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36条建议李镇西读后感(精选9篇)

篇1、给教师的36条建议李镇西读后感

掩卷,沉思,比对:我的美育心和我的美育行。

一、做美育麦田里的播种者。理想、信念、美感、道德在教师职业中时时刻刻存在着。当别人说起这份职业时,总会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形容,我是否能够达到?我是否拥有无限豁达的精神家园?能否以身示范来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呢?文章中的李镇西老师、侯长缨老师等,是我辈的榜样,教育界的灵魂楷模,学生们的福祉,家长们的圆满。我,一个小学的艺术学科教师,立足美育一线,怀揣农业者的朴素之心,在日复一日的美育麦田上,播种美的种子,感受美的存在,守护朴素,质朴地存在着。也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在我的守望中,日渐丰盈,羽翼渐硕。

二、着眼自我美,放眼他我美。“宁可孤独,也不平庸”。这是假期读刘墉的一本书的书名,放在这里竟如此的和谐,言为我心声。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一名美育老师,我,有自己的美育专业,在学生的审美判断中,逐渐树立自己的美育威信,形成自我的美育格式。着眼自我美,才能放眼学生他和她的美。坚持自己的美育初心,做小美的播种者,坚定步伐,定会有大美的未来。在日复一日的美育沃土中,不断反思不断发酵、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定会人美我美、美美与共。

篇2、给教师的36条建议李镇西读后感

我利用空隙时间,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心血之作《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收获颇丰。

有对懒的惭愧,有对勤的反思,有对恒的理解,更有对真的领悟。

全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就“智慧教师养成”、“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的技巧”、“对待特殊学生”、“保障教师尊严”等中小学教师关心的常见问题都给出了极具借鉴意义的建议。

李老师从自身的教育成长实际出发,辅以大量具体教育案例,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各类教育教学问题的关键,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值得一读。

于我而言,感触最深的是书中李老师指导教师“快乐小荷”(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一小学语文教师侯长缨老师)成长的故事。

侯老师虚心接受李老师的建议,第一,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第二,坚持写教育随笔,第三,研究课堂教学。

一方面开辟名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教育专栏,几乎每天都写上成百上千字的教育随笔,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教育故事、教育感悟。

不停地记录,不停地反思,不停地实践,不停地进步。

另一www.yuananren.com方面,大量阅读有关课堂教学方面的书籍、报刊,研究名家的课堂实录,把平日的每堂课都当作演练场,用心备课,用心反思,用心成长。

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又一年,侯老师不仅收获了流畅自然的课堂教学,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更是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优秀起来!

突然发现,名师的成功总是惊人的相似。

心态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多看别人的优点,多想自己的不足,时刻抱着空杯心态,积极向他人学习。

方法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与写作,输入与输出,实践中反思,反思中总结,总结中提炼,提炼中升华,深度结合广度,如此甚好。

关键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朝一夕。”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坚持走下去!

我们可以普通,也可以不成功,但不能平庸。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也不一定会成为像李镇西一样的名师,但前行也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诗和远方。

前行的脚步虽慢,但只要不停留,我相信一定会收获更多!

篇3、给教师的36条建议李镇西读后感

列宁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幸成为人师,是我觉得十几年读书生涯中最快乐的事情。小时候,我总以为你很美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三尺讲台,一枝粉笔,一腔热血,拥抱教育情怀,我来到了学校这个神圣的地方,开启了一段教师职业生涯。

年幼时,我十分害怕老师,因为老师的严厉,时常督促我努力奋发学习。慢慢地,我发现严厉中满满是教师爱的体现。青年时期,我很自卑内向,不敢和同学交往,害怕和别人讲话,也害怕说错话,因为老师的鼓励,我得以找到了自己的信心。从一篇作文说起,因为语文老师一次小小的鼓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我从班里的后进生慢慢前进到前十名,可以说那句话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了我一股温暖的力量,让我努力前进着,为自己的梦想奋进着,一路上从考上省重点中学到师范大学。当我毕业那一刻,我成为一名教师的那一刻,我慢慢就爱上了这个职业,爱上了自己的学生,用力爱,用心教,成为了我的座右铭。

做一位智慧教师是我的追求,直到遇见李镇西先生《给教师的36条建议》,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心。在这本书里,李老师回答了很多我们日常遇见的问题,也给青年教师以指导,让我们的职业道路不再迷茫。我在书的扉页上写道:“读书的人,有梦可做。”李老师在本书的第一章节中就写道:智慧教师养成记。“没有人会否定教育有着鲜明的目的性,也就是教育要给人以积极的引导,转变和影响,这是我们的教育使命使然。否定了这一点,就否定了教育本身。”通过这一章的阅读,我了解到不能刻意去追求外在的“教育意义”,一定要减少“刻意教育”,教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要把握好教育过程中的“宽”和“严”,教育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刚”是相对的。“柔”是绝对的;“法”是相对的,“情”是绝对的;严厉是相对的,宽容是绝对的;“疾风暴雨”是相对的,“和风细雨”是绝对的;“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

面对复杂的社会,一定要反复提醒孩子们,一定不要不应该丢掉善良,一个人应该有善良的心。要学会把课文讲得有厚度,把课堂讲得有趣味,学会以开阔的胸襟和善良的眼光对待周围的同事,学会尊重和欣赏别人。教育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教育者需要一种宽阔的胸襟。

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努力给自己增加智慧,做一名智慧教师,一直在路上,不曾停歇。

篇4、给教师的36条建议李镇西读后感

“倘若教师,父母,孩子三方真正缔结为教育的同盟军,那时的教育势必突破困局,得以成长壮大,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大教育了”这句话来自李镇西先生的《给教师36条建议》的序言。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时,看到这句话便带来触动。放眼现在是双减政策的时代,教师队伍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可是教育向来不只是学校的责任,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举才能够使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从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教育。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家长由于各种原因把孩子放在学校就一把手放在学校管理了,这种行为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从而每一位班主任都要打响警钟,积极与学生、家长交流,尽可能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实现家校合作,家校共赢,稳固教育铁三角的关系,这才是明智之举。

身为一位老师,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当班主任。如何做好一名班主任是每位老师都会“头疼”的事情,即是说,做好一名班主任是需要老师去钻研的。这本书里面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其中里面有一句话让我深思许久:“让学生了解教育,懂得教育,一般来说,百害而无益的。这是因为,在自然而然的氛围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的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在我看到这句话时,冒出了疑惑的念头,因为在现实教学中,老师都会觉得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教学意图这样就会事半功倍。但我读下去的时候终于懂得些许李镇西老师的观点,也许是说,当学生知道自己下一步要讲授什么或者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教学活动时也或者是上课是为了分数,这便丧失了一部分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对于教学实施是有害的。李镇西老师的建议中说:“自然教育是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自然而然的善心与善行。”我细细品味,确实如此。教育就是要潜移默化,自然润物,教师以自己自然而然的品行感染着学生,影响学生,与学生构建良好的教育桥梁。从而在教学中,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至关重要。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具有示范性,这警示着每一位教师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培养自己高尚情操,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培养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回家、出门都要和父母说一声,也或者是吃饭前要感恩父母等等,这样来培养学生自然而然的善心与善行。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占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研究学生,积累教学经验,做一名真正的教师。

篇5、给教师的36条建议李镇西读后感

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好宽严的尺寸呢,相信这是很多教师的疑问,其实,从理论上我们可以说的头头是道,例如“该宽则宽,该严则严”,但关键实践中如何将这个“该不该”拿捏得恰到好处呢。

《给教师的三十六条建议》这本书上给我们分享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七十年代的学校,风气都非常好,每次考试学生都交叉坐,没有监考老师,不用监考,只有教室门口有一个工友负责收试卷,而当时的某个学校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姓杨的同学,学习特别好,那次化学考试,出了五道题,选作四道,每题25分,这位同学很快就做完了四个,之后看到还有时间,就把第五道也写了,做完后提前交卷走出了教室,但刚走出教室门,突然想到第五个题有个小错误,就走回教室改正了。就这个举动,被认定为作弊,当天就开除了。第二个故事其实流传很广,是这样的,1941年,重庆南开中学举行毕业考试,面对物理试卷,学生谢邦敏一筹莫展,虽然他极富文学才华,但数理化成绩很糟糕,最后他不得不的交了白卷,课时他又心有不甘,便在试卷后面赋诗一首,调寄《鹧鸪天》:“晓号悠扬枕上闻,余魂迷入考场门。平时放荡几折尺,几度迷茫欲断魂。题未算,意已昏,下周再把电磁温。今朝纵是交白卷,柳耆原非理组人”这事放在今天,必然零分,何况当时判卷的老师是魏容爵,其教学水平之高,教学态度之严谨都是有口皆碑的,绝不是不负责任胡乱评分的人。但是,魏容爵却也赋诗一首“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使得这位偏科的学子顺利毕业。

第一个故事不可谓不严,第二个故事不可谓不松,但为什么回区别这么大呢?其实我们可以细品一下,第一个孩子处于公开状态――考场的学生都看到了,而第二个孩子处于私密状态――只有他和阅卷老师知道。放纵第一个孩子,无疑会有损学校制度的尊严,而宽容第二个孩子,在当时没人知道的情况下会挽救一个孩子的未来。那到底什么时候应该坚持制度,什么时候应该网开一面呢,这个简单的问题其实蕴含着很深的道理,把握好这个分寸,我认为就懂得了教育。

因此“严”还是“松”,并没有制式的答案,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关怀备至的,深思熟虑的,小心翼翼的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细心体会这句话,我们可以明白,在教育中,“情”永远大于“法”,即使这个法仅仅是学校的规章制度。

篇6、给教师的36条建议李镇西读后感

“后进生”,有时候我们直接地叫“差生”。有人说“差生”带有歧视性,说“差生”把学生贴了标签。难道“后进生”不是一种标签吗?还有许多叫法称呼这样的学生:“个性生”、“潜力生”、“学困生”等等。其实不管叫什么,教师对这类学生的认识是明确的,就是“差”,就是“后进”。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告诉我们,“好”与“差”,“先进”与“后进”,是一种客观而动态的存在。我们与其在叫什么上变着花样地“发明”称呼,不如在如何善待、如何转化方面动脑筋。重要的不是怎么叫,而是如何对待这类学生。所以,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教师本人先“转化”自己。要转变自己的眼光。换一种儿童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也就是站在后进生的角度看他,我们的心情也许会不一样的。你不但会感到这些孩子不但可怜,而且可敬。

例如:后进生听不懂课,可是他们一年四季无论寒风凛冽还是烈日炎炎,每天总是准时(当然,有时也迟到,也旷课)到学校来做一件事,听他们听不懂的课。这是什么概念?换做你,你能做到吗?成人听一堂枯燥的报告都觉得度日如年,可这些孩子,每天都在教室里受着残酷的精神折磨――听他们根本听不懂的课,一听就是三年、六年!他容易吗?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我们作为老师具备吗?

第二,后进生长期坚持听他听不懂的课,他换来的是老师的呵斥,是同学的嘲笑,是家长的打骂。然而,面对呵斥、嘲笑和打骂,他们从来不气馁、丧气,不悲观绝望,第二天依然背着书包来到学校走进课堂,而且还乐呵呵的,对老师还是有礼貌,对同学依然友好。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此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一般学生有吗?

还有后进生一般不记恨老师。虽然有时候他也和你顶撞几句,但事过之后,你也许还在生气,他却忘记了,碰见你依然“老师好老师好”叫你叫得甜蜜蜜。经常听老师们说,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经常回来看老师的,往往是那些在学校经常被老师骂得狗血喷头的后进生。不管后进生在学校怎么被老师骂,甚至有时候还是被冤枉的,可这些孩子回母校首先看的,还是当年骂他骂得最厉害的班主任。如此宽阔的胸襟,我们有吗?

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让我感受到李老师的智慧和情感。李老师真正做到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不管面对何种类型的学生,作为有责任心的教育者一定不能放松或放弃自己的责任,做一点算一点,能挽救一个算一个。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情怀、精神、理念、原则和方法、技巧。让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篇7、给教师的36条建议李镇西读后感

当班主任以来,读的最多的书便是教育类书籍。今年寒假,在家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一书。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三十年教育经验的集大成之作,针对教师来信中的36个最典型的问题,一一解答,提出极具操作性的建议,并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这些建议涵括了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方方面面,包括课堂教学、教师的自我提升、与学生的互动、与家长的交往、与学校领导、同事等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面,也探讨一些极其棘手或尴尬的问题,如怎样处理学生偷盗、怎样对待家长。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班主任工作复杂又繁琐,如何在风起云涌的新时代做好班主任工作,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

近年来,学生因手机被没收而跳楼自杀、学生或家长怒打老师甚至学生亲手杀死自己的班主任老师等事件频频发生,以至于教师这个职业被社会上称为“高危职业”,这无疑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好班主任管理工作?班级管理到底是管还是不管?读了李镇西老师的书,我明白了班级管理不是管,也不是不管,而是该管的一定要管,不该管的不要管。这需要班主任掌握相应的方法和技巧。

一、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要想真正的读懂学生,班主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班主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性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班主任要掌握并运用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知识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理解学生的情绪表达,进而分析学生的异常行为。其二,班主任还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学生观。学生是以一个独特的人而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也就意味着差异性,班主任要树立“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观念。

二、差点管理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要对学生进行差点管理。因为每个学生之间都是千差万别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长和不足,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发掘、唤醒学生的潜能,挖掘闪光点,找到他们的优长,发现他们的差点,扬长避短,使他们的一切天赋和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进而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

三、自我提升与修行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个时代和以往时代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往工作的开始就是学习的结束,今天工作的开始就是学习的开始。知识的不断更新决定了我们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班主任自我提升与修炼的最好的方式是阅读与反思。读书是班主任最好的修行。

班主任工作其实质就是陪伴学生成长,在陪伴成长的过程中,师生是一次生命尊重生命的对话,是一次生命误读生命的磨砺,是一次生命成全生命的等待,是一次生命感动生命的温馨,是一次生命超越生命的幸福。因此,我们不要仅仅成为班主任,而要成为一个身为班主任的人!

篇8、给教师的36条建议李镇西读后感

春季来临,正是我们捧起书丰盈自己的日子,我特地跑去书店买了一本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以前也读过李老师的其它的著作,他的书我非常喜欢,教育教学理论不是正儿八经的端起架子讲道德,而是俯下身来娓娓叙述,举事例说情况。

《给教师的36条建议》用提问的形式谋篇画局,每一个提问都是老师日常工作中常见的、看似简单却很有深意的问题。比如: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读不懂一些教育理论著作怎么办?把孩子培养的太善良了,他们以后会不会吃亏呢?……其中我最深有感触的却是‘如何把课文讲的有厚度’。我们的语文已经更新成部编版的教材,和以前各个版本相比较,国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以前老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那些晦涩难懂的课文没有再出现,而上编的都是朗朗上口、易学易懂的篇目。以五年级语文下册为例,古诗的篇目上升到了10篇;古文也有两篇;四大名著已经占据了一个单元的教学;其他的课文篇目也有从我们的古代名著中节选的篇目,例如《将相和》和《两茎灯草》。《将相和》选自《史记》,《两茎灯草》选自《儒林外史》,从这些课文内容的设置来看,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比重已经不言而喻。

作为一名经验较少的语文老师,如何把这些国学精粹传授给学生,是我从事语文教育以来遇到的最大难题。比如《两茎灯草》这一课,我当时在讲这一课的时候,按照教学参考资料和单元设置的教学要求,把文章的描写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去分析和讨论,孩子们也很容易的就掌握了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方法。但是讲完之后,我总感到很单薄,为了让课文厚实起来,我给学生讲了一下《范进中举》的故事,有趣的故事总是能提起孩子们的兴趣,告诉他们这些故事出自《儒林外史》,推荐他们课后读一读。然而我还是觉得哪里不够。看了李镇西的这本书,让我恍然大悟,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孩子们知识和能力,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课文描述来看,吴敬梓把严监生爱财如命的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活灵活现,让他成为中国守财奴的代表性人物。如果孤立的就课文讲课文,学生很可能会认为这就是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现状,而缺少了对严监生这个人为什么会爱财如命?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他性格的形成的思考。《儒林外史》是一部多么优秀的古典小说呀!鲁迅先生称它伟大,对它评价非常高。不仅如此,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等,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写作艺术上,都受到了它的影响。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讽刺艺术,它对于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与黑暗。但它同时也塑造了以下社会地位低下,冰清玉洁、淡泊名利的平民百姓,这是在当时封建统治下最难能可贵的。这些,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们。当然,有的内容他们不懂,但是,作为老师,我们要理解到这样的高度,或者站在这样的高度去理解课文,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让孩子们‘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

这样的理解高度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说我们的阅历多就可以通过一篇课文理解出来,而是要进行阅读。进行丰富的阅读,最起码也是专业的阅读,要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资源,要有能深入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我们俗话经常说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我们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进来。这样,语文课才会有厚度。

篇9、给教师的36条建议李镇西读后感

李镇西是四川的著名教育家,我读大学时他任成都市武侯实验学校校长,当时他已是全国的教育专家。

李镇西作为我们四川师范大学的校友,当年我们这些大学生对他是格外崇拜,觉得他是把我们从小学到中学观察到的种种不满和期冀全都替我们给说得清明,现在都还记得一些当时他很切合我们胃口的教育主张。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参加工作已12年,而今再捧读他写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依然热血澎涌,遐思翩跹,书中多处能给我带来惊喜。

先谈总体观感,这本书无论从语言风格、叙述角度、案例选用、教育思想、文章编排哪个方面比较,它都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青年教师的九十九条建议》高度相似,李镇西在书中也直言80年代他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逛热粉丝。2008年9月,李镇西荣获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颁发的“学习和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特别奖”。由此看来,李镇西践行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他的成长历程也向世人证实了他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忠实信徒,他的教育思想也是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尽信书不如无书”,李镇西却没有照搬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信条,相反他活学活用,始终从自身实际工作出发,勤于思考,妥善解决了工作中的许多困惑。读这本书,能读到许多他思考的痕迹,工作的方法,内心的懊悔,能感受到他这一路走来的孤苦与艰辛。我觉得我们在借鉴他好的教育技术时,也要学习他那种善思习惯,在教育路上不断求索的奋斗精神。

再谈这本书的坦诚。李镇西在书中如实记述自己的一些坎坷和遭遇,并不回避和掩饰;忠实纪录自己和别人的对话和书信,并不过滤和美化。著书的态度是诚恳的,文风也是真实的,透过文字,也不难发现许多案例是真实的。付饶是令李镇西自责的一个学生,当众批评让李镇西深感不安,他很担心伤了付饶的自尊,于是用了30年时间能计较这件事,作为一个教育专家反思自己的过错这是真实的。世上的事,成功的,就成了应当弘扬的经验;失败的,也是应该积极吸取和避免的教训。教育专家也不是万能的,没有一个通招能解决所有教育问题,李镇西作为教育家也有解决不了的困惑、也遇到生活中的烦恼,这一点他并不否认,他在书中多次写道“我是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是个普通人”,他也在书中记述了班上出现小偷、与后进生谈心等不太成功的方法。“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育的真谛就是真,只有真实才会可信,教育也是如此。

“做事之前先做人”做人首先要学会与人相处,要与人为善,要豁达大度,要以德报怨。作为一个男子汉,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李镇西忍受过各自委曲,确实,男人的胸襟就是被各种委曲撑大的。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不是团结同事的圆滑,人与人相处讲究真诚,我们只有发自内心地对周围老师尊重、欣赏、赞美,只有以开阔和善良的眼光对待周围的同事,人际关系才会越来越来越好。家庭是教育重要而有效的一环,不能把家长的吃请看作理所当然,要善于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对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几十年来,李镇西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全国特级教师,优秀的人都是自己逼出来的,同苏霍姆林斯基一样,他们身体里自己产生的“逼”的力量也许都源于对教育的热爱,我们要学习李镇西日日坚持学习、思考、阅读、写作的习惯,学习他不断进取积极想办法解决所遇困难的态度,学习他通过阅读和思考来解决实际困难的路子,学习他用写作来思考用写作来丰富自己教育事业的精神。

努力的人终将优秀,破茧成蝶,是蜕变。蜕变,是背后滴水穿石般一成不变的坚持不懈。相信自己,你能作茧自缚,就能破茧成蝶。

《给教师的36条建议李镇西读后感(精选9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妇幼保健工作计划(15篇)

2: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汇编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