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主题电影柳青观后感征文[优秀9篇]

作者:周百万

篇一:红色主题电影柳青观后感征文

电影《柳青》忠实于历史,讲述了作家柳青怀着对关中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以“要想写作,就要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要先塑造自己”的创作态度,放弃城市的优越待遇,居家落户陕西长安皇甫村的一所破庙,深入农村建设一线、扎根人民十四年,参与农业合作社创办,和公社社员一起劳动生活,甘苦同享、患难与共,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农村新局面的感人故事。影片生动展现出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赤子情怀和坚定信仰,再现了一名党员干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公仆情怀和奋斗精神。

电影《柳青》的真实深刻和感染力,让我泪目而陷入沉思。看片名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但回避了平铺直叙地反映人物的生平轨迹,而是聚焦于柳青扎根农村十四年至晚年,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的艰辛历程,从而艺术地呈现了人物独特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具有自觉地探索现实主义影片的美学品格。镜头直面作家柳青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以年份为标识,把人物置身于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从事物的外形切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柳青放弃城市的舒适环境和官职,住进乡下土屋,切实融入庄稼人的现实生活中,知行合一,在引导农民走理想主义的合作化道路的同时,汲取艺术创作的营养,愉悦并不无吭吭哧哧地写下每一个汉字。当遇到时势的挫折时,他也质疑并深思农村生产关系变化中的症结,实事求是地对待社会思潮和创作时风,坚守一个作家为人为文的良心。

剧中人物关系的设置,一是主人公与来自上层的联络与冲突,考验着他隐忍的秉性,坚持在实践中获得真理。二是他与农民兄弟王家斌等人的交集和情感脉络,突显了作家与底层人民的血肉相连,命运相依。三是他与妻子马葳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纠葛,在磨合中闪烁着温馨而苦涩的亮光。

柳青是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作为基层员工,要将不忘初心融合到实践工作中来。

一是要学柳青坚守信念。在人生旅途中,柳青始终没有动摇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事业的信仰。我们也要坚定如此,作为基层员工,我们要像柳青学习,敢于到困难多的地方去,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住自己的初心。

二是要学习柳青接地气工作做法、深入人民群众。在剧中柳青刚出场时,叼着烟斗,头戴礼帽,架一副金丝眼镜,穿着十分洋气。然而在和农民群众的谈话交往中,他发现这身打扮实在是影响他和农民交心交朋友,随即他也穿上了农民装,抽起了旱烟袋。从内心里,实实在在地和农民群众,交朋友,用真心换真心,真正地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我们也要学习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实实在在与居民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

三是要学柳青为人民代言。柳青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民代言,在工作中我们也要学习他这种品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在工作中说实话,干实事儿。

四是学习柳青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要在工作中坚持他这种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要立足本职工作,身体力行,埋头苦干,树立良好的社区形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二:红色主题电影柳青观后感征文

前些日子,我观看了电影《柳青》。影片中柳青他为了自己心中的那片海,放弃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带着妻儿落户到长安皇甫村,历经十四年,写就史诗巨著《创业史》,最终成为一代人民作家。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创业史》,背后浓缩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一位文坛大家的传奇人生。他历经磨难执著追求的精神品格,不仅鼓舞了一代代作家,也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一种新的人生楷模。

柳青是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柳青始终没有动摇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事业的信仰。我们也要坚定如此,向柳青学习,敢于挑战困难,在任何时候坚守住自己的那片海。时光荏苒,转眼已在乡村从教20年。回想过去,有欢乐幸福,也有忧伤迷茫。幸运的是自己一直坚守在农村,坚守在教学一线。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激励自己。在三尺讲台,与古今相遇,领略古人先贤大雅风范;处小小一隅,和孩童交流,引领少年儿童激荡心灵。一批批学生的接手,一届届学生的毕业,迎来的是稚气未消的幼儿,送走的是满怀信心的少年,千百倍的耕耘,谱写了满园春色。在人生的道路,教师职业让我们更多的参与他人的成长,是一份难得的经历,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柳青是一杆标旗,飘扬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风采。身为教师的我们应像他一样,立足本职工作,埋头苦干,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在工作中俯下身来,扎实学习理论,提升个www.yuananren.com人修养。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当代社会发展,培育具有现代素养的新少年。工作中我们会有迷茫期、倦怠期,甚至有些教师会觉得压抑,焦虑。面对种种不适之感,我们只有心中怀着教育初心,想着学生的一生,我们怎会怠慢?当压抑时,我们可以想想孩子因我们而成长了多少,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学学心理学,抚慰不适,运用科学的方法,唤醒心灵。让自己守护那片海,专注教学,精心的备好每一课,上好每一堂,育好每一人,为教师职业负责,为学生的一生负责,更为我们亲爱的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柳青是一道光芒,照亮我们心里的迷失,给予我们前行的方向。因为心中的那片海,他深入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和农民群众交朋友,用真心换真心。作为教师,我们也要用真心真情干事业。教师的道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和家长。面对不一样的孩子,不同的家庭,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但唯一不变的是你对孩子的真心。真诚的心犹如阳光,她能给孩子以温暖的力量,让孩子在长途跋涉时信心倍增,坚持到底;她能给家长以春风般的启迪,重建良好的家庭关系,让家长与孩子和谐相处,更好地助力孩子成长;她能让作为教师的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心化为时雨,润出桃花一片红。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身于幽谷处,孕育兰花香。为心中那片海,我们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勇于担当,砥砺向前。

篇三:红色主题电影柳青观后感征文

“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县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来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厂的作家、编剧王愿坚。他对我说,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2014年10月15日

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中的重要讲话

第一次听到“柳青”这个名字,是在2007年。

当时刚上高中,学校是封闭式管理,所有学生必须住校。在和宿舍里的同学第一次见面,互做介绍时,一个戴眼镜,个子不高,皮肤白白的小男生介绍到:“我叫柳青,柳树的柳,青年的青,和那位作家一个名字“,这个介绍让我一时很诧异,诧异的是他嘴里的“那位作家”到底是谁?我怎么都没听过?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我并未继续追问。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一边查资料,一边同这位小“柳青”请教,终于对“那位作家”有了了解。

“柳青”,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而我的这位室友,他的老家刚好就在柳青先生老家的隔壁县城。

诚然,“柳青”这个名字,对于我们那个年龄段的人,确实有些陌生,也是从此之后,我知道了有这么一位陕西籍作家,他甚至比我们一直听到的陈忠实、贾平凹,更“厉害”!但遗憾的是,在整个高中求学阶段,我都未能将柳青先生的作品寻一二来品读,直至大学毕业,工作的第四年,我的生活才又一次重新同这位伟大的文学工作者有了连接。

2018年,唐村项目正式启动。项目位于长安区王曲街道,巧合的是,柳青先生当年扎根写作的皇甫村,恰好就在这个区域内。在项目整体的规划下,“柳青文学村”也作为唐村项目的重要板块进行打造,2019-2021年,项目在该区域先后完成了柳青故居的复建、以及柳青文学纪念馆的建设工作,并已具备参观学习条件。做为项目规划、建设的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仿佛也回到了半个世纪前,看到了那个老人,拖着身患重病的身体、戴着线织帽、拄着榆木拐杖,站在田间地头、站在皂角树下、站在每一处村民在的地方,同他们开会、劳作、抽旱烟、拉家常……

2021年5月,《柳青》电影上映,做为投资方员工代表及党员代表,我有幸参与了电影的首映式,并观看了电影全片。电影从柳青的各个人生阶段,对柳青进行了深入的刻画。更加立体的将柳青这一人物展现给了观众。从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梳着大背头的高知分子、政府领导,逐渐变化成为一名梳着小平头、身穿粗布衣的典型“庄户人”,这种变化带来的视觉的冲击是极大的,而在外边之下,柳青先生内心的变化也是极大的。为了写出真实的农村,写出真实的改革,他扎根农村,想农民之所想、思农民之所思,真真正正的,由内而外把自己也“雕刻”成了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汉,在家人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将自己所有的稿费都捐给村里竖电杆、拉电线,将自己的生命毫无保留的投入到了新中国建设初期农村改革的洪流中去。即使后来妻子去世、自己的病痛加重,他从未想过放弃自己所坚持的东西。作为一名作家,柳青先生是伟大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柳青先生同样是伟大的。

“柳青精神”,不仅在于他对文学创作本身的坚持,更是在其人生过程中,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柳青精神”是探索、是奋进、是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勇气和坚守、是先人后己,先国后家的伟大情怀。

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

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

在柳青先生离开的40多年后,我们又一次进入了这片神圣的土地。积极发展农业产业、组织当地村民开展订单农业种植;推动农业、文学产业项目规划及实施落地,优化村域产业结构;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在地村民收入水平。也是我们在当前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大旗指引下,始终不变的坚持与坚守。我们也将沿着柳青先生的路,继续向前走着。

柳青精神从未离开这片土地,他将影响,也必将指引与鼓舞着新一代的年轻人不断前行。

篇四:红色主题电影柳青观后感征文

作家柳青及其创作的《创业史》,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标志性成就,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了解当代中国历史变革过程的重要文献,在普通读者和文学研究者群体中享有崇高的声誉,占据着很高的地位。5月21日,电影《柳青》与全国观众见面。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作品,能够满足观众对这一具有重大历史和文学意义的素材的高度期待。

电影《柳青》以一种冷静沉稳的调性,呈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真谛。影片还原了解放初期陕西关中农村真实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再现了柳青创作史诗经典名著《创业史》的历程,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实践了现实主义叙事艺术的重要原则。这种风格的实现,是以呈现一种真实的、富有历史性的生产和生活的场景为前提的。从夏收时节热闹的打麦场,到秋季丰收的玉米田,从冬季农闲季节的乡村,到无所不有的集市,电影《柳青》都能够在描摹环境的同时,将人物的活动放置其中。相较于大量的拍摄于影视城的影片,电影《柳青》的场景完全来自于陕西关中农村,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有机关联的,而不是隔着一层甚至是好几层。活动在这个环境中的人物,是生活着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角色。这正符合柳青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总是“和人物生活在一起”的创作理念。这些作为电影叙事场景存在的环境,不仅是柳青当年生活的环境,也是他作为作家要观察、体验和再现的对象。

电影《柳青》对于作为作家的柳青及其文学观念,有着出色的刻画和塑造。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作家也应该首先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柳青的文学观。柳青曾经在陕西长安县挂职县委副书记,并一直保留着县委常委的职位,所以,他一直是以干部的身份,和群众在一起的。在群众的眼里,他是可以交心的倾听者,是可以为群众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的智慧者,是可以在群众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的慷慨解囊者。非常可贵的是,在成功塑造了这样的一个基层干部形象的同时,影片创作者一直没有忘记,柳青是以作家的身份留在长安、住在皇甫的。

电影《柳青》对于生活中的柳青的塑造是成功的,并且构成了影片的一个亮点。这个亮点主要表现在对柳青作为丈夫,和妻子马葳之间的关系的塑造上。在影片中,马葳是一个美丽、善良,但内心活动复杂的人。她一方面支持柳青“落户”农村进行创作,同时也有自己在事业上的追求,认为在皇甫村当一个文书,限制了她的个人发展。所以,她的性格中,也有不平、爆发和隐忍。感情和家庭生活的波折是叙事性作品中最吸引人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中,柳青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可恨”和“可爱”的一面。当马葳向柳青提出自己对于事业发展没有起色的苦闷时,柳青说:“这不都好好的嘛!”他体会不到妻子的痛苦,并且希望妻子能够将目光放长远点,和他一起在农村,每天带回来一些可以供他写进小说的素材和信息。这是典型的性别矛盾,表现出人物潜意识当中的男权中心的思想,但这个男人又是“可爱”的。马葳带着孩子离开之后,由于柳青对大炼钢铁感到苦闷,又和乡亲们一起冒雨收玉米,病倒了,且生了毒疮,王家斌将马葳接回皇甫村,马葳看到柳青背上的毒疮,心疼地说:“你咋把自己弄成了这样?”柳青趴在床上,忍着痛,吃力地抬头看着马葳,但是甜蜜地,甚至是带着些羞涩、赖皮和示弱,笑着说:“你回来了,就好了。”夫妻矛盾之后的重逢,场面是私密安静的,但带给观众的观看效果,却是一种深刻的会心:百姓生活的日常,也能发生在大作家身上,这是电影《柳青》的创作者的“艺术之心”的体现,是对生活中的“人”的塑造的成功。

作为一部具有史诗气质的影片,电影《柳青》以柳青和女儿刘可风的对话开始:“人这一辈子,不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堆废铜烂铁。”而在影片结束的时候,人物柳青面向秦岭北麓广阔的关中大地说:“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以柳青的视点为视点,观众看到的是广阔的原野,体会到的是经历了千锤百炼之后,这个伟大的作家,他的艺术世界是广阔而高远的。而电影《柳青》的创作者们,从选题立项到拍摄修改,经历了长达7年的创作历程,终于完成了一份针对文艺如何为人民服务、如何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问题的答卷。作为曾经拍摄过电视专题片《路遥》、几部深情展现陕北农民生活状况的纪录片的导演和编剧――田波、王苗霞这两位青年一代的艺术家和他们的创作团队,通过他们对人民、对生活的热忱,通过他们勇攀艺术高峰的勤奋努力,走在了现实主义艺术创造的广阔道路上,谱写了属于当代青年艺术家的一部令人感奋的“创业史”。

篇五:红色主题电影柳青观后感征文

仲夏的一天,笔者走进西安群光影视城,观看了由天朗控股集团出资拍摄的《柳青》这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的影片,让人感动不已。

电影《柳青》忠实于历史,讲述了作家柳青怀着对关中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以“要想写作,就要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要先塑造自己”的创作态度他放弃城市的优越待遇,居家落户西安长安皇甫村的一所破庙,深入农村建设一线,参与农业合作社创办,和公社社员一起劳动生活,建设新农村的情景。

影片生动展现出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赤子情怀和坚定信仰,再现了一名党员干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公仆情怀和奋斗精神。

《柳青》的真实深刻和感染力,让我泪目而陷入沉思。聚焦于柳青扎根农村14年,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的艰辛历程,艺术地呈现了人物独特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具有自觉地探索现实主义影片的美学品格。

笔者曾两次专程到过西安市长安区神禾原上的黄埔村柳青文化园,参观柳青的故居、观看他的用品及图片介绍,聆听柳青在黄埔的感人故事。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他早年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

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陕北深入生活。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14年。

“文革”期间,柳青遭受残酷迫害,被迫停止工作。

他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柳青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据了解,每逢周末,经常有人来这里缅怀纪念柳青。

在柳青故居,《创业史》中人物“才娃”的原型刘田民,40多年来,他一直在这里义务为访客讲述柳青的故事。刘田民对柳青送他看病,教他做人很感激,并称柳青为叔叔。“叔叔到这来,第二天就到王曲街道去买了农民衣裳,剃了光头。村里不管有啥困难找他,或者他知道了那家遇到了困难,他都去过问,去帮助。”刘田民回忆道。柳青为了让农民与自己没有距离感,到皇甫村的第二天就脱下了西装革履,换上了跟农民一样的衣服。

在这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的稿酬有16000多块钱,柳青的爱人马葳拿到汇款单之后异常兴奋。她对孩子们说,1斤鸡蛋8分钱,这能买多少啊!孩子们也兴奋地大叫:“有肉吃了”。但是柳青却把这笔钱全部捐给了王曲公社修建机械厂、卫生院和一座桥。

当中青社的编辑王维玲来到柳青的家里看到孩子们吃的稀粥,都捞不上多少米粒时,他怒斥柳青:“你太过分了,家里的日子都过成什么样了?为什么不留下一点稿费给家里改善生活。”柳青说:“捐款是来皇甫村之前就作出的决定,留一分钱就不是全部了。家里的生活过得艰苦,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好处。”

就是这次见面,他又和中青社预支了7000块钱,给皇甫村拉上了电。王维玲问他:“村里拉电的事你非得管吗?”柳青说:“凡是百姓的事我都得管。”这预支的7000块钱,因为中断了创作,直到很多年之后才用《创业史》第二部(上)的稿费还上。那一天他开心地说:“终于不欠国家钱了。”其实这7000块钱对柳青个人和他的家庭来说,都是极其沉重的。

路遥把柳青奉为自己的文学“教父”,他在《病危中的柳青》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哦,尊敬的柳青同志,面对着病危中的你,我们简直连一句安慰你的话也说不出口来;你已经孱弱到了这个样子,但你比我们任何人都活的坚强。让我们所有的人都站在你的病榻前面吧,向你致以深深的、但绝不是最后的敬意,请你相信,就是一个最普通的劳动者,只要他从你的作品和你自己本身所具有的顽强进取精神中,接受过一些有益的教导,他就不会用鼾声去回答生活的要求。”

柳青去世4年后的1982年,著名诗人、时任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来到皇甫村为柳青扫墓,在纪念柳青的诗里写下: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

柳青所处和他笔下那个时代可能距离我们有点遥远,但柳青在那个时代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却是今天的我们,特别是党员应该学习的。

柳青是陕西的,更是中国的;柳青标注了陕西文学的高度,更标注了中国文学的高度。文学是有力的,是温暖的,是能够为人类指出向上向善的精神路径的。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柳青,需要提炼并弘扬柳青的慈善精神。

柳青是一面镜。作为慈善人学习柳青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为人和为文的高度自律,扎根人民,关爱他人的慈善精神。

篇六:红色主题电影柳青观后感征文

“柳青”是80、90后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有着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但问起代表作和细节,很多人是茫然的。

这次有机会一同观影《柳青》,从各个角度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才发现他是如此的可敬可贵,值得认真学习,效仿他的足迹在生活、在工作中脚踏实地的努力向前。

镜头光转,金灿灿的神禾塬上走来了柳青先生,身披阳光的璀璨,像一个太阳般照亮了这个古老而略带陈旧的土地。初来的他中山装笔挺,油亮的头发是文人的桀骜独立,后期的他剃了老乡头粗布褂子草帽,脸庞晒得黝黑偶尔粘着草梗灰尘,但眼神却更加坚定仿佛可以穿过时光洞察秋毫。

柳青先生在剧中说过“想要写作,就先生活”,他的一生都脚踏实地的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愿景。写作如此、工作也如此,每一项热爱的事业的人大抵都是有着坚韧的性格吧。他真实的走入乡村、切身的感受生活、然后用自己的笔写下那段岁月让更多人阅读并体悟。

闭门造车,更要出门合辙。任何事情的成功绝不是空想营造一个空中楼阁,看起来华美异常,却经不起任何推敲。如同剧中一带而过的大跃进,柳青先生字字泣血的说出,能做到的我们尽力去做就好了,不能做到的绝不夸口(大意)。直到剧情的落幕,柳青先生疾病缠身,他也依旧坚守着心理的底线,不为作品添加任何假想的虚构。描写神禾塬上农耕时代风波《创业史》也绝笔于第二部,这部“经典性的史诗之作”也成为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巨著的遗珠之憾。

柳青先生诸如片中描述,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在黄埔村的14年他主管农业互助合作,深入调查结合实情。亲自指导王莽村七一联合农业社,黄埔村“胜利农业社”。使长安农业社运动健康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先进典型。第一部《创业史》成书发表后,他将全部稿酬捐给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创作第二部时为了黄埔村预借稿费拉通电线,点亮神禾塬。那时他的家庭只能吃清汤寡水,食不果腹。干部的不解劝阻也无法动摇他要建设这片热爱的土地的信念,看大银幕上灯火一盏盏点亮,漆黑的土地闪耀着暖黄的璀璨,无数人潸然泪下。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以己度人,他爱这片土地是如此的热忱和深沉。

想想影片初遇老乡时老乡的调笑挖苦,后来热情地和村民融为一体打成一片。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作家、领导,他是和这片土地上生长生活的人们一样,埋头黄土地,扎根在乡村,奋斗并坚持。

这是有了柳青先生这样的人,我们才从百废待兴的时代,筚路蓝缕的一步步走过看到如今的星光璀璨繁华盛世。感谢那个时代的无数英雄们,为我们踩平脚下泥泞,开创一条波澜壮阔的通天之道。

“胸中怀大义,笔下有乾坤”柳青先生虽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却永留历史丰碑。

我始终无法忘却那一个个细节,从开始到最后柳青先生的书桌上一直放着一张他站立在列夫・托尔斯泰目前的照片。或许这是他的信念,或许这是他的精神引路人,但是我看到的是柳青先生的执着和坚持,不畏艰难不畏世俗眼光的坚持!

脚踏实地,坚持自我。或许我们无法成为柳青先生那样影响一代一代的人,但是我们足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篇七:红色主题电影柳青观后感征文

电影《柳青》最近在国内上映,在当下这个商业化时代,拍摄一部在中国电影界近乎稀缺的作家传记电影,需要一种情怀。

对于作家柳青,观众可能是陌生的,也是好奇的。电影《柳青》是以作家之名,直面历史,直面现实,弘扬热爱土地、热爱人民、热爱艺术、热爱真理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电影以柳青创作《创业史》前后为背景,生动呈现了农村走合作化道路时期人的心灵与人的命运,有理想主义的热情,也有艰难曲折的思索。对于那段辉煌而苦难的历史,电影没有夸大,也没有回避,在温情感人的思索中始终给予诗意的、理想的、光明的指向与期待。

“我们不能只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事实上我们一直在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电影以影像回答了谁是柳青、为什么是柳青的问题。

柳青是以《创业史》而著名的人民作家,也是扎根农村十四年的“书记”。他有着丰富广博的文学知识、革命经验、世界眼光,在时代的召唤中,在对人民的热爱中,放弃了北京的工作和优越生活,和家乡的农民生活在一起,穿着农民的衣服,剃着农民的光头,咀嚼着农民的话,理解着农民的心。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金黄的稻田、碧绿的原野、父老乡亲的面容、暴风雨中的泥泞,和柳青饱含泪水的目光深情交融,叠化成一种感人的社会风景。

电影讲述了一个作家过去的故事,也讲述了一种并未成为过去的精神。柳青的精神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电影所塑造的柳青是一个作家,也是一种精神,一种热爱人民、奉献人民的良知与风骨。

以百姓心为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无论在任何时期,都不为名利所诱惑,都不为风浪所裹挟。“凡是百姓的事情都得管”,这是柳青的心声。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场景与对话,当梁生宝的原型、农业社主任王家斌接到亩产三万斤的任务时,他扔掉了黑旗,说这怎么可能?柳青说:“你们干得好着呢!你俩记住,以后能办到的事尽量办,办不到的事就不办咧!”王家斌因为皇甫村产量没有达标而被批评时,他很委屈:“你总是说要实事求是,我们实事求是老受批评,人家不实事求是倒受表扬,我想不通!”柳青耐心地劝说:“家斌,你说我们实事求是为啥嘛?”王家斌哽咽道:“不就是为大伙吃饱饭嘛。”柳青安慰他说:“我们做工作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又不是为了表扬,更不是为了升官发财。”

柳青了解农民,体贴农民,人民至上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口号,一个政策,而是一种实际,一种必然。即使个人无法左右时代,他也始终没有放弃以个人之力挽救时代的迷失。在大炼钢铁的暴风雨中和乡亲们抢收玉米,在遍地的泥泞中推车艰难前行,是曲折的隐喻,也是前进的表征。

在艰难的时代,良知必须以风骨来坚守。作为坚定的革命信仰者,面对席卷而来的社会浪潮,柳青是清醒而谨慎的,小心维护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与作风,他长期深入生活、扎根农村,对创作呕心沥血。

对于质疑,柳青的回答是:“什么是正业?身为一个作家,对老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整天待在屋里闷头瞎编?那才是不务正业。我的创作就是要把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写下来,这就是我的正业。”

柳青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被造反派关进牛棚,遭受审查,妻离子散,柳青忍受着时代、个人的病痛与委屈,对原则问题小心翼翼,始终不渝。在电影中,柳青慢慢躺下,低声说了一段话:“我要是认了我就不是柳青了。我不能!我不能拿我三十三年的党龄开玩笑。”

柳青是一个多情的作家,也是坚定的革命者。他是柔弱的,也是坚强的。面对不幸与苦难,影片用影像展现了柳青女儿的回忆:“不管党走过怎样曲折的道路,犯过什么样的错误,他都是不懈地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一句带有消极情绪的话,也从来没有因为个人的遭遇和不幸说过一句抱怨的话。”

对于柳青及其时代的光荣与苦难,电影的美学风格是温情的现实主义与温和的理想主义。它超越了伤痕文学的倾诉,在虚化与留白处理中留下了想象与思想的空间。在个人与时代、现实与理想、悲剧与诗性的交融中,有唯美的建构,有温情的思考,有动人的眼泪,有光明的指向。

历史需要铭记,精神需要传承,致敬柳青,感谢《柳青》。

篇八:红色主题电影柳青观后感征文

历时数年,几经周折。电影《柳青》终于在建党一百周年的五月走向院线,与全国观众见面。作为电影投资方天朗集团的一名员工,在了解电影幕后制作的种种艰辛后,怀着喜悦的心情也将这部电影推荐给了身边的亲朋好友。而我自己在观看过电影后,对于柳青及柳青精神也是有个更深的感悟。

由于负责长安唐村・柳青文学村项目的缘故,早在入职天朗之前,就拜读了柳青先生的代表作《创业史》,以及柳青女儿刘可风老师所著的《柳青传》。坦诚来说,由于年代相隔久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对于《创业史》中所描述的故事,我并没有感同身受的深刻共鸣,但对于柳青先生入木三分的人物和乡土风物描写,却深感佩服。真正打动我的是《柳青传》,通读完柳青先生的生平经历后,我觉得柳青先生在我心目中中的形象是无比的真切和感人。一个人的一生,或许就应该如柳青一样活着。无关于职业、信仰、成就、功名、就只是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言,我们也需要像柳青一样,真实的活过自己的一生。

谈及柳青先生,有很多的身份可以被后人进行无限的解读,心怀家国热衷革命的共产党员,文学陕军的开山创派领袖、扎根群众关注民生的好干部等等。

与我而言,柳青先生最让我肃然起敬的就是他做人的真实。真实的对待自己的信仰,真实的对待扎根的土地,真实的对待土地上的人民,真实的对待所处的社会局势,真实的对待文学创作,真实的对待自己的家庭。在我看来,如果脱离了真实,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变得毫无意义。关于柳青先生在皇甫的生活创作经历,很多细节正是验证了这种真实。

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但少有人提及艺术的真实目的是为了什么。通过对《创业史》原著的阅读,以及《柳青》电影中些许细节的感知,我理解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于真实生活的刻画和铭记。在柳青先生所处的年代里,关于普通劳动人民的艺术作品,相对较少,所有的关注都聚焦在宏大事件和伟大的人物身上,很少有艺术家能用真实的笔触去描写最平凡的劳动人民。在那个崇尚朴实的创业的年代,《创业史》中所描绘的人物,才是真正代表民族发展希望的存在。柳青先生为了记录这时代的一幕,放弃政府工作,住进皇甫村,与村民为邻,关注农业生产,关乎乡村发展,关注社会民生。同时竭尽所能的以自己的力量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最终把自己的生活和作品融为了一体,所以才有了《创业史》朴实、真实、带有乡土气息的温暖人心。

一个人在顺境中的表现,往往还不足以突出他的真实人格和性情,只有在极端的磨难中,人性的光芒才会熠熠生辉。在柳青先生平稳的度过皇甫的生活创作后,一场席卷全国的风暴来临。在那场人人自危的动荡中,柳青先生以他瘦弱的身躯和刚硬的风骨,隐忍的承受了所有的难以承受的重创。直到最终,也没有说一句违背自己信仰和良心的话。在我看来,这不只是文人的风骨和傲气,而是一个大写的人在矗立人间的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最深的本源还是源于对于生活对于生命对于信仰的真实。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只是依靠着文字和影像中的残篇,都被这种精神所深深的感染,为柳青先生的遭遇而唏嘘。

说回现实生活,我就一个普通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梦想,干着平凡的工作,偶尔也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或者观看一些反映真实生活的电影。这次《柳青》电影的公映,给我带来的所有感触,其实也没有那么宏大或是庄严。抛却所有的身份、主义、光环、精神,对于柳青先生,以一个相隔多年的晚辈的角色,我深刻的表示敬意。在我向往的生活中,我需要的是柳青先生一样的真实。但愿我能在这错综复杂的世界里,真实的走过自己平凡的一生。

篇九:红色主题电影柳青观后感征文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引导党员职工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让红色文化成为员工的精神食粮,在公司的统一带领下,我们一起走进影院,共同观看了红色影片《柳青》。在此向先驱致敬,向优秀学习!

观影过程就像是思想的洗礼、灵魂的净化。走进影片,我们了解到我们伟大的党成长中的一段峥嵘历程、感受到一代知识分子的坚守与良知、还看到曾经有一位作家,他用自己一生的心血去铸造过一个梦,这是红色浪漫年代的如诗理想。让我们随着这部影片走进这位文坛巨匠。柳青是一位胸中有大义,笔下有乾坤的人民作家,他为了创作一部反映新中国农民集体创业的经典长篇小说《创业史》,毅然决然地辞去北京优渥的干部待遇,扎根黄埔村,深入人民、深入生活、潜心执笔,最终用自己亲身经历创作了一部引起了半个多世纪绵绵不绝回响的史诗巨著,这更是一部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

“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就先塑造自己”。影片中柳青的这句话令我难以忘怀。这是他的创作态度。他的一生经历太多了,他的伟大真的到了戏剧化的地步,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什么样的决心和品质让他走到这一步?是什么让他放弃了职务和生活待遇?是什么让他选择在农村扎根,把自己完全变成一个农民?是什么让他屏蔽一切流言蜚语,无畏艰难、勇往直前?我想这大概就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干部所体现出来的公仆精神和奋斗精神。因为他有着执着事业、不慕名利、无私奉献、平易近人的优秀品质;因为他做任何事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因为他怀揣一颗和人民同甘共苦,共进共退的炽热之心。影片中,他的书桌上摆放着他在托尔斯泰墓前的一张照片,他喜欢托尔斯泰,他也真的活成了托尔斯泰。这是一代知识分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是一位人民党员干部对人民的热爱与赤诚,是一位青年作家对文学事业的攀登与超越。

“李白从未老去,杜甫未曾年轻”。写《创业史》的柳青,以憨厚的农民形象面对世界,以至于我们忘了他也曾年轻过。在我们心中,柳青永远是年轻的,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的人生,值得一部电影来纪念。我们需要这种柳青精神,一种迎风飘扬且逆风而上的精神,一种躬身不屈且勇敢追梦的精神。观看电影柳青,让我们感悟民族英雄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含艰辛而不屈的精神,以身临其境的体验,唤醒迷茫浮躁的新一代青年,将为我们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公司的腾飞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正如柳青先生所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无疑是激励我们在人生中勇敢追梦最好的座右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学习柳青先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骄不躁、脚踏实地的崇高精神,紧密结合实际、提高自身政治站位、强化岗位职责担当。立足本职工作,说实话、干实事、身体力行、埋头苦干、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为公司的发展进步添砖加瓦、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愿我们能想清该为什么奋斗,并有所坚守。

《红色主题电影柳青观后感征文[优秀9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成长中的故事作文

2:《纸飞机》观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