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美国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经济发达,法律健全,人权至上又或者是自由女神?冷战结束后,顶着超级大国这个直白而又有重量的名称留给我们的印象一定是金光闪闪的,也许这背后的黑暗被它的光亮所遮蔽了。
他们干着零碎且不稳定的伙计维持生活,或者拿着社会救助金过活。微薄的收入让他们难以应付租金,所以他们成了房东驱逐的对象,由此有了这本书的名字《扫地出门》,可作者不仅描述了不停寻家的人,更多的是把整个底层民众的生活展示给了我们。他们在毒贩猖獗的地方居住,对下水道的堵塞习以为常,更不用说满屋的蟑螂,那早已熟视无睹。
我们可能会想他们为什么不去工作?可他们面对的现实是经济发展的饱和,需要大量劳动力产业的转移让他们只能去做一些零时的活计,再加上学历不高能做的工作更是微乎其微。
对美国有所细致的了解是从林达的一系列书中,在他的书中美国是一个自由,平等,包容的民族,即使一些细微的缺陷,也能被它的光鲜所掩盖。虽然它是个被优点团团围住的国家,我却也思考过它的社会问题与矛盾。可能是环境的局限性,即便看过种种关于美国的社会类型的电影,也无从去感知在这一先进的制度背后民众的具体生活。
穷人的生活虽然不能提现一个国家的整体水平,但是他却决定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点。在了解完南北战争和民权运动后,对于这个国家的自省意识很是感慨。可在看到21世纪出版的书中,白人对黑人的辱称,对居住环境的种族分区,才发觉裙众的默认生活才是正真的制度。法律的健全,对人权的保护在对无家可住,无餐可食民众眼中不过是一纸空谈。
《《扫地出门》读后感6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