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甫盖尼奥涅金》读后感作文600字800字(优秀5篇)

《叶甫盖尼・奥涅金》读后感作文 篇1

《叶甫盖尼奥涅金》被称为“俄罗斯的百科全书”,书中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社会风情。莫斯科彼得堡的上流社会、贵族的家庭生活、地主园林的农奴劳作3俄国乡村的美丽风光,在这部诗体小说中都一一展现。最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多与人”形象――奥涅金。

赫尔岑对奥涅金的评价似乎可以讲他的形象概括:“奥涅金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因为他从来没有什么事要去忙的;这是一个在他所安身立命的环境中的多余的人,他并不具有可以从这种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一种坚毅性格的必要力量。这是一个体验着生活,连死亡本身也要体验一下的人,他所以要体验死亡,是想看一看,死亡是否比生活更好。他什么事情都开始做过,可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到底;他想得多,做得却少,在二十岁上就已经是一个老人,可是到得老年时他却因爱情而年轻起来了。好像我们大家一样,他老是在盼望什么事情,因为一个人还不至于这样无知,以为俄国的现状能够长期保存下去……什么东西都没有发生,可是生命却消逝了。奥涅金的形象是这样富于民族性,在一切凡是在俄国多少得到认可的长篇小说和长诗中都可以见到,这不是因为他们想抄袭它,而是因为你经常可以在自己的身边或者在自己本身找到他。”

奥涅金出身贵族,过着花花公子一般的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到厌倦:“什么也不能打动他的心,什么也不能引起他的注意。”

《叶甫盖尼・奥涅金》读后感作文(优秀6篇)

他渴望新的有意义的生活,却又没有明确的目标,既看不惯贵族的虚伪又不愿意放弃地位走向人民。他深入思考着俄国的社会现实,批判农奴制的落后。但这一切都只停留在思考层面,并没有付诸实践。

他是一个智慧与经历非凡的年轻人,却又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决斗中打死好友连斯基,拒绝达吉雅娜的表白,对人生怀疑又犹疑。

“没有目的,无所作为地白白混了二十六个春秋,在无所事事的悠闲中苦恼着。”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突然觉得“奥涅金”不是别人,他就是某一个时间点的自己,空有理想却从不付诸行动。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句话,“为现状焦虑,也渴望成功,又没有毅力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三分钟热度,时常憎恶自己不争气。最后还是终日混迹社交网络,把同样的日子机械地重复很多年。”但愿所有的“奥涅金”都可以摆脱冷气,一直坚定向上。

《叶甫盖尼・奥涅金》读后感作文 篇2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我阅读的第一部外国的长篇诗体小说,阅读体验比较新奇。用诗的韵脚来给小说赋予歌一样的讲述方式,在阅读时明显更加容易接收到作者和译者想要传达的情感。

在读《叶甫盖尼・奥涅金》时,我每读过一两行就会看到原文有关的注解。原文用到的法语词汇非常多,这也恰恰证实当时俄罗斯人受到大量法语教育的史实。有时候我会比较好奇,法语的全文读出来会是什么感觉。

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达吉亚娜的一夜噩梦,这部分诗描绘出来的画面在我眼前展开,既瑰丽又诡异,在爱情和现实为主调的小说中,出现这样的场景很出乎意料。而且噩梦的剧情也是整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剧情点,为之后的剧情发展埋下伏笔。达吉亚娜的噩梦让我想起来:有人问,文学中的悲剧为什么会让读者感到肝肠寸断,因为故事的一切,都在美好中发生,随着剧情走向下坡,没有人马上清醒地发觉事情是从哪里开始变坏,也正因为没有人可以阻止这种变坏趋势的蔓延,所以悲剧显得让人无助又痛苦。噩梦的最后,连斯基被伤害至死亡,再加上他给自己写的诗有所暗示,普希金在这里很用心地描刻这一个角色Bad Ending的剧情。但是,当死亡真实发生时,我反倒没有特别心酸或悲伤,而是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果然要走到这一步了。”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虽然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神话、宗教元素和相关词汇,但总体传达的情感是更加现实的、冰凉冷酷的。达吉亚娜虽然在最后还说自己仍然爱着奥涅金,但她已经进入到了生活富足、充实的日子,把握感情更加自由,而奥涅金却被迫离开家乡、离开生活的国家、离开社交圈,重新回来见到达吉亚娜时,他仿佛是这个小说世界的“多余人”。我个人认为,即使小说更多篇幅在讲述达吉亚娜的故事,名字《叶甫盖尼・奥涅金》还是很合适的,小说最后的视线焦点还是被“多余出来”的奥涅金。

在读完小说原文译本之后,我又去观看了改编的话剧。相较于小说,话剧在舞台上有了更多表现方式,表演者的肢体语言、神态和语气,更加丰富了长诗所能传达到读者大脑的情感和信息。舞台艺术还能在侧面烘托氛围,比其单纯的文字,容易让人触景生情。我对《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每个人物的形象基本能在话剧中被很好地塑造出来,因此我特别喜欢话剧改编版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易懂也不失韵味,很想看到以后这部小说还可以被改编成更贴合原文而且还有艺术创新的话剧。

《叶甫盖尼・奥涅金》读后感作文 篇3

虽然读是老师下达的一项任务,但是品读下来却很有感触。

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小说的语言十分优美,终于明白作为现代俄语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对发展俄罗斯标准语作出了多么大巨大贡献,他好像在用他的作品告诉当时崇尚法语的贵族,即使小说用的是俄语,即使女主人公的名字是老土的俄国传统名字,但是小说依然可以浪漫,迷人。

很喜欢很喜欢书里面的景物描写,高大的针叶林,遮天蔽日,会有松鼠在其间穿梭…涅瓦河上的彼得堡的明朗夏夜和乡村景色的画面在小说里交织。

从诗篇中变迁的四季,让人感受到俄罗斯大自然的美丽。另外,这部作品中流露出的俄罗斯的一些优雅与浪漫的气质也非常吸引我。

决斗,以生命作赌注,以尊严和爱为名义,不顾一切。众所周知,本人跟他在《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长诗中的另一形象连斯基如出一辙,都是轻信人言,在决斗中被人杀死。好像是一种预告… 当然,小说的成功少不了的是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叶甫盖尼奥涅金--像是一棵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树,用尽全身的力气想抖落身上让自己的老树叶,却没有办法长出新的嫩叶,或许是时代的土壤注定了这棵树凋零。他留下的是无法弥补永恒痛苦和懊悔…塔吉雅娜―地道的俄罗斯女人。

她的名字,她的行为,她的言语,都散发着俄罗斯的特质。但是对于这个完美,纯洁,忠贞的女人,我们也只能叹息,叹息她和奥涅金的爱情无疾而终,叹息她对向往生活的无奈放弃。另外,小说中的一些观点也让我很欣赏。

比如,“习惯本是个人间的暴君,何必跟时代无益地争辩。”有多少敢不畏当代人的眼光,打破常规。再比如, “我们把一切人当做零看,能够算做壹的只有我们自己”,揭露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勾心斗角、权利相争、只顾自身利益的丑态。

《叶甫盖尼・奥涅金》读后感作文 篇4

在开头男主要去看叔叔的时候展现了一幅画:在被雪覆盖的土地上,一个穿黑色大衣,头戴丝绸礼帽的男人,他的手杖已被丢在一边,正呆呆地望着前方的那个枯萎的树。他好似在等待春天的到来,他丢掉了作为绅士该使用的“文明杖”,丢掉了尊严与理性,只期待眼前的树能重新开花。但在结局的最后一幕,奥涅金杵着绅士的手杖,在铺满雪的街道上一个人缓缓前行,他一直等待着的那棵树,并没有开花。

奥涅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冰冷无情。片中他去看叔叔最后一眼,也只是为了他的遗产。但他真的是为了钱而去的吗?他在公证人核对遗嘱财产的时候画画,对多少钱财漠不关心。

他愤世嫉俗,傲慢无礼,看透了上流社会里一切世俗、人情、礼仪。他拥有的良好贵族教育让他在宴会中游刃有余,妙语连珠的俏皮话,年轻俊俏的身体,都是他最好的道具。他喜欢女主的'美丽,但面对女主的告白时却没有信心,他不敢保证给女主一个美好的未来。因为他将未来放置在不曾思考过的角落,也不曾考虑过生活的意义。虽然他看似很开明,敢于尝试改革,但骨子里还是有着卑贱观念。他认为农奴制是封建制度,但他仍然看不起乡下人,享受这等级尊卑所带来的一切。他的思想一半扎根与旧社会,一半又偏向新思潮。他是一个外缘人,他既不是守旧的贵族,也不是激进的改革家。他是傲慢的,他认为接受了新思潮就高人一等,与普通贵族不一样了,但他却无法成为新贵族,因为他仍然保留着过去那一套旧有思想,他是一个在改革风潮中最容易被排挤的人。

奥涅金是爱达吉雅娜的吗?我想是的。奥涅金拒绝她,是因为她美丽,她善良,她纯洁,而他怕跟她在一起后,她的未来不会幸福。奥涅金对达吉雅娜并不像其他小姐那样游刃有余,否则以他的身份地位,他完全可以假装答应,玩弄她的感情,贪图她的美貌,但他不想这么做。他看透了奥尔加的虚荣与轻浮,所以当奥尔加邀请他跳舞时,他欣然接受。或许,他还是习惯于应对这种虚情假意的示好,当别人付之真心与信任时,他反而会慌张,不知该怎么处理,只能推开和逃离。

当达吉雅娜成为了公爵夫人的时候,奥涅金开始挽回她,很多人觉得是因为他的虚荣,看到达吉雅娜不再是乡下小姐,而是一个贵妇人后,认为这样的她才能配得上他自己。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达吉雅娜是他心中的白月光,是他美好的邂逅,她的爱是他心灵的锚。所以当她成为别人的妻子的时候,他感到他的锚不见了,所以他开始表达他的爱意,希望他能重新爱自己,所以他最后苛求着达吉雅娜的回答,甚至下跪,只求她还爱着他,最后他知道了答案,她的表现足以说明她确实爱着他,只是她的对丈夫的忠心不允许她这么做。那一刻,奥涅金得到了,也失去了。或许有些人,真的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此外,还让我有感的一个片段,是奥涅金在达吉雅娜家吃饭的时候。达吉雅娜的爸爸说:‘’俄国不需要政治实验。“”达吉雅娜反驳:“凭什么一个人可以凭借出身管理另一个人。“她的妈妈说:“达吉雅娜,你确实思维怪异,现实生活让我们回归理智,不是吗?“但奥涅金回答:“这对我不起作用。”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达吉雅娜的爸妈思想保守封建,但我看到的是在时代的浪潮中祈求自保的普通人的悲哀。他们没有太多的资本能应对许多的变故,他们只求现在这样的平平淡淡的生活,不去想那些理想的口号,只理智地自己的现实生活,能让一家子平平安安得活下去。

虽然我们这个社会虽然没有了贵族与奴隶,但仍有无形的阶级,只要有私有制的存在,富贵家庭出生的人就能凭着出身天生优于贫穷的人,只是现在的社会中的阶级流动性加强,给了穷人一个上升的机会。

《叶甫盖尼・奥涅金》读后感作文 篇5

优秀作文www.yuananren.com推荐!1812年,封建农奴制的俄国抗击拿破仑侵俄战争成功,在这场战争中,贵族阶层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加入了官僚阶级队伍,另一部分则成为沙皇的反对派。十二月党人起义中的贵族知识分子就属于后者,他们反对沙皇专制和压迫,在1825年12月14日发起了在枢密院广场的革命运动。普希金不属于起义者,但他是支持者。第十章中坚定地向沙皇专制宣战,“仿佛默默无言地亮出 他那刺杀沙皇的利刃。”“他憎恨迫害奴隶的皮鞭,并且预见到这一群贵族 将去解放受苦的农奴。”1825年的呐喊在1861年掷地有声,那些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者,虽不能见,但必然心有慰藉。

奥涅金就是个十足的花花公子,他厌恶贵族生活,感到空虚和忧郁,但他自己又很轻浮,沉湎幻想,幼稚至极,他唯一可以称赞的地方在我看来就是一份理想主义的热情和诚实。他缺少劳动。

奥涅金四处游荡,见识过草原和山峰,一定是能够认识到人之渺小,自身的微不足道想必加深了他的空虚,对于名誉、官职和可观的财富不屑一顾也是很正常的。白白虚度二十六年的光阴,成为失败者、多余人,和社会浮华表象和主流追求不能共情,坦白讲并不算失败和多余,也大可不必苦闷,苦闷在于奥涅金永远以贵族身份自居,首先给自己画了个圈,又要站在圈外鄙夷圈内种种,却不能把自己毫无保留给予圈外的普罗大众。这是贵族青年的自视过高,把自己作为乡村的救世主,又将自己和城市剥离,口中说着有自己的理想,行为上却相互矛盾,下了航船就奔向舞会。

理想是要求自由和解放,婚姻也是一种束缚,所以达吉雅娜热情的信虽然引起奥涅金思绪的波澜,但还是被奥涅金冷峻地拒绝了:我们的婚姻将饱受折磨。可是不知为何,当达吉雅娜成为繁华壮丽的涅瓦河畔一位难以接近的公爵夫人后,奥涅金又疯狂地迷恋上了她,是达吉雅娜在吸引他,还是公爵夫人使他着迷,或者说如今奥涅金的理想原则已经失效,家庭生活使他向往?前边说过,奥涅金的一大优点就是诚实,能压抑内心情愫拒绝达吉雅娜,也能在达吉雅娜婚后寄出热烈的情书,他永远那么自私。他的自私成就了达吉雅娜的形象,大胆追求却能当断则断,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我也爱这光辉的达吉雅娜!

别稿有很多对情节的补充,比如说到连斯基死后奥丽加曾去他的墓边,怀着深沉的哀思和愁绪,她的丈夫――一个年轻的枪骑兵眼中燃烧着恼怒的焰火。在正文中变成了“我可怜的连斯基!她虽然痛苦,却没有痛哭过多少时候。唉!这个妙龄的未婚姑娘 并没有保持多久的哀愁。……一个枪骑兵已使她迷恋……”同样的情况――奥丽加和枪骑兵结婚,不同表述却使我对奥丽加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我会认为奥丽加从未忘记连斯基;后者却让我感到奥丽加的薄凉。这种薄凉引起我初次阅读时的震惊。

看题解得知,本来在决斗后要写的是《奥涅金的旅行》,但改成了达吉雅娜去莫斯科。但是评论认为普希金的诗堕落了,但我觉得这是非常成功的删节,这个删节让达吉雅娜形象更饱满,也让故事更加现实。达吉雅娜去莫斯科,莫斯科的繁华是怎样的?城市如何让一个乡村女儿转变为冷淡的公爵夫人?在这一章或明或暗体现地淋漓尽致。如果仅仅写奥涅金的旅行,全篇都是空虚的理想的话语,那么奥涅金和达吉雅娜重逢时达吉雅娜的转变我是受不了的。

此外,决斗一节是最让我震惊的,尤其震惊连斯基就这么被打死了……

《《叶甫盖尼奥涅金》读后感作文600字800字(优秀5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捐资助学感谢信范文汇总5篇

2:六一儿童节红领巾广播稿优秀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