自序》和《藤野先生》中对同一件事的论述,即通常被认为是鲁迅弃医从文的转折点的“幻灯片事件”,来论述鲁迅的自觉性。这一论述逻辑如下:

竹内好认为藤野先生帮忙改讲义导致鲁迅萌生了耻辱感,这种耻辱感与幻灯片事件的影响有直接关系;但幻灯片事件和鲁迅文学的转折点之间的关系并非直接,或者说研究者所持观点大多为附会上去的。这一事件的影响被过度估量,以至作为鲁迅传记中的事件之一被传说化了。从结论来讲,鲁迅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民族主义者,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从推理过程来讲,他的这些主张并非弃医从文,并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实施的功利主义手段。

《近代的超克》.jpg

竹内好主张鲁迅的源动力是一种自觉性,这种自觉性归根结底不能用某种哲学主张概括,虽然在周作人的回忆中,留学期间的他“酷爱尼采”,“他所最受影响的却是果戈理”……但鲁迅的思想和摹仿推崇有很大不同,“在其根源上是应该称作‘无’的东西”。以上分析实际上综合了这一章的二三节,也就是最末的两个部分。

第三节通过研究鲁迅对梁启超的接受,或者更准确地说,鲁迅对梁启超的不接受来对比得出结论:梁启超身上的困境正是鲁迅的矛盾之处。(“鲁迅在梁启超身上看到了被对象化了的自己的矛盾”)这一论述逻辑为:鲁迅最初译科学小说,因为科学即政治,政治小说论是受梁启超的影响;但不久之后,鲁迅将创作和译作重点转向更纯粹的文艺作品上,这说明他逐渐摆脱了早年所受梁启超的影响。因此至少可以得出结论:第一,鲁迅的文学有独立性;第二,鲁迅摆脱政治性,或可与前章呼应;第三,鲁迅不再振臂高呼文章的政治号召力,不侧重文学直接的教育感化作用,或可以与早年抄古碑的选择,对佛经的研究,散文的艰涩等等形成互文的理解。

竹内好将本章命名为“思想的形成”,然则并未回答鲁迅思想是如何形成。(要看鲁迅思想如何形成,我读过一本小书,张钊贻老师的《尼采与鲁迅思想发展》,很不错,给读到这篇的朋友们推荐一下。)竹内好在鲁迅研究上更重要的贡献在于提出问题,而非回答问题。第一节,他希望找到鲁迅的自觉是什么;第二节,他论证了鲁迅文学中存在自觉;第三节,他主要谈鲁迅对文学功用的拒斥。竹内好的研究鲜有定论,他的结论大多为问句或否定句,这一点很有鲁迅气质。

《《近代的超克》读后感8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岁月疾驰,漫步归家》读后感1000字

2:《法律的现代性剧场》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