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29岁时完成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的在美国的翻译版本中叫作,TheStranger,可以理解为“奇怪的人”。无论从哪一方面加以解读,这两个名字结合起来才是理解这本小说的最佳角度。一个奇怪的的人,一个局外面的人。
这本小说的篇幅不长,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集中通过了一些事件铺设了主人公莫尔索与社会不相符合的性格,母亲去世时的他没有哭泣,女朋友示爱时候的他没有感觉,朋友要求帮忙时候的他没有立场。主人公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无所谓”“都可以”。乍一看,这是一个无欲无求的人,但这凡事不争不抢,不悲不喜,不支持不厌烦的状态,却明显的展示了他与世人的不同,而这个不同,造就了这个奇怪的人,局外面的人。
在小说的第二部分,莫尔索这突兀的性格终于和整个社会发生了冲突。莫尔索杀了一个人而被检察官指控,但指控的重点却不在杀人的这个行为上,而是在他这“与众不同”的处事风格上。莫尔索有罪,因为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为母亲守灵时吃喝;因为他在母亲逝世的第二天看幽默电影,和女孩子约会;因为他以无所谓的态度帮朋友写了封恐吓信。因为这些与常人不同的行为,他被指控为一个满怀恶意的凶手,将被处以绞刑。故事的最终,莫尔索成为了一个奇怪的人,却没有成为一个局外的人,他放弃了挣扎,因为在他看来,这样或是那样,结果都是一样,所以最后,他被这个局给毁灭了。
到底什么是局?小说里,作者从来没有试图去解释这个框架,可是,通过主人公的行为,我们可以明显感到一条无比清晰的界限横在莫尔索和其他人之间,我想,这个所谓的局,就是大众的社会认知。莫尔索是一个偏离了大众社会认知的人,他的所有行为都没有遵循大众的期待。在大众的标准里面,一个爱母亲的人,就应该在葬礼上悲伤并哭泣,就应该在这之后萎靡不振,而不是开心的去约会看电影。我们现在的社会,高度文明却又更加舞台性,剧场化,所有人物的出场多多少少都遵循着社会的一个大的剧本,我们应该在20岁左右的考上大学,30岁左右成家立业,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石,母亲去世应该伤心欲绝。如果有人拒绝遵照剧本演出,就会被这个社会所隔离并逐渐边缘化,这也是为什么会歧视同性恋,会产生剩女这样的标签。莫尔索有罪,不简单的因为他杀了人,而是因为他挑战了整个社会的标准与规则。
能否成为局外人?莫尔索之所以成为局外人,因为他拒绝说谎,拒绝出演一个和他本身不相符合的人物,他不想关心生命的意义,不想关心什么所谓的活出人生的远度和深度,他把一切都屏蔽在了自己的生活之外,包括世俗的金钱、权利和地位,包括不世俗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作文www.yuananren.com比起这些,他更在意感官和本能的欲望,如果劳累就更想睡一觉,如果饿了就先吃点东西,如果有欲望就找一个女人,这些才是生活中更值得被关注的事情,是每一天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他的拒绝还带着疲倦,因为他发现自己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就随他去吧,所以莫尔索最后没有选择上诉,而是平静的等待着死亡,笑看大家的疯狂。
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这是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和事都被夸大了。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一个人真的能成为局外人吗?对此,我是消极的。因为我们生于局里,长于局中,如此深的羁绊又怎么能生生扯开呢。我们不想完全被局所左右,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完全置于局外又要如何生活下去,这个所谓的局,在我看来,只要有人,就必然存在。
但是,这个局在变化,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现在的社会不再那么盲目也不再那么狭窄,它可以装载人的粉墨登场,却也可以承受一个个赤裸的表达。我们似乎可以容忍所谓的异类的存在,也更加可以换位思考他人的行为与他人的选择,我们可以觉得同性恋不那么奇怪,也可以理解一个终生选择不结婚的人;我们支持女性与男性婚前同居,也明白有人不愿传宗接代。这个社会在不断开放,不断因为人们的努力,“异类”的发声而调整着标尺。虽然现在的社会依然充满不公,充满盲目与愚蠢,但是“变化”却让人充满希望。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虽不能脱离局,但这个局终是因为人们的不断努力在变得更好。
不一味的迎合局的标准,遵照局的变化,也不要过度的脱离局,这,大概是更多当代人的生活准则,这中间的度,怎样最舒服,只有你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