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读后感1500字

有时候读书,会有一种疑惑,为什么每个作家都逃不出自己的风格:比如说村上春树,他的作品永远带着一点点伤感,但中间也会有一些东西能抚慰人心。

比如说张爱玲,她作品中的爱情都充满了不完满,仿佛爱情总是不能有好下场,因为男人总是见新欢忘旧爱。比如说三毛,她的书中,你总能看到爱情最美的样子,但看过之后又觉得,这一生是要花多少力气,才能找到跟自己灵魂匹配的人啊。

后来,自己断断续续开始写东西,就是自媒体的一些文章,我才知道,人真的很难写出自己认知之外的作品,即便是一篇新媒体文章,也不是那么容易写的。

我认识一个朋友,她说自己不相信爱情,也从来不会关注爱情,所以但凡有人让她写跟感情有关的东西,她是憋好几天都写不出来,最后都会不了了之。

很多事情,你没有经历过,没有思考过,就很难真正写出有关的内容。最近看了残雪老师的《茶园》,看第一篇时,除了内容有点恐怖之外,还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老师写作的内容那么奇怪?

神神鬼鬼,还有动物附身,看的时候有些摸不着头脑,但看完一个短片还想看另一篇。在没有看残雪老师的个人简介之前,我思考了下,为什么她的作品是这样,而不是别的样子。看了她出生的年份50年代,就大概明白为什么了。因为她们这辈人经历了革命,经历了苦难,受了太多苦,太多现象解释不了,只能用鬼魂啊,动物的灵魂等来替代。

《茶园》.jpg

之后看到简介中说到残雪老师,因为父母在革命中被迫害,从小就由外婆带大,而外婆是沾满了楚地巫风恶习的人,所以那些鬼神的故事,大概她从很小就开始听了。

有可能她不乖乖睡觉的时候,外婆还可能会吓唬她呢。因为我小时候我妈就是这样带我的,她是50年代出生的人。她还喜欢读鬼故事书,大概是为了跟妈妈有共同语言,所以我很小也开始读。

在老家的院子里,每次上完厕所都是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回屋里。从小听这些故事多了,难免会胡思乱想,加上没有再经历系统的教育,都是靠自己读书感悟出来的,就很容易把小时候的事情和当下的知识做了嫁接,所以残雪老师的作品是充满诡异色彩的。

随便摘选一段自己感受下:他感到脖子那里肿起来了。用手电一照地下,数不清的白蚁尸体让他全身起鸡皮疙瘩,她们堆了一大片,足足有一寸厚!看起来它们是相互攻击,战死沙场。

外婆在她7岁时,离开人世,从那之后她的人生更苦了,连个陪伴的人都没有了。

小学毕业之后,她就开始打工,裁缝、装配工、赤脚医生、代课老师等等,这些经历让我想到了黄仁宇老先生,就是《万历十五年》的作者,他在美国求学攻读历史那段时期,就是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的。

他在《万历十五年》的结尾也就是跋中,这样写:受过被裁失业,与家人一起感受经济危机和被人歧视的景况,才越来越把眼光放大,作文www.yuananren.com才知道个人能力有限。很多人日子过得苦,但通过写作就能找到出口,我想也许残雪老师最开始写作,也是因为有倾诉的欲望,所以才把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

她的作品真的是很怪诞,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怪诞,让她有了自己独特的标签。一个人有自己的风格总是好的,毕竟有些人的文字不能给人留下任何印象。

2019年和2020年,残雪都被提名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她,因为她在云南过着极简和规律的生活,她的生活中除了日常三餐,就是跑步、阅读和写作。她不喜欢社交,很少出来露面,她对外界的名誉什么的早就已经看淡了,她想单纯的搞文学,因为“文学能够改造人格,不光是精神世界,还有肉体世界”。

有时候真心羡慕这种纯粹的人,不被外界的纷扰羁绊,不为功名利禄折腰,只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人生何尝不是一种享受,谁都能说这样的人生不惬意。

这个时代里,真的缺这样纯粹的人,纯粹的精神,以及这种有个性的作品。即便是世界再复杂,我们也可以选择简单的生活。

1:《刑法学讲义》读后感2000字

2:《适配》读后感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