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高中的时候流行叫男孩子“X哥”叫女孩子“X姐”,作为女性的我却有“X哥”的外号。在比较保守的故乡,我经常出口成脏,说让男同学都脸红的黄色笑话,甚至和男孩联合起来调笑“不受欢迎的女同学”,并因为自己跟其他女生“不一样”和对他人“你一点都不像一个女孩子”的玩笑感到愉快且自豪。
从小不算缺异性缘,同时敏感地意识到,在这样的条件下若要同时拥有好的同性缘,必须在同伴中装傻充楞,或者是扮演男性,有时则需要牺牲自尊。我有一个相貌姣好且同理心极强的朋友,为了不让周围的同性朋友“产生压力”,在某一个时期对自己的着装完全放任自流。我大学也曾有过类似的体验,当自己的外在有一些突出时,我的有一部分同性同学会表现出对我的攻击性,而我就再也不会特意打扮自己。
后来读了本科硕士,我十分容易对与我年纪相差不算太大的老板和教授产生奇异的好感,甚至因此更加服从对方。幸运的是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正人君子,并没有人利用我当下感情控制我。可其中一个老师曾在跟我面对面授课时有意无意摸了我的手。而这种奇异的好感在上下级关系结束不久便会消失。我一直以来都因为这样情感到困苦,甚至一度以为这与我的俄狄浦斯情节有关。
跟同学一起看综艺,发现我们不约而同地会欣赏那些男性不可能喜爱的女性。而我自己虽然不会明面上侮辱谁,但仍然对那些展现出“女性化”特点的女性感到强烈的不满和妒意,尤其是在她们的作品还受到了大部分人的喜爱时……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生活中的一幕一幕都这样反复出现在脑海里。原来喜欢被人叫做“X哥”是作为弱者的自己想通过“名誉男人”的方式与其他女性区分开;原来女性竞争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男性赋予的价值”,因此女性喜爱的女性不可能同时也是男性喜欢的女性,所以自己只能通过贬损自己的方式来获取同性的喜爱;原来女性会对比自己“等级高”的男性发情,是社会在我们潜意识中培育的发情符号,而非我真正爱上了其中某一个人……还有太多太多的画面,自己不仅被文化粗暴对待,同时自己也在粗暴地对待自己。
就像作者在结尾说的那样,在厌女文化中诞生的人,没有办法想象一个不厌女的世界。即使是读完了整本书,即使是记下了书里的每一个厌女细节,对女性的厌恶仍然会存在我没有意识到的角落,或者情感往往先于理性暴露我的厌女。或许要彻底摆脱作为第二性的这个任务,也只能交给下一代,下下代来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