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夏季苏德实力对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加上诺曼底开启的两线作战,7.20事件导致德国内部矛盾的加深。战争结束已经指日可待。
德军判断苏军将在持续两年的南线继续进攻,遵循这之前的思路。东线的战役,除了莫斯科方向,之后的重点都在南方的乌克兰。双方都为了占据这里的战争资源。围绕资源,展开双方关于对方进攻重点的猜测。猜测的对错,使得掌握战略主动权的一方或能取得重大胜利,德军在战争开始前的巴巴罗萨对南部资源的低优先级,苏军在巴格拉季昂也是这样。都取得重大战果,歼灭对方重兵集团。
德军装甲力量集中在南线,中央集团军群几乎没有装机力量来反击苏军机动部队,而且战线后方没有预备队,当防线被突破后,苏军就可借助机动部队实施大规模合围。战役开始十天后苏军就突破两翼,包围两翼的两个集团军,并且凭借机动部队提前推进到第聂伯河,切断中段德军集团军的后路,歼灭俘虏德军超过四十万,使得德军中部防线出现一个大口子。经过南北中三个方向的多次打击,基本消耗完了德军三个集团军群的基干精锐军队,接下来德国只能用人海来填充战线了。苏军在白俄罗斯攻势中在一千公里的当面推进五六百公里,到达东普鲁士和波兰华沙。进攻势头才被挡住。
谈了波兰和芬兰两个国家在当时的行动。波兰表现很差,流亡政府看不清局势,坚持要恢复原有边界,还敌视苏联,最终苏联扶持另一个政府开傀儡波兰。不过在绝对力量的威慑下,流亡政府妥不妥协并没有意义,波兰还是会成为苏联的卫星国。
芬兰起先被苏联侵略,苏德战争时投靠德国收回原有土地。然后展开观望,没有进一步行动。到1944年苏联的打击降临,芬兰军队也凭借顽强的战斗没让苏军占到多少便宜。能打方能言和。而且芬兰政府也足够的有魄力。根据形势辗转在两个强国之间,保障了自己的独立。德军在白俄罗斯失败后,芬兰开始和苏联第二次接触,以足够诚恳的态度签订停战条约。取得比较好的结局。比较欣赏芬兰。之前看《他乡的童年》纪录片,里边讲芬兰的教育,当时很喜欢。这个国家也有着一种智慧。北欧有点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