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走路的钱》读后感1500字

书的前几章讲“节俭”。我虽然没有挨饿受冻过,却也曾经是个穷学生,对这种抠抠缩缩的消费习惯很有共鸣。这几年工作之后,在避开消费主义陷阱的同时也没有亏待自己。要延迟满足尽早退休,但是眼下用钱能买来的方便快乐当然也要买。作者还观察到从他奶奶到妈妈到他自己和太太,节俭程度递减,但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节俭程度刚刚好哈哈。

钱会走路/贬值。贬值的速度不能只看通货膨胀,还要看GDP增长,因为社会财富增长了,个人财富占比就会降低。在美国赚钱在中国消费的话,还要考虑汇率变化。总体而言,在美国赚钱在中国消费越来越不划算了,而且这种趋势还会持续。三个个例子:一个几十年前在韩国驻扎的美国大兵,当年一年的工资可以在韩国买栋高级别墅,今天韩国的高级别墅他一辈子的工资都买不起了;90年代初新加坡的工程师月工资合一万人民币,重庆的工程师月工资只有400,新加坡的工程师当年在重庆购置资产的话早就财务自由了,而今他在重庆也购置不起了;之前来北美的中国人下飞机都直奔中餐馆刷盘子,因为中美收入差异巨大,刷盘子赚的钱寄回国内也是巨款,这个现象基本在90年代就渐渐结束了,作者当年还能和太太攒钱一年在上海付首付,今天我就算要在三线城市家乡买房都体现不出赚美元的优势了。作者总结,不要跟oldmoney拼体力,要观察钱在往哪里走动:那些现在穷但是以后会变有钱的年轻人未来会有什么刚需,你现在就把它买下来。几十年前的湾区涌入了很多虽然穷但有前途的年轻人,他们未来都要在湾区买房。中国的古董近些年随着中国人变有钱也越来越贵,而法国的古董则越来越不值钱。作者还提议,要不考虑一下朝鲜的现代艺术品,等他们政变了他们没准会变富。。。

《会走路的钱》.jpg

规则确立起来就来不及了。作者攒了10万美元的时候,不仅在湾区买了自住房,还在上海买了个120平的公寓。当时在美华人在国内买房还没有完善的流程,作者却觉得时机正好,流程建立起来说明已经晚了。我顿时就觉得这个冒险精神我好像有点欠缺。懒人炒股。作者觉得存401k不合算,所以只存了公司match的部分。不知道除了rothIRA和公司match的401k之外他有什么炒股经验,不过他的建议跟其他书里差不多,每月存30%的钱定投指数,按照工资每年涨4%,指数分红加增值12%,大概16年后可以每个月从账户里提取跟工资一样多的钱,实现财务自由。道理我都懂,不应该timethemarket,但是我总觉得泡沫要崩啊。。。

如果能找到回报率更好的投资,401k不合算。作者计算了几十年前把税后的钱投巴菲特的股票然后交资产所得税VS税前的钱存401k指数然后退休的时候再交税,结果是跟着巴菲特走更挣钱。我得改一下retirementplan了:存满公司match的401k,然后存满rothIRA,剩下的钱…炒房??

勤快人炒房。要炒房就要勤快还得有动手能力,因为房屋需要修葺,房东要寻找房客还要解决房客的需求--湾区地主戏称自己是掏粪工。炒房比炒股好在哪里:杠杆。攒钱付第一套房的首付,房子升值后refinance套出来的钱付第二套房的首付,随着房子升值租金也会增长到可以抵消贷款,实现正向现金流。作者用杠杆买了八套房。在他看来,炒房就像经营smallbusiness,而公司财务要保持一定的负债才健康,才能保持较高的资本回报率。

股市瞬息万变,任何因素都会瞬间反映到股价上,勤快操作是没有用的。房市总有延迟,利好消息出现后,房价可能要数月才能涨到位,中间都是机会。杭州市中心房价5万的时候,余杭的房价只有七八千,阿里宣布要把总部建在余杭,房价很快涨到一万五,但是远远没有一步涨到位。Amazon宣布要在CrystalCity建第二个总部,房价也没有一步涨到位,涨太多银行贷款也批不下来。相应的,股市因为变化快,上车晚了可能错过了大半个牛市(所以要买微笑曲线);而房市则可以在触底小反弹之后再下手,作文www.yuananren.com因为在下降中的房市买房很可能会抓住一把正在下降的刀子,房价从40万跌倒20万了,40万买入的人却还要按着40万还贷款,心态容易崩.

行动力和信念。作者前些年本来要在北京也买房的,但是阴差阳错一直没买成,他觉得是自己在这件事上的行动力不够强。作者反复说,有时候你知道赚钱的机会就在眼前,去做的人都会赚到钱,但是你就是做不到,因为行动力不够强。我倒是觉得行动力是信念的体现--你怎么就能完全确定眼前的是个100%赚钱的机会呢,不去行动还是因为心里有顾忌吧。作者也知道自己用杠杆买房是个风险高的投资行为,很多大佬都赔得血本无归。

1:《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1000字

2:《爱的艺术》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