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随笔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随笔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的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书的随笔1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在感动中,读《爱的教育》让我走入了安里柯的生活,目睹了一群意大利少年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爱则应爱在平凡中,爱在细节中。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以及一颗爱孩子们的心。爱体现在对学生的每一次谈话,每一句语言当中;体现在老师看学生的每一个眼神中;体现在老师对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中。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在教育学生与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只有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去接受我们的教育。

读书的随笔2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文字,从而有了书,而茶文化也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千年,中国人爱书,也爱茶。

我端起茶杯,呷了一口野菊花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算真正的读书。

曾经读过像《小王子》这类的小说,尽管没能完全领会到它们的精神所在,但还是感到了那单纯美好,没被污染的晴朗世界。坐在月光里,用白瓷碗盛上凉白开,再漂上几片不知名的小小的茶叶,那感觉像在品用圣洁无瑕的恒河水泡的菩提茶。

也曾闲来无聊,因为一个关于玫瑰红茶的故事,心血来潮跑到一家僻静茶座,点了它来喝,我坐在秋千椅上,灯光不怎么亮,且摇曳不定,我那天是第一次看诗集,忘了是谁写的,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读,才大概了解诗的内容,却感觉到它和玫瑰花瓣、茶叶搅在一起,香气浓郁,渐渐地渗入我的身体:玫瑰特有的香味,还夹杂些许红茶的苦味,再加上诗的韵味。温暖就这样产生,弥漫……

在我的印象中,名著大多是些复杂的悲剧,它包含得太多,以至于我小小的心总不能完整体会。所以,我每每阅读名著,开始时认真到像在做阅读分析,到后来实在没有毅力,只好走马观花地草草完成。有一种奇迹是“缘份”,当我泡的一杯特浓的绿茶遇到《高老头》,我的心也像那水中的茶叶,渐渐沉静下来,融入那个凄凉的世界,以至于我在昏黄的灯影中,潸然泪下。

当然,茶并不一定是那么沉重的,你大可以吸着珍珠奶茶,在水吧明亮的窗边看娱乐杂志;茶也不一定有那么浓厚的味儿,比如看杂文时,一杯放了许多冰块的水也可以伴随,似乎淡而无味,又时时刺激着你的每一个味蕾。

读书如品茶,关键在品它的味,细细地品茶的味,耐心地品书的味。

真正的读书是品书。

在清闲午后,在落日黄昏,一杯清茶,翻开手中书卷……

读书的随笔3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以让充实、快乐;读书,可以让我们远离贫乏和平庸;读书,可以让我们积极、自信、向上。读书,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生快事,莫如读书。它能让我们知天地、晓人生。它能让我们陶冶性情,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书是我们精神的巢穴,生命的源泉。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阅读中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体会读书的乐趣,学习和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这不是人生的第一大快事吗?关于读书,我有如下一些体会与认识,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台破旧不堪的收音机,每天晚上唯一的爱好就是抱着这台收音机,听评书,往往都是伴随着评书声入梦。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每次听到“且听下回分解”时,往往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评书中的很多词语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像“第一斧“劈脑袋”第二斧“小鬼剔牙”第三斧“掏耳朵”,还有半斧子就是“捎带脚儿”……威力无比呀!那叫利害,行如风、急似电,躲不开就得给劈上,有不少的好汉就吃过老程的亏,连李元霸也吃过此亏,可见这三斧子有多厉害了,不过可有一样,三斧子过后,老程就不行啦……”在评书声中慢慢的步入了高中,大学。

进入大学后,选择了英语专业,从此远离了文学,远离了那悠悠书香,那曾经的《岳飞传》《隋唐演义》《三侠五义》以及“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但是,深受这些书的熏陶,很多时候耐不住寂寞,便抖开笔墨纸砚,自以为是天下饱读诗书的学士,把的滔滔不绝记录下来,寄望一家又一家的杂志社,结果,很多时候都是石沉大海。曾经的豪情壮志瞬间变成了万念俱灰……在经历过一次次的挫折后,自己的一篇叙事散文《心愿》获得泰安师专第二届雨花杯征文大赛特等奖,把我的文学激情梦又重新燃烧了起来。此后,虽然自己学的是英语专业,但是始终坚持读书,看书,写心得体会。

去年暑假参加网络研修,自己所写的八篇文章全部被推荐为优秀作业。后来我加入了属于教师的博客群体,教育1加1网络教研博客,在里面感受来自教育界精英的学术交流氛围,他们大部分都是名校的校长,以及各地的一些名师,他们的许多教育思想让我大开眼界。他们的宝贵优点之一就是多读书,博采众长。厚积始能薄发,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才能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才能视野开阔,写出有创见、有份量、有水平的文章。古今中外,大凡成就卓著的学者,都是阅读十分广博、理论功底极其深厚的人。只读自己专业书籍的人,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家。学高方能为师,一个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人品高尚的老师,肯定是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老师。“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作为教师,必须要多读书、终身读书,要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去引领学生、启迪学生,要想方设法以自身的学养与人格魅力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堂。

恍惚间,从教十几年,每天忙于工作,很多时候,教育学生要读书,可是不能原谅的是当我们忙于觥筹交错之时,是否可曾想到今天我读书了吗?身教胜于言教,一个连书都不读的老师你可曾否想到你的学生是如何看待你呢?当你站在讲台上突然被某一个知识点迷惑的时候,我的老师,你可曾想到你今天读书了吗?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与学生一起营造一种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让浓浓的书香在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飘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以此次读书活动为契机,多读书,读好书,在浩淼的书海中尽情体味读书的无穷乐趣。

读书的随笔4

文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哪怕是一个手势、一句话语。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文明的行为。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像这种讲文明、有礼貌的小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数不胜数的!

程门立雪

杨时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 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毛泽东向老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毛禹珠老师一起用饭,席间热情地为老师敬酒,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白云奉献给蓝天,江湖奉献给海洋,小草奉献给大地,我们要用什么奉献

给老师呢?要用我们的爱心、勤奋、勇敢、宽宏、乐观、谦虚编织成最美丽的花朵奉献给我们的老师!

读书的随笔5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著作。今年暑假,我读了这本书,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爱上了书中的小女孩――安妮。

露西笔下的安妮从小失去父母,她被一堆卡思伯特兄妹收养。在失去父母的日子里,她仍旧那么乐观、坚强、勤奋、待人真诚。她凭着自己的努力顺利地考取了女王学院,一年后又获得了一级教师证书,还获得了大学奖学金。她还知恩图报,为了照顾玛立拉毅然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去当了一名教师。读着读着,我被安妮的善良坚强感动着,影响着…掩面难忘。

记得故事中有这么一个场面:有一天傍晚,米妮。梅生病了,患上了喉头炎,可她的爸妈不在身边。安妮毅然夺门而出,和好朋友踏着积雪,迎着寒风,在漆黑的夜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来到米妮。梅的家,她毫不犹豫地照顾起她们,烧水、喂药…大夫都夸她,多亏了安妮,第一时间得到了医治。

多么暖心的小女孩,我被深深地触动了。她聪明、她善良,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如阳光一般灿烂,时刻给大家带去温暖。

在我们生活中像安妮这样的人也无处不在:前不久的三墩街上的煤气爆炸事件,现在想来还心有余悸。通过新闻,我了解到事件中涌现出很多很多热心的人,公交车司机,不顾自己的身体,毅然去抢救另外的伤员。一些路人也纷纷加入抢救的行列,因为他们的热心、勇敢,才使一些人的生命得到了保障。他们的举动令我内心澎湃,令我久久不忘。

小到平时我们的课堂,曾经我们学校有位同学得了一种严重的病,同学们纷纷解囊相助,有的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有的拿出压岁钱,尽自己的一份能力去帮助他。我是幸福的,身边的同学对我都很好。当我考试失利时,同学们都会围在我的身边安慰我。当我摔跤时,同学会第一时间冲上来,扶我去医务室。多么热心的同学,多么可爱的同学,因为有了他们,我的生活才幸福无忧。

《绿山墙的安妮》,我看到了她的善良真诚,不止在文字上,更在我的心上......

阅毕全文,我感到十分惊讶。一开始,我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情来读这本在加拿大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书,可是我却一口气将这本书从头读到尾读完。在读的过程中,总有一个扎着长辫子,脸上长有雀斑的红发女孩牵动着我的情绪,令我有时忍俊不禁,有时着急,有时晕头转向。她,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安妮・雪莉。

这本书主要讲了安妮是一个开朗乐观,而又充满着幽默想象力的女孩。但不幸的是,她在三个月大时便父母双亡,在孤儿院中生活,直到有一次,来自绿山墙农舍的一对善良朴素的兄妹马修和玛丽拉将她阴差阳错地领回了家。兄妹俩本想领养一个男孩来帮马修干农活,所以差一点便将安妮退了回去。而这位小姑娘却凭借着自己连珠炮般大段大段而又充满着幽默丰富的想象力的话语以及乐观向上的精神彻底片服了兄妹俩和包括林德太太在内的邻居们。直到最后,安妮成了一名出色的漂亮女教师。

马克・吐温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安妮,雪莉・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而喜爱的儿童。”不过,如果让我来评价她,我会用上“乐观”和“想象”二词。在绿山墙农舍周围许多令人陶醉的美景(在安妮眼中),而我认为之所以安妮这么觉得,有大部分因素是因为她运用了自己奇特的想象力。诸如“白色的欢乐之路”、“闪光的小湖”、“森林女神的水泡”、“紫罗兰溪谷”、“柳池”和“云杉小道”等等,它们既透出一些浪漫的色彩又突出了中心。所以,有时候,我曾想道:“一个有着丰富想象力的人一定非常快乐!”更多的时候,我也尝试着运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生次都会给我带来惊喜:“原来世界如此美妙!”这样一想,再怎么枯燥乏味的事物也能变得生动起来,取而代之的,自己也会变得乐观起来。

乐观与想象可以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也可以是一对姊妹。如果你也想感受由想象而带来的乐观,那也不妨像我一样试试吧!

读书的随笔6

读书是一件很惬意的事。细读珍书,如品香茗,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享受读书的过程。读书,就应该读出一种品味,读出一种享受。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宋代的尤袤就曾说过:“书,饥时读之以当肉;寒时读之以当裘;孤寂时读之以当友;幽忧读之而当金石琴瑟。”他说得不错,当生活中遇到烦恼之事时,在书海中翱翔一番,就能把不愉快带走;当遇到伤脑筋的难题时,在书海中寻觅,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畅游在书海中,就可以和鸟儿同飞,鸟瞰着大地,感受天空的广阔;就可以与鱼儿同游,眺望着海天相接的地方,感受海洋的浩瀚;就可以纵马奔驰在草原,欣赏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感受草原的悠远。

遨游在书海,情到深处,自然不能自已。穿越时空,与古代名人贤士畅谈。在书中,我常和屈原共同欣赏“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与陶潜在南山下看着那“草盛豆苗稀”的田园美景;再与那诗仙李白一同登蜀道,体会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难,还有酒醉时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与诗圣杜甫一同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无奈与遗憾;杜老还邀我同游长安,看着大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颓败情景;再与马致远在沧凉古道上同行,感受着“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愁情意;品着“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的报国热忱。陶醉在书中的我,已是人与书合而为一,人即为书,书亦是人;人以书为友,书以人为伴。

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影响着我们身上的每一根神经,可见读书对我们何等重要!我认为“好读书”不如“读好书。”读史可以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逻辑修辞使人善变。博览群书,是一件好事,但与其沉醉于爱情小说的缠缠绵绵、武侠小说的打打杀杀而不能自拔,倒不如选一些趣味高雅好书,陶醉在那一缕缕超脱世俗的书香之中。

品书是我人活中的一件乐事,书海无涯。朋友们,请尽情地多读书,读好书吧。因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才华横溢的人成功的桥梁。也是古往今来,不断被谈论的话题。同样。书,丰富着人类的生活。书就是无限的宝藏。谈到书,一定就会想到“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九字!

这奇异“读好书”意思是要爱读书才能知其中的道理。这样,无论在为人,处事,学习,生活,工作上都会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和启迪。不然怎有得罗曼罗兰的欲与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不然怎有的狄德罗觉得不读书的人生活就会停止?不然怎有的陈寿的一日无数,百事荒废?要知道,我们不仅是为了成绩而读书,而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想当年,伟大的毛主席读书是真的是孜孜不倦,无论做任何事手都离不开属何必,边读边记录,记在书上的感悟甚至多于书上原有的字,正是这种好读书的精神,才成就了一代伟人啊!

其二,读好书则说明了书有无数种,我们应取其精华,坚决不读违法,对我们无益的书,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可见读一本有益的书足矣让我们提高自己的修养,也足矣是我们的学习,生活得以充实。

这“读书好”证明了读书使人受益匪浅,高尔基不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吗?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概也源于这“读书好”三字吧!不然又怎有得人们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豁达呢?

胡适说过:“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无论是散步还是学习,总有所收获,左宗棠说过:“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无论是良友还是故人,都会有所信息”。冰心也曾说过:“多读书,读好书,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情,这是写好作文的开始。”无论是抒发情感还是仅仅为了单纯的写出一篇文章,都离不开书。

每每你埋身于众书籍时,不要忘记了,好读书,读好书和读书好。

读书的随笔7

看了《麦田里的老师》一书,让教育学生和跟孩子沟通方面有了新的领悟,我很欣赏李宋建老师那份对学生的尊重,对问题孩子那份不厌其烦的耐心,真的使我感受到自愧不如,甚至可以说激活了我对孩子教育的看法,让我深度的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要怎么教育好孩子,首先,我应该要先学会如何懂得尊重孩子,如何能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传统的家庭教育认为孩子必须要听从父母的命令,父母一起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又有多少个家长能真正的从孩子角度去考虑他是否开心呢?是否自愿呢?家长不要认为幼儿年龄小就没有自尊心,作为父母要从小就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我们的学生同样也到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要好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记得书中有个案例,就是“孩子大声喧哗,你感受到被干扰,你以什么方式回应?”,一个回答引发出五个不同的姿态,这个时候,李老师引用了“冰山”比喻,正视了人的心里内在层次,最后他选择了真诚地表达自己,是最好的沟通方法。一一致性的沟通姿态来真诚地跟对方表达自己,而不是去改变别人。这归根到底是尊重的原态。但如果教育者懂得真诚地表达自我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清晰容易多了。因此,在教育学生和家长跟孩子互动时,觉察并调整自己的态度,力求达到一致性,那么更容易达到教育着的目标。

此外,我感觉到李老师那份重视与孩子相处时的礼貌,我们也要好好学习。例如老师常对孩子保持应有的礼貌交 流,使用“请”、“对不起”、“谢谢”、“不容气”等礼节性语言,孩子会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注意接受孩子的观念。只有父母或老师赞同、接受孩子的观念,才能进一步开发、引导他的意识水平。减少孩子的难过情绪。大人在纠正孩子荒唐行为时要留意孩子的难堪情绪,以免造成负面影响。鼓励孩子的优点,允许孩子失败。孩子的尝试难免会遇到失败的挫折,孩子失败时需要给他心灵的支持与爱护,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我们对他的理解和信任。

所以通过读这本书,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老师会受到孩子的尊重和爱戴,有些则否!是因为那些老师善于懂得走进孩子的心,他们懂得,无论老师还是父母,觉得在教育孩子的历程中感受到艰辛和痛苦,其实同样孩子也苦啊,那我们何不建立一个平等,愉快的教育模式呢?这样孩子开心,你也高兴!那么能达到最好的教育目的和效果了!

读书的随笔8

阅读一些深刻的文字的时候,感觉就是对心灵进行一番洗礼。有的时候会很迷茫,很困惑,自己能否参透作者笔下的禅机?像一个溺水的人,慢慢在文字中挣扎,渐渐困倦,昏昏欲睡。只好把书本抛向一边,满屋盘旋,企图从文字里挣脱出来,放弃与智者对话。但文字的魅力叫你无从逃避,捧书再读,在痛苦的思索中,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像是推开了一扇窗,春风和阳光一齐挤进来,郁闷的心一下子晴朗起来,咬牙切齿,和那些文字做一个了断。

文字的深刻不是晦涩,读不懂和读不进去是两个层次。读不懂恐怕与作品有关;读不进去是读者的能力不够。

大海的深邃与小溪的清澈同样令人沉醉。一种可以益智,另一种则可以怡情。我不知道我更钟情于什么,我总希望我的文字更加深刻一些。可在阅读的时候,喜欢冰心更甚于鲁迅。鲁迅是在悲天悯人,解剖人性,他是用手术刀写作;冰心在歌唱,她的歌里也在讲述人生的哲理。那是一棵大树和一朵鲜花,大树的褶皱里镌刻着历史,枝头累叠着警世名言;可是鲜花有着更加动人的美丽。鲜花用美丽的绽放与凋零诠释人世间的美与丑,爱与忧伤。

在欣赏美的同时领悟人生的真谛,岂不是一大快事?美丽的文字从不妨碍思想的深刻。

平淡却可以回味的文字更易于阅读,也更具有阅读的价值。表面华丽而毫无思想的文字,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思想深刻而文字过于艰深,是作者太过愤世嫉俗,在考验读者的耐力。

那些大家的散文看似波澜不惊,但大海的深处却是暗流涌动。每一滴水都带有时光的痕迹,每一朵浪花都深藏着历史的烟云。这应该就是文字的魅力。

我们之所以喜欢阅读,是因为总会有一些文字让我们感动,感悟。叫我们无法罢手,难以释怀。

像高山的巍峨,大地的广袤,飞流的飘逸,小溪的灵动;花的芳香,鸟的流影;佛家的禅语,诗人的清泪。皆为情怀,都成文字。

一花一世界,一字一感叹。文字的魅力难以言表,所以,美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就是我们的梦想。

美的文字净化心灵,深刻的思想塑造人格。能够叫读者读懂,读进去,文字才会有生命力。让美好的文字亲近每一颗心灵,让深刻的思想熏陶每一个大脑,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读书的随笔9

本文的题目我引用了《史典》中的句子“乐至无如读书”,意思是说人的一生如果能养成读书的习惯,那实在是一件快乐无比并且受益无穷的事情。

我有两个非常好的网友,一位是声望很高的部队转业干部,一位是一家工厂的高级钳工,大概五十多岁吧。每天晚上都坚持读书到深夜,令我敬佩,这种精神难能可贵,是我学习的楷模。

现实中,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读书是贯穿一生的事。但是,我想在我们一生中究竟有多少时间能用来读书呢?据统计学家计算,假定一个人的寿命为100岁的话,那他吃饭、睡觉、工作、娱乐、生病、做家务等会花去92。5年,剩下的7年半,即2737。5天,才是用来读书的时间,而这一点点时间还有事实防备“临时外出、紧急意外事件、没有计划与目标的瞎忙乎”……由此看来,人的一生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实在是少得可怜,而这很少的时间如果不是用来读书学习,而是像阔少乱花钱一样随便的掷掉。岂不是很可惜吗?钱用去了还可以再赚取,可是时间糟蹋了却不能重新找回。

这样的体会可谓至深,那就是――通过长期的读书能够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充实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成为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无论一生中遇到什么样的风浪坎坷,都能够保持一种“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平常心态。这样的人却时在物质生活上清贫寒酸,但绝不会“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在名声地位上也许并不显赫,但在精神上却属于“打不倒的巨人”孔子生前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贤者安贫守道,其心志系于精神世界,根本无闲暇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和官场得意的快感,这样的人被孔子连连称贤,很是了不起,让人倾慕。其实,孔夫子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据说他晚年酷好读《易》,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以至韦编三绝(连接竹筒的皮绳子磨断三次)。除此之外,还真没听说过孔子在物质享受方面有何特别的欲望和奢求。

一个人通过自学的读书可以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为书中有奉劝、慰藉、理解,有大师陪伴你在思想、探索。在孤独的雨夜独自打开典籍,就像叩开先哲圣贤的大门,屋内春意盎然,阳光盘桓。老庄的棒喝,惠特曼的诚挚解怀,鲁迅的投枪匕首从你脸边搜搜掠过……我们与大师们超越了时空的阻隔,都成了好朋友,且一呼即来,从不反目,不亦乐乎。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今能真正踏下心来读书的人并不多。因为我们所受的诱惑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稠密,我们的虚荣往往使我们更在乎那些外在的亮眼的东西,而对于读书这种费时却健心的事往往不屑一顾……是的,我们喧嚣的心灵已经难静下来与读书默默地相对,即使也还有一些痴情的读书者在为书籍作最后的守望,但书在很多时候不是被附庸风雅当成了饰品,就是在“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的托辞声中蒙上了岁月的风尘。

一千七百多年前,曹操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书,可使我们回到过去的时光,更可以使未来的时光延长或缩短,可以使人们的生命获得更大的价值。

书到用时方恨少,今天我写此文章,也是对自己的一大指责,人生中的遗憾。开头提到的两位网友朋友,文化底蕴很深,出口成章,满腹经纶,这和平时读书是分不开的,我非常赏识他们。在今天的精神领域里,还能执着的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吗?

读书的随笔10

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新的时代更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一名教师,应该以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教师的爱培养学生的爱,以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建立适应社会要求的知识结构。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增强素质,炼就过硬的思想素质与业务能力,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才能赢得教师的尊敬,赢得学生的爱戴,赢得家长的赞誉。

一、身令其正,德才兼备

“四面山风来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个人需要灵魂的自强不息,民族需要灵魂凝聚人心。而一个高尚的灵魂,纯洁的灵魂对于为千百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教师,就更应该注重自身的师德建设。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对于教师的品德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与以前的人们相比,教师的心灵上少了许多束缚和制约,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乃至放纵,而正相反,对教师而言要求更高了。大浪淘沙,真金百炼,去掉外在约束之后,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准绳――那就是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民族意识和责任意识。只能这样,教师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以此来教育人,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把爱洒向学生,用血和汗灌溉着一方方土地,把自己的一切无私的奉献给教育事业。您现在阅览的是

二、率先垂范,更新知识

教师要把眼光放远,视野放宽,及时了解各类前沿知识,这样不至于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作为教师,应该什么都懂一点,但更要精通其中一两点,这一两点就是与自己教学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方法。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全面铺开,在研究型课程中,教师首次成为被学生选择的对象。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教育头脑,具有丰富的知识才干。教师向社会了解新知识,其次由自己升华新知识,最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这就是教育接力赛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应以扎实技能和踏实工作,履行职责,教书育人,回报社会;锤炼党性,身体力行地实践党的教育方针,争做模范;抓紧职业能力的学习,学习真知识,更新新知识,传授给学生真才实学。

三、以心换心,缩短距离

爱生是教师的天性。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就是要真正找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这样的爱才会是发自内心,才会是持久的。基于这一点,教师更应该不断扩大与学生的知识距离,缩缩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她需要教师的爱和关心,需要教师像父母一样在生活上关怀备至。当然,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且是一种活动。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的难处与痛苦。教师首先应与学生交朋友,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其次教师以心换心,与他们沟通情感。这样,如果他们真正体会到这是出于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那么学生一定会愉快地接受。

四、勇于实践,超越自我

在三尺讲台上,教师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没有辞藻华丽的豪言壮语。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是用坚定的步伐走自己的路。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脚踏实地,不断进取,努力创新,勇于实践,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崭新的自我;才会不断超越自我;才会奏响永不消逝的强音――《爱的奉献》之歌;才会结出辉煌的硕果;才会有教育的春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愿每一位教师在教育这块园地里扬起风帆,让它乘风破浪,去搏击,去征服一个又一个的艰难与险阻,从而达到胜利的彼岸。

读书的随笔11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读《爱的教育》让我走入了安里柯的生活,目睹了一群意大利少年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有多种答案: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相互帮助,老师对学生的鼓励与尊重,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宽容等等。

原来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在教育学生与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只有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去接受我们的教育。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细节中。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以及一颗爱孩子们的心。爱体现在对学生的每一次谈话,每一句语言当中;体现在老师看学生的每一个眼神中;体现在老师对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中。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点呵护、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些宽容,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浓浓的情意和关爱。教学生写文章时要我手写我心,那么做为教师更应该把真心亮给学生看,把真情诉给学生听,我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从中也会获取到无穷的爱与收获!

我的变化,缘由来自我爱上了读书。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要做一名出色的教师,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各种的渠道来充实自己,而读书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从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从书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迸发希望之火。

自信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智力、体力还是在做事的能力上,自信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心,就会缺乏探索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其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就会觉得生活暗淡无光。

二、赏识学生的优点,尊重他们,激励他们全面发展。

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尤其是后进生更是如此,他们希望用脆弱的自尊来保护自己。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不要伤害后进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能信任老师。

三、教师要付出爱心,感化学生受伤心灵。

对于那些学习差、纪律松懈、思想落后的学生教师没有歧视他们,而给予更多的爱。使他们时刻感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怀,消除失落感,使他们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奋发向上,而不是讽刺挖苦,使其萎靡不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无私的爱心温暖冰冻的心灵,会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处,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中的养分,是教育中的阳光雨露,没有了爱,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是空虚的,是不能成长的。

感谢读书,让我的教学充满了生机;感谢读书,让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了知识的'份量;感谢读书,让我能够用智慧的大脑去浇灌含苞待放的花朵,用博爱的心灵给每一个孩子足够的信心与勇气;感谢读书,让我变得更加聪明,让我的工作干得更加出色轻松。

老卡尔・威特就曾说过,为了自己和后代的幸福,一定要选择身体健康、内秀、善良的女人做妻子(母亲),她应当勤劳,知书达理,至于是否出身名门,是否貌美脱俗,则不是最重要的。妻子或者说母亲的角色,对孩子的未来成长和教育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里我更愿意用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人物的例子来说明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我们先来说说英国著名学者、作家和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吧。

我们知道他是在精神极度错乱、精神万分痛苦的情况下死去的。而这一切都与他的母亲有关。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虔诚的清教徒,从小就对他严格管教。在她看来,所有的玩乐都是有罪过的,因此一生中她没有给罗斯金买过哪怕一个玩具。每天早上她会雷打不动地花几个小时和儿子一起诵读《圣经》。等到罗斯金18岁成功考入牛津大学后,这位母亲就在大学附近租了一个房间,密切注视儿子的生活。就连罗斯金结婚,这位母亲也做了包办安排。这样的婚姻可想而知是不幸的,在罗斯金结婚 6年后,妻子就悄然离他而去。他以后的生活更是一团糟。

罗斯金的母亲不谓不爱她的孩子,但过度的管教,造成了儿子不幸的一生。晚年,罗斯金对此不无感慨地说:“我所受的教育是错误和不幸的。”

此外我还想说说伟大的哲学家尼采。他无疑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那个宗教统治的时代,他富有远见地大胆宣称“上帝死了”。何其令人钦佩!然而和罗斯金一样,他也在不能承受现实之重中英年早逝。原来幼年的尼采,接连失去父亲和哥哥后,母亲就带他和两个姑姑及祖母生活在一起,这样,尼采就成了大家庭中唯一的男性。在太多女性特别是母亲关爱下,尼采变成了一个做事认真、懂礼貌,但却处处表现刻板的孩子。加以周围孩子经常以取笑尼采为乐,尼采慢慢变得不爱玩,性格孤僻。这影响了尼采的一生,在这样的心理重压下,他 45岁时患了精神病,并于第二年死去。

从这两个大人物的悲惨人生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母亲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当知道自己正在孕育一个新生命的时候,我曾经无数次问自己:我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吗?等小维妮弗里德出生了,我也尽量从这些大人物所受的教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力争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尽量为小维妮弗里德的发展创造空间,而不是在她成长的道路设置路障。

如为了让我能成为维妮弗里德眼里最称职的母亲,我给维妮弗里德制作了一个“秘密盒子”,让她把自己一些不便说的想法,写在纸上,放到“秘密盒子”里。于是在那些纸条上,有时我会发现维妮弗里德的一些小要求,例如她想去某个地方参观,或者她不希望我异常严肃的面孔,那让她觉得紧张等。这个“秘密盒子”帮我检讨作为母亲的不当之处,让我和维妮弗里德的相处更加融洽。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我在盒子里发现了一张卡片,维妮弗里德把我画成圣母的形象,并在下面写上“妈妈,我永远爱你”。看到这张卡片后我热泪盈眶。

或许,我并不能像很多伟大人物的父母那样慧眼独具,或者拥有无与伦比的智慧知识,但我的确会用全部的精神和努力,让孩子既不要浪费自己的天赋,又能从中寻找到生命的乐趣。

从后来小维妮弗里德的成长来看,我不能说百分之一百地做到了,但至少没有留下太多的遗憾。

读书的随笔12

初春,习惯在有阳光的午后,持一本书,去公园寻一僻静亭阁下长凳,面朝太阳,任温暖的阳光浸润,任和煦的春风沐浴。双眼欲睁还合,时而慵懒、迷盹抑或倦怠,时而读几页文字,没有章法,也不循规蹈矩,就像从书架上抽书,随心、随性、随意。有时是一本《周易》,看看阴阳之道,变化之理,或是同舟共济,怡情养性;有时摸一本《思维风暴》,瞧瞧思维命题,转一转快生锈的脑筋;间或抽一本余秋雨的《霜冷长河》,读大家散文,那舒展流利的文笔,每个字都像跳动的音符,作者举李清照为例辅以自身经历阐述了名誉、谣言、嫉妒、善良,读后受益匪浅。人说“开卷有益”,那么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读读书也未尝不可,不究其深浅,无所谓广博,读到哪里,随手折一页角。掩卷,迎面枝头伫立只鸟儿,流线型的身躯,婉转地啼鸣,伶俐的小脚,颤动着褐色的枝条,而那枝条之上,已然星星点点爬满了绿色芽苞。冬在早晚还未收住脚,春在中午已悄然登堂入室了。

我读书芜杂,对味的多瞧几眼,不对味的就少看两眼,喜欢随便翻翻,如莎士比亚所说“事无善恶,思想使然” ,书本也是一样。兴致来了读点中医中药的书,有时也翻翻炒菜烧菜的小册子,不一而论。近读戴尔・卡耐基的书,有所得无所得,仿佛是初春早晨飘渺的薄雾,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如果我们不愉快的话,那么得到快乐的主要途径就是让自己高兴起来,就好像你已经得到了快乐一样。”“不论你拥有什么,也不论你是谁,你在何处,或者你在做什么事,决定你是否幸福的关键,在于你怎么想。”似有所悟,还无所悟,有道是:天雨大,不润无根之草;道法宽,只渡有缘之人。一个人,一本书,春风撩开书页,书卷里的词章故事呈现眼前,没有时空,没有影视剧定格的羁绊,任你遨游于天地之间,驰骋于金戈铁马的古疆场,徜徉于花前月下、河畔水湄;有涛叠浪涌的江河,使你激情澎湃,有涓涓细流,使你恬静安然;有让你留连的位高权重、华丽奢侈;也有你愿盘桓的市井陋巷、阡陌僻壤 ・・・・・・你想知道的书里有,你不想知道的书里也有。

午后的公园,荡漾着春的气息,树枝间溪水旁,萌动着薄薄的绿意,虽然不曾见草长飞莺,蝶舞燕掠。 这若隐若现的绿意,就像少女闺房里的绿窗纱,不张扬不明朗,带着一丝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憧憬,带着少女般的羞涩和朦胧,在初春午后的阳光里,在早晚微寒的空气里,若即若离,似有还无。春天没有哪一样植物突兀地冒出绿来。鼓囊囊的芽苞,找寻可破的缝隙,顶开那裹着它的褐色老皮,露出一星半点鹅黄,进而,阳光、风摇、雨润,眼前呈现绿意盎然春光明媚。读书何尝不是如此,要一页页翻阅,一点点积累,一丝丝参悟。期间可能有迷茫、孤寂、惆怅,尔后豁然开朗。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自我完善、自我修复、自我寻求快乐的过程。趁大好春光,我们一起读书去!

读书的随笔13

名著《老人与海》写的是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是这条鱼实在太大了,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渔夫杀死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找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这是多么坚强的渔夫啊,独自一人去捕鱼,在多次受到鲨鱼的撕咬下,渔夫辛辛苦苦捕捞的大马林鱼,就这样变成了鱼骨。面对这样巨大的损失,渔夫并不在乎,还能以阳光的心态来面对。如果我们能学习渔夫坚持不懈的优秀品格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渔夫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想到我的学习,我的学习总是时好时坏,并不稳定,那是因为我的学习总是不坚持做课后习题,每天只读半小时的书就算完成作业了。如果成绩不好的话就奋起直追,然后就渐渐好了起来。如果成绩好的话,又“旧病复发”了。如果把鱼夫坚持不懈的精神用到学习上,那么我们的成绩将永远到是好的。

如今,我一想到《老人与海》这本书,我就感到无比的感动和无限的反思。

读书的随笔14

一天,看到张鑫同学在读《爱的教育》。我也一直想读这本书,便对张鑫说:“等你看完《爱的教育》,借我读读行吗?”也许她没有想到老师会向她借书,先是一愣,接着连声说好。过了几天,她把书交给我,颇为神秘地说:“等你读完了,我们可以交流交流吗?”我自然一口气答应。

几天后的课间操,我和张鑫交流了读书体会。当时,好几个同学围在周围,大概是出于好奇吧:老师会和同学交流读书心得?

而后,让我更惊喜的事情发生了。一天,王康旭拿着一本崭新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兴致勃勃地说:“老师,这本书我读完了,借给你看吧。”王康旭是属于坐不住的那一类学生,平时连阅读课都上不好,今天这是怎么了?我收下他的书,他也故作神秘地说:“老师,你知道吗?现在同学们都在偷偷地读书,都想读完了借给你,看谁借给你的多。”多可爱的孩子,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

此后,几乎每天都有学生借书给我看。

班级里的读书氛围就这样被不经意地营造了出来。我欣喜若狂,及时调控,把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引导到中外名著上。早读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鲁宾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起背诵《三字经》、《唐诗三百首》。我相信读它们会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刻下传统文化的烙印。孩子们说有的读不懂,我说长大了自然会懂;孩子们问我考试考不考,我说不考,考试是为了更好地读书,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孩子们问我懂不懂,我老老实实地承认有的懂,有的不懂。

为了提高读书质量,我和孩子们共同商定了每月必读书目,并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没有刻意求新的教学模式,没有花样迭出的教学设计,一本书,一次交流,我和孩子们一起漫步在书海中,其乐无穷。

今天是星期二了,我们班下午是作文课。上节课我们把第一个作文交上来了,我浏览了一番,虽然字数不是很多,但是基本没有跑题的,只是有的学生没有把该写详的详写,故而字数少,只有两百。对于字数,我倒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达到多少,我认为作文字数不是作文优劣的直接体现。有一位同年级的老师,他要求学生写到四百字,没有写到的重写。虽然他这样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讲,学生会多思考一些,多写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人人都写了很多,但不能说明作文写得好。我觉得单单在字数上定量,不能真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在网上和书上看到过不少作文批阅方法。这次,我试了一下学生互改。我以前总认为这种方法在我学这学生基础较差的偏远山区没有什么可操作性,试了以后我才发现,其实这种方法是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我班分了十三个小组,我把这个小组的作文分发给另一个小组,学生自己选一个同学的作文改。我让学生阅读同学的作文的同时,在发现有错的地方用铅笔改一改,然后在最后给打个分,并且写上自己的名字,最好还能写上点评语。这样可以了解批改者的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还有发现错误的能力。我预先想,学生可能不会改错,只会凭印象打个分,刚刚实行同学互改(据了解这是他们第一次改同学的作文),能做到打个准确的分也算不错了。出乎意料的是有些学生不但会改错,还写上了一两句简短的评语。我想我是低估了学生了。

这时我也来了一丝灵感:利用这个机会激发学生“写”的兴趣,把学习过程记下来。 我想不能告诉学生要写成作文,因为学生提到作文就会产生恐惧,他们现在还没有“爱”上作文。

注重语言材料的积累,强调诗文的诵读以及个性化情感的体验等,是阅读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 淡化段落教学,强调整体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课标中,让我们感受到:第一、新课程改革中没有把段落作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整体理论发生变化的结果,是阅读教学理论改革的直接体现,打破了原来侧重词、句、段、篇的阅读教学顺序,不再把词、句、段、篇作为阅读能力发展的外在标准,阅读的初始阶段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恰恰是重点;第二、这样的要求意味着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或途径可能是多样的,不一定每篇课文都必须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在这个学段的阅读材料中,诗歌故事还占相当大的比例,通过诵读、表演、复述等活动也可以实现初步把握内容、体会情感的目标,为教师和学生灵活地尝试各种途径和手段创造机会;第三、降低要求,避免繁琐化,为学生能够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提出空间;第四,对于情节性强的文章,我们不能逐段学习,繁琐分析,肢解故事,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感悟理解(边读边勾画,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或感受。最后指导朗读,能读出个人的理解或感受。)总结归纳。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把原来侧重了解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等程序简化,不再被这样程序化的操作所牵制,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阅读文本。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对课文有初步的把握和体会就可以了,应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拔高或要求太多。

二、重视复述,鼓励与他人交流。《语文课标》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对于这样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第一、从复述的对象来看,是有明确规定性和指导性的,即使具有一定情节的叙事性文学作品,而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要求复述;

第二、在复述这样的作品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鼓励学生对作品人物发表看法、观点,并相互交流。为了实现这样的任务,阅读动力和阅读量是关键。根据这个学段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学生喜欢具有生动的形象,故事性较强的作品。所以,这样的作品应该成为这个学段阅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根据这些作品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正因为复述课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所以有时将其归入阅读教学,有时作为说话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综合特点的表现。从阅读教学来说。复述直接体现着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更为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课文特点,采取不同的要求,将复述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

三、落实语言积累,鼓励作读书笔记。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中年级的作文教学令人头痛,无论怎样指导,写出的作文总有些生硬、枯燥,文章主要表现在语言不够生动形象。主要原因是学生头脑中的好词、佳句有限,无法应用于自己的作文之中。所以中年级落实语言是提高学生说、写的有效手段。具体做法如下:

1、随文积累。很多课文很美。如:《走月亮》、《诗的材料》、《火烧云》等课文中蕴藏着很多优美、生动的词语。这类文章,教师就应该把语言的积累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熟读后,找出文中的好词佳句并摘抄在读书笔记上。让学生通过课文语言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语言。学生在练习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语言储备”,这个教学过程正是学生“语言积累、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积累”的整合,也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另外,可以利用课堂资源,变化形式让学生积累不同的语言,从而引导学生走进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语言活动中。如: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摘录语文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排比句,在规定的时间内分类写好规定的句数。

2、课外积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并养成在阅读中注意积累词句的好习惯。我采用了“阅读三步曲”:读―圈―抄,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词句或好的段落作好圈点,并摘抄下来。长此以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讲习时自觉的吸取文章中有益的“语言营养”的习惯,提高作文水平。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读书的随笔15

寒假里我读了《荒野的呼唤》,它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主要讲了主人公巴克被自己认识的朋友――贫寒而贪财的曼纽尔偷卖给了别人,途中经过多次转手交易,最终到了北极,成为了一只拉雪橇的苦役犬。

从此,巴克便进入了弱肉强食的世界,后来巴克野心勃勃,觉得狗队的领头狗应该是自己,便与斯皮茨发起了正面冲突,还经常去报复它,但也尝到了弗朗索瓦鞭子的滋味。

最后巴克打败了斯皮茨,成为了狗队的领头狗。当巴克长途奔波而奄奄一息的时候,是桑顿收留了它,而桑顿被一群印第安人杀死后,巴克的野性瞬间爆发,伴随着来自荒野的呼唤,巴克走入了狼群,并成为了狼群之首。

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巴克非常有责任感也非常忠诚。它的责任感体现在它为了主人弗朗索瓦和佩罗,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将其做到最好和在上任领头狗斯皮茨杯自己打败后,把那些胡作非为的狗进行管教,最后让它们完全服从自己和两位主人的命令;它的他的忠诚体现在桑顿和黑伯顿发起冲突后,桑顿被黑伯顿打了个晕头转向,巴克见状,马上与黑伯顿打了起来,还咬破了他的喉咙和在野外时巴克必须看到桑顿的帐篷里的火光灭了以后,才安心地回自己的洞里睡觉。

我们的人生跟巴克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勇敢的去面对,并努力地去做,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读书的随笔15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个人工作计划(精选24篇)

2:精选的个人的工作计划模板合集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