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奥秘》读后感800字

1543-1642,哥白尼、布鲁诺、第谷、开普勒、伽利略这五个科学家用一百年时间努力,使日心说成为学界共识。

这是一段从占星术到天文学的科学史,也是一段人类在宇宙中自我定位的历史。这五位科学家,虽被遗忘、被火刑、被背叛、被排挤、被监禁,但他们的生命强后相继,他们的命运互相纠葛,最终奠定了近代天体物理学基础,促使近代天文学蓬勃发展。当你去了解学科背后的科学史后,就会觉得课本中所学的定理定律不再枯燥乏味,因为那是自然科学在中世纪神学“板结的土壤中”坚韧发展的最好证明。

《宇宙的奥秘》.jpg

本书内容以双人传记的形式,主要讲述了开普勒和伽利略如何以不同的科学视角,通过各自的思想和方式,对未知的宇宙进行探索。两人虽然同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当他们发现神的规则与事物本真背道而驰时,便从宗教神学剥离开来,走上追寻科学修正神学的艰辛之路,理性使他们不谋而合,却又因为个人抱负不同,分道扬镳。开普勒算是理想主义者,在追寻科学的道路上,希望人们不为名利相互帮助,可以为了科学真理,为了自己的信仰不顾一切,只为探究宇宙的本质。这使他最终死于为生计奔波的路上。而伽利略却审时度势,顾忌得失,虽坚持真理,但多是私下而谈,科学对于他来讲更多是为了获取声望和财富的手段。这也可能是作者为何以《宇宙的奥秘》为名,通过传记对比,力挺开普勒,凸显开普勒敢于直面真理的求真精神,对科学追求的忘我精神。

阅读完此书,我不禁去思考科学与宗教神学的关系,感觉两者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科学与神学都肇始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本质探究的冲动,一开始人们将未知的事物寄托于神学,视其为真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通过客观事实规律去推翻可被证实的神学概念,转变为科学。而对于科学而言,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怀疑精神,它本身反对任何方式的崇拜,所有未经证明的事物都是未知的。但在目前不可用理论证实的复杂未知事物面前,往往人们又将其寄托于神学信仰概念,以便后人再去推翻转变为科学。

所以只要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理性和神学就可以长久地共存于世,并非是完全的对立。如今理性的人为宗教的辩护更多的是对思辨的合理延伸,以及对科学本身不足和潜在问题的反思,将神学视为科学的尽头。而大众对待科学和宗教的关系时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往往会陷入狂热和迷信之中,形成科学与宗教对立的观念。

《《宇宙的奥秘》读后感8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风声》读后感500字

2:《拖延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