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读后感(精选5篇)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

赫胥黎如果生活在现代,一定会发现广告比他设想的未来世界里的睡眠教学更有效率,更无处不在,对人的影响也更大,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睡眠教学只是期望通过在睡梦中不断的播放相同的内容来增加心理暗示,而广告提供的不仅是暗示,还有诱惑,让你集中注意力去接受灌输,这可比在睡眠教学有效率多了。

《美丽新世界》中的社会是一部完美的机器,每个人都是这个机器的零件,维持着机器的运转。人的产生从不受控制的自然孕育变成了流水线作业,成为了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每个人虽然生下来就被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注定要从事某个工作,但每个人都是快乐的。通过各种化学或者生物手段,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庆幸自己属于当前的阶层。这种快乐当然也是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相同阶层的人过着一模一样的生活,享受着同样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有一切可能破坏这种快乐和整齐划一的东西都被毁灭,任何可能激发人的激情、狂乱的东西都被唾弃,从莎士比亚到爱情都是禁止事项,毕竟你已经得到快乐。

这种把人作为机器的愿景从古至今都有,从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到近现代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各种实践都有所体现。资本主义最深层次的逻辑就是效率和生产,如果人能够像机器一样,那么生产的效率肯定会更高。人类成为社会动物是自然的选择,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明等等一切在一开始只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存,但当我们开始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时,我们才真正的成为人,生存就不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和动物的区别就在这里,这就是我们的价值理性。

社会是我们生存的保障,也是我们实现价值的平台。每个社会阶段自有它内部的运行逻辑,在当前和之前的阶段我们的社会需要分工、需要贫富差距、需要阶级分层、需要工厂、需要人劳动、需要更有效率的生产、需要消费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在社会分工中、在贫富差距中、在劳动中确实会有人感到痛苦,但是这是当前阶段不能避免的,这就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前提,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不需要人们劳动就有足够的物质时,每个人才会有真正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价值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认同工具理性存在的必要性,不代表我们认同把人物化。对于什么是足够的物质,我想也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现在的物质生活相比于几十年前已经是极大的进步,更别说几百年前,没有理由相信以现在的消费主义倾向,人类会有满足的那一天。

消费主义和物化是发达工业社会所特有的问题,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以消费定义人的社会,一个以你买了什么来定义你是什么人的社会。在一个生产力富足的社会,物质生产的扩大是靠消费的扩大来维持的,而不是单纯依靠生产力的进步,所以社会展现的消费主义倾向就不足为奇了,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消费主义所带来的人的物化以及价值选择的丧失,让我们实现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目的本身,简而言之物质生产是我们实现价值的手段,但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它越来越成为唯一的目的,我们的价值变成了更多的消费。

在行政控制和消费引导下,人们从出生开始就被预定将要消费什么,以及将要从事什么工作。消费平均主义和政治民主一样给了人们看似平等的想象,当我们所有人都消费同样的商品,都有投票权利时,它看起来确实是平等的。

“但这一切都无补于如下事实:个人无力控制有关生死、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各种决策的作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

《美丽新世界中》的人是物化到极致的人,所有人的一切都是被预定好的,只是为了维持整个社会机器的运转,它确实给人提供了快乐,但是它也没收了所有人选择价值,认识价值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2

大概一个星期前就看完了,然而内心激动,不知从何说起

1.主角

真的从头到尾不知道主角是谁,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2.题材新颖

这本书跟我们《1984》完全不同,是一个完全新颖的设定。完全开放的世界,完全幸福的世界,没有痛苦的世界。与前两本不一样,他真的写出了乌托邦的美好,甚至我都有点向往。

首先故事建立在孵化与条件中心,真是新颖的设定,人类生于瓶子,人生中的一切也在小时候已经设定好。存在野蛮地。然而,他上层阶级并不排斥野蛮人,甚至还把一个由野蛮地长大却又有那个世界知识的孩子带回了美丽新世界,完全不用害怕野蛮人扰乱了他们的秩序。最后结果也正如他们所想,一个被那里的人所轻视的小蚂蚁根本撼动不了他们的大树

3.爱情观

与我们和《1984》强调爱是一种本能不同,它是两种爱情观的冲突,一种喜欢就是爱,一种爱就是责任,结婚就是责任。强调爱没那么简单,需要付出需要负责

4.人物

野蛮人转变,由brave new world变成这是一个令人害怕的世界。对列宁娜渴望变成了厌恶。母亲死去真是让人唏嘘不已。最后真是悲凉,被像猴子一样对待。

伯纳德,本来在他跟列宁娜出去那段我是很喜欢他的:Id rather be myself.Myself and nasty.Not somebody else,however jolly.

It makes me feel as though I were more me,if you see what I mean.More on my own,not so completely a part of something else.Not just a cell in the social body.

我以为他成为野蛮人的伙伴的,然而他却被迷昏了头脑

穆斯塔法・蒙德口口声声说热爱科学,然而要把科学关在笼子里的也是他。他的出现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不可能被推翻,因为领导者知道他是有问题的,也知道怎么把问题隐藏。

反正很好看,也不长,有时间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是真的好看。

虽然一开头有点乱,一下子这个场景的对话,一下子那个场景的对话,搞得我有点懵就是了。

而且因为没有主线嘛,显得有点乱,表达了很多内容,但是没有主次那种感觉,也导致了,我不知道要怎么写

好,感谢看到这里的小伙伴

希望你们能到达你们心目中的美丽新世界

嘻嘻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3

1931年,欧洲一片混乱。大萧条处在高峰期,到处是找不到工作的穷人,中产阶级面临破产,各国政府摇摇欲坠,极左或极右的思潮纷纷出笼。为了对抗危机,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一个集权的政府将是必要的。

这种想法让一个37岁的英国人很担忧。他从飞速发展的汽车工业身上,预感到一旦集权的政府上台,未来的国家机器将不再用警察和军队来维持统治,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高科技手段。统治的目标将是经济繁荣,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类也将被改造。

他写了一本预言小说,提醒人们关注这种危险。这本薄薄的`十多万字的小说,一经发表,就轰动了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的预言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变得更有现实意义了。这个英国人就是小说家阿道斯・赫胥黎(AldousHuxley,1894--1963),这本小说就是著名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小说中的“美丽新世界”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所有一切都是自动化的。人们不愁吃穿,享受着最舒适的生活,每天下班以后,可以乘坐私人的超音速飞机,去世界各地度假旅行。经济繁荣和享受生活成为整个社会唯一的哲学理念,也是唯一的宗教。第一个采用流水线生产的亨利・福特被视为新的上帝,他生产出第一辆“福特”T型车的1908年被采纳为新的纪元元年(小说的故事就发生在福特632年,也就是公元2540年)。

阿道斯・赫胥黎这样推理:人类认识到了科学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享受了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丰富的物质产品,也同时发现了这种生活模式的脆弱性。人类社会中的种种不稳定因素----大到战争动乱,小到失恋生病----都会影响到物质生产,进而在不同程度上使人类社会发生混乱和倒退。于是,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保证各种物质能够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实现人类的幸福,就有必要消灭这些不稳定因素。

“美丽新世界”的设计者认识到,改造社会的基础在于改造人。以前诸次社会革命,之所以成果不大,就在于它们对人的改造还不彻底。“美丽新世界”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四个方面彻底改造人。

(1)杜绝有先天缺陷的婴儿,建立万无一失的优生体系。人的生产采用标准化的工业过程。人类的出生地不再是医院妇产科,而是类似高级养殖场的“人类孵化中心”。为了防止父母的不良基因遗传给新生儿,胎生被取消,人是直接在孵化车间里被创造的,身上只含有优良的基因,所有对社会稳定繁荣不利的基因都将被去除。

(2)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高质量的人来完成的。如果让有才干的人去干低级工作,他势必会感到非常痛苦,这就为社会不安定埋下了隐患。低等人的活只能让低等人去干,因为他们不会觉得在做牺牲。所以对人进行识别和分类是免不了的,识别工作从胚胎时期就开始了,不同等级的胚胎将接受不同的培养,并且用各种手段强化胚胎之间的差别,以便适应将来不同岗位的需要。比如,在胚胎发育的后期,等级越低的胚胎就供氧越少,最早受到影响的是头脑,然后是骨骼,这样就确保了这些胚胎无论在智力和体力上都是低人一等的。

(3)只给人分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每个人安心接受自己的等级,热爱自己的等级,忠于自己的等级,这样才能避免等级之间的冲突。这必须靠宣传和教育来实现。在“美丽新世界”里,每个人从婴儿期开始就接受精心安排的说教,哪怕睡眠的时候,都会有一只喇叭对着你的耳朵,低声细语,反复灌输各种教条。一旦人在思想上接受了社会现实,认为发生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就不会有自觉的动力去改进社会,那么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就消除了一大半。

(4)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产生很多烦恼和痛苦,必须找到办法来消除它们。最常见的烦恼有两种,一种是性压抑,另一种是衰老。性压抑是人类社会稳定的大敌。为了使每个人性欲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释放,“美丽新世界”提倡性的泛交,男女之间不再有夫妻关系,而只有性交关系。至于征服衰老,这“并不是因为要保证老年人的健康,而是因为老年人总喜欢消极退却,相信宗教,靠读书和思考混日子。他们会思考”,这是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所以必须“给他们保健,不让他们生病,人工维持他们的内分泌,像年轻人一样,给他们输入年轻人的血液,保证他们的新陈代谢永远活跃。因此他们就不会老。”

除此以外,“美丽新世界”还提供一种安全的,叫做“唆麻”(soma),这种“具有xxx和酒精的一切好处,却没有两者的坏处”,一旦产生了各种烦恼,只要服了这种药,就会立刻昏昏大睡,醒来以后所有不愉快都会忘得一干二净。

“美丽新世界”的设计者明白,社会稳定的关键在于控制人的思想。思想自由是最大的威胁。新思潮的出现,往往是社会革命的前奏。允许一个人自由思考,接触各种思潮,将是极具有破坏力的。于是,“新世界”里不允许思想自由,因为这种自由的副作用实在太大,将有可能将人类幸幸苦苦创造的物质毁于一旦。在“美丽新世界”里,各种有害思想都象病菌一样被排除在外。人们不再需要宗教,因为没有什么可祝福和祈祷的,人们也不再信仰上帝,而转而信仰亨利・福特。国家用快乐和消遣作为思想的替代品,思想的空白被各种各样的娱乐和感官上的刺激所填补。

写到这里,“美丽新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大家也就一目了然了。这是个极度繁华的世界,又是个人地位极度卑微的世界。人丧失了思想的功能,只是作为社会的附庸而存在,社会财富不仅是人享受的对象,更成为了人为之服务的主人。幸福本来是人生追求的一种目的,现在却反过来成为人的枷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赫胥黎写作这篇小说的时代,二十世纪的科学大爆炸才刚刚开始。七十年过去了,小说中的许多预言已经实现(比如克隆技术),而且人类社会的某些发展似乎也正朝着小说中的方向前进。也许现在我们还说不上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但至少《美丽新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例,不理想的社会可能是什么样。

对于这样的社会,尽管它有那么多的好处,我们的回答也仍然象书中“野蛮人”(指来自“美丽新世界“以外的人)的回答一样:

“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

“实际上你要求的是受苦受难的权利。”

“那好,”野蛮人挑战地说,“我现在就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

“你还没说要求衰老、丑陋和阳痿的权利;要求害梅毒和癌症的权利;要求食物匮乏的权利;讨人厌烦的权利;要求总是战战兢兢害怕明天会发生的事的权利。要求害伤寒的权利;要求受到种种难以描述的痛苦折磨的权利。”

良久的沉默。

“这一切我都要求。”野蛮人终于说道。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4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觉得有些压抑的书,书本描绘了一个能称为“神奇”的未来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世界里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从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试管里培育的,在试管里,就被给予了身份的标识;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将按照固定的模式。

整个社会在我们看来暗淡无光,极其恐怖,“母亲”的称呼被当作耻辱,因为孩子的培育不是靠母体,而是靠试管,胚胎的成长,靠的是机械的添加日照,营养剂;孩童时期,孩子们接受睡眠教育,通过重复养成思维定势,怨恨什么,爱什么都通过重复的播音形成;以后干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职业按照等级早就固定好了,只需要在那个固定的岗位上机械化的操作即可。而活在世界里面的人却自得其所,干着从出生之前就已经赋予的工作,没有反抗,只有快乐,无尽的快乐,偶尔的不快,也被麻醉剂所抚平。

与之相对的一个世界,是一个被称为野蛮世界的地方,里面还保存着部分原始的东西,母体孕育生命,爱欲自然表达,伦理规范依然存在,宗教信仰仍然占统治地位。从我们的当代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尽管略显落后,但和新世界相比,似乎多了些人性。

作为反乌托邦的代表作,赫胥黎构建了一个来自野蛮世界但向往新世界的人,这个人最终又被新世界迫害而死。作者通过描写“野蛮世界”与“美丽新世界”的矛盾冲突,在书中对高度发达的,机械化的社会做了批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唯技术论的荒谬。赫胥黎要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思想,技术诚然带来了进步,但是过分的依赖技术,造成的是人的理性的丧失。看似美丽的新世界,正是一个技术至上的社会。人们追求的社会稳定,是通过技术,规定人的一生,限制人的一切权利,控制人的自然欲望来造成的。从本质上看,新世界和专制社会在是一样的,试图通过剥夺人的自然权利,营造一元社会。但事实上,这种寻求稳定的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只能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在协商中寻求平衡。

(2)人的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在新世界中,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受控制的,不能有异于社会的思想,更不能自由的表达思想。那些对现存新世界持有反对意见的人,总是被周围的人所鄙视,被要求吃麻醉剂,因为麻醉剂能缓解反动的思想,把人固定在虚幻的快乐中。在描写这种冲突时,作者构建了两种不同结局的人,一个是中心主任,他是一个怀有新思想的人又害怕被现存制度抛弃的人,最终,他还是退缩了,另一个是以穆斯塔法和约翰为代表的,既对现存制度不满,又敢于站出来表达异议的人,他们换来了最终的自由。不过,因为逃脱不了来自新世界的人们的打扰,也摆脱自己背叛旧社会的内疚,约翰还是自杀了。作者安排约翰的命运以死亡结束,应该是对这样一个近乎变态的新社会的强烈讽刺。

(3)社会离不开道德的约束。赫胥黎所描绘的新世界是一个不靠道德,仅仅靠程序约束的社会。在新世界,性欲代替了爱欲,可以自由的宣泄,人们彼此相属,谁和谁都可以。这是如此的荒诞,所以孩童被教导着玩找拉链的游戏,列宁娜和许多的人发生了关系,当他爱上约翰时,又是毫无顾忌的像占有约翰,甚至在约翰面前脱光了衣服。而在约翰所处的旧世界,人们只能从一而终。约翰的母亲,这个从新世界来的女人,和野蛮世界的很多男人,受到了女人们的鄙视和殴打。约翰本人也认为,对一个女孩的追求,要靠劳动,要经受考验,才是真正的男人,是值得信赖的爱情。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值得肯定的。很讽刺的是,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在新世界的环境下遭遇了困境。约翰爱着列宁娜,但不能接受列宁娜的爱情观,所以他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圈套,并在自己设计的圈套中选择了死亡――一边骂列宁娜是“”,一边又想着她的肉体。欲望是应该正常表达的,单纯为了的释放,忽视了爱的存在,超越了道德的界限,是可悲的,如新世界,而过分压制的爱欲,如约翰,也是不健康的。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5

书中描绘了一个科学无限发达、秩序极度稳定的乌托邦――人类的幸福是精英治国下的科学工程,人类的出生由“孵化和设置中心”用试管和器皿在流水线上精确地操作,“胎生”成了被淘汰的污秽词汇;人在出生前,被设定成五个从高到低的等级、不同等级人类将在出生后担任辛苦程度递增的工作,但无论被设置的条件好与坏,每一个人都乐于接受自己的社会角色,并因此感到庆幸和自豪;不愁吃穿,没有疾病,不害怕死亡,青春永驻,没有衰老和丑陋,人人彼此相属;想要什么就能立即得到,绝不会想要得不到的东西;万一出现了不良情绪,也不需要担心,吞几片对身体无害的药物便能立即忘记烦恼――人民热爱集体、热衷于消费,被设定为“永远幸福”。

这个世界被设定得“完美”,没有痛苦,没有冲突,没有求而不得的忧虑,没有面对困境的忍受或抗争――没有强烈的情感,没有闪耀的思维火花,没有美好高尚的品格。

这个“完美”世界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

人类再不需要依靠自由意志去通过个人创造、情感体验、艺术和美的追求来获得幸福;人自出生就已拥有一切。

刘瑜在序里问,“你还要些什么”,她给出的答案是:通过个体努力去争取幸福比“被幸福”更体现生命的价值。

整本书也通过用反讽意味十足的笔触来描绘出的可怕乌托邦,来证明,真实的自由的人生虽然伴随痛苦,但因此获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距离这本书出版已过去近百年,事实证明乌托邦正在慢慢实现,乌托邦文学的预言性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啊。

1: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500字2篇

2:我的长生果读后感500字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