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你还留着啊?那好吧,好像我也只能给你看书评了。
1.背景
开卷第一章,茨威格便说明了为玛丽·安托瓦内特(下称玛丽)做传的最大难点——找出哪些材料不能用。没错,和其他人物传记缺乏资料的窘境不同,玛丽的相关资料简直一捞一大把,但是谣言可以说是以几倍于真相的数目而存在着,这与其法兰西王后的身份脱不开干系。复辟王朝美化她,说她是圣洁的化身,母性的集合,要不是因为有子嗣,都快吹成贞德再世了;革命势力和大众媒体丑化她,说她是放荡不羁,淫乱祸君的妖后,要不是因为子嗣不多,都快损成人尽可夫了……关于她的故事与传言很多很多,有的甚至跨越时空一直存活到了如今的中国互联网:有云其让年幼的莫扎特一见倾心,有云其在困难时期发表了一通和刘禅何不肉糜旗鼓相当的言论,有云其在断头之时仍不忘优雅与风度,有云其将整个宫廷玩弄于股掌之间……
关于这些,茨威格的选定原则很明确:凡是缺乏明确证据支撑的,全部当作谣言。这也是最为明智的选定标准,因为所有人都在编造她的谣言,所有人又都各怀鬼胎,很多传言的问题甚至不在于不详细,而是太过详细以至于不可能是真的,因此很多你可能很熟悉的故事并不会在书中出现。
2.祸根
玛丽出生于奥地利的王室家庭,彼时,法奥两国间的战争已经走入了尾声,为了制止其他国家继续在其中坐收渔利,双方都认为应当停止这无意义的内耗,而这停止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和亲。
外表美丽,性格正直的玛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代表奥地利哈伦斯堡王室一方的不二之选,但是玛丽并没有为自己未来的王后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撒娇,展现活泼等方式,她将本应管教她的女侍从和神父们玩弄于鼓掌,逃脱了几乎所有她本应接受的教育,天天沉溺于玩乐之中的她,13岁时连基础的读书写字与历史常识都没有掌握,更不用说繁复的礼仪了。
然而法国这边,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路易十六性格内敛,极为羞涩木讷,甚至可以说是迟钝了,虽然肌肉发达,但是他极其缺乏心灵的力量,也缺乏应该有的激情,这种性格对于一位国王来说,是不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虽然坚定的独裁者可能导致人民的暴乱,但是优柔寡断几乎必定地导致效率低下与自相矛盾,并最终导向国家的衰退,令人惊讶地,虽然路易十六生于皇室,长于皇室,但性格却完全和当时的小市民别无二致。
两人之后的婚姻只能用灾难形容……由于迟迟没有完婚,一方面,哈伦斯堡不断向玛丽施压,让她尽快搞定这位未来的国王,另一方面,路易十五也一直在向路易十六施压,让他尽快给自己生个孙子以保证血统的延续。巨大的压力之下,两人进行了多次尝试,但是由于路易十五的生理缺陷,没有一次结果是成功的……这也最终导致了两人性格与婚姻的扭曲。
为了证明自己是个男人,路易十六开始热衷于打猎、打造五金器具和荒野冒险一类活动;而同时,为了证明自己魅力出众,一切都是国王的问题,玛丽也开始频繁出没于各种夜间聚会,追求并创造各种奇怪的“时尚”。
从这点上,我们也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两人的不成熟。事实上,路易十五的生理缺陷完全是当时的手术手段就能解决的,但是仅仅因为面子和心中的恐惧,他一直在逃避,甚至想出了一套近乎可笑的办法来证明自己,而玛丽也完全没有做到一位妻子,甚至哪怕是一位朋友应该做的事情,即劝导与宽慰,相反,面对国王的无能,她只是在不断讥讽与嘲笑,但她内心深处却又将原因都归结在自己身上,最终她只好通过自我麻痹来逃避自己内心不停止的谴责。
两人的疯狂最终成为了吞没两人的风暴,他们用7年时间为自己挖的坑,至死都没能填平。
3.项链
事实上,彼时的法兰西并不太平。由于皇室的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法国的底层民众一直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玛丽的到来,曾是万千民众的希望所在,大家都觉得这位天使一般的王后会减轻自己身上的负担,为法兰西带来光辉的未来,至少直到项链事件爆发之前,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
关于项链事件,为了不破坏大家首次观剧的体验,我就不剧透了,一句话评价一下的话就是“一只身上涂满各式各样江湖郎中膏药的狐狸和一只愚蠢轻信的笨熊,联合炮制了世界史上最疯狂的一处笑剧”。各位要是茶余饭后有闲情逸致,不妨去详细了解一下。
总之,项链事件成功捅破了民众与皇室之间薄薄的一层窗户纸,它第一次让民众知道了皇室的生活有多么奢华,也让“皇后的一条项链的价格比我一生能赚的所有钱加起来都多”这一概念深入人心。
于是,人民愤怒了。一方面,他们终于为自己交上去的钱找到了去向,而显然,这一去向并不能让他们满意;另一方面,他们也终于体会到了彻底的绝望,曾经寄托在玛丽身上的希望瞬间反转,下坠,变为了无尽的怨恨。
4.革命之中
虽然路易十六有着诸多奇奇怪怪的缺陷与爱好,但是关于他,至少有一点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他对于书籍的爱好。路易十六绝不愚蠢,头脑也绝不简单,尤其在历史地理方面,知识丰富,他的英语与拉丁文水平以及极好的记忆力也使得他在处理琐事方面有着高超的技艺。
但是,谁又能想到呢?恰恰是他对于历史的深入了解毁灭了他。通读英国史的他为了在革命之中不成为第二个被斩首的国王,选择了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所有那个国王同意的,他都反对,所有那个国王反对的,他都同意。
如果他真能这样坚持下去,选择妥协,说不定法国最终也会走上一条和英国类似的道路……但可惜,他最终的尊严不允许他这么做,玛丽与其他保王派也不允许他这么做。所以他一直在犹豫,当忠诚的士兵们誓死请战之时,他不敢上前去哪怕说一句动员的话,而当听闻革命势力包围了自己之时,他又要逃跑。摇摆的国王与激进的雅各宾派,一切早已注定。
5.挽歌
革命那部分内容看似与我们的玛丽皇后无关,但事实上却处处息息相关。比起我们摇摆不定的国王,玛丽要坚定地多,但很可惜,她并不能代替国王做出很多决定,所以她只能暗中行动。
玛丽的地下工作可以说是很成功了,她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成功策反了大革命的主要领导者,将其变为了为皇室服务的双面间谍,但是可惜,历史大势不可阻挡,她所能做的,只有利用个人魅力拖延,拉拢部分人。
最终,由于国王出逃被革命党人判定为“寻求外国势力援助”,是“叛国之罪”,她和国王一起被投入了大牢,也正是这个时刻,她才终于明白了书籍与知识的重要性。她开始读书学习,并积极思考,很聪明地回避了很多可能的风险,甚至在国王死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革命党已经近乎完全忘却了这位王后的存在,也正因如此,她的逃跑计划有了实行的可能性。
可惜最后,由于逃跑计划暴露,玛丽被革命党人抓走,并进行了一番不公正的审问。面对众多异想天开,甚至可以说是几近无理取闹的指控,作文www.yuananren.com玛丽坦然应对,逻辑缜密,思维清晰,跳出了几乎所有为她设下的圈套,直到最后也没让革命党人套出他们想要的“证言”。虽然玛丽的命运在进入法庭的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但是她据理力争,反抗到最后一刻的身姿使在场的众多革命党人都感到了不同程度的动摇。
看完这本书,说实话我的感受很多很多,但在真的落笔写时,却又总感觉词不达意,表达不出彼时的心境了。你现在所看到的这一部分我删了又写,写了又删,一些很微妙的感觉只有在书中的细节之处才能够体会到,而过多的引用又会使这一部分变得过于冗长,所以我终于还是选择了放弃。
是的,我放弃了。
说不定未来我会细细整理自己的思绪,加上我读书时的笔记一起发出来做一期新的推送,不过更大的可能性是我尝试整理,但是失败。因为真的,当你浏览完一个人的一生之后,很多自细微之处发出的慨叹与震撼,命运之轮缓缓开始转动的那种感觉,至少现在的我无法用文字传达出来。
如果我成功勾起了你对这本书的兴趣,那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这真的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佳作,希望你能捧起它,好好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