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室女尸之谜》读后感600字

阿加莎·克里斯蒂绝对是一个非常话痨的推理小说作家,她的任何一部作品几乎都是用琐碎的人物描写和角色对话填充起整个故事,然后将关键线索打乱在这些细节里。生活气息浓厚,温馨的碎片埋藏着谎言与危险,每一个故事都像一块精致的燕麦蛋糕,只不过它们里面都有一把尖尖的刀子。

《藏书室女尸之谜》.jpg

阿婆的小说中,人物关系和设定往往是整个案件的关键,它经常被读者忽视、误解(《圣诞节前夜的谋杀》、《死人的殿堂》、《东方快车谋杀案》),甚至和读者认为的恰恰相反(《捕鼠器》、《尼罗河上的惨案》)。主要角色个性复杂,行为动机受到性格的驱动,使得他们的一言一行具有强烈的欺骗性。在她的大部分作品中,证据无足轻重,甚至手法也不常提及,唯有对角色本质的探究贯穿始终,成为案件解决的最终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早期侦探小说作家如柯南道尔,与克里斯蒂同时期的黄金时代作家埃勒里·奎因、约翰·迪克森·卡尔,亦或是日本当代流行的推理小说作家如东野圭吾,都喜欢把“复仇”作为案件的动机,这其实提高了凶手的道德标准。阿婆的作品中,金钱可能是第一位,对遗产的觊觎更是百用不厌的谋杀动机,去掉那些快意恩仇和华丽装扮,她引领我们更为深入去地窥探人性之恶。

本书除了再次使用隐瞒关键人物关系的老方法外,还有更为高明的一招——掉包尸体。加斯克尔为了拥有不在场证明,杀死一个十六岁的少女,之后由乔西将其指认为鲁比,而少女被勒死时,真正的鲁比还在堂皇酒店跳舞呢。

说起来尸体掉包/身份存疑真是非常有趣的手法,在此也推荐一下比较喜欢的类似小说。其一是著名的《嫌疑人X的献身》;其二是阿婆的《牙医谋杀案》。后者通过掉包尸体实现了一个精妙的三重诡计,是阿婆小说中被忽视的佳作之一。

1:《如何写影评》读后感500字

2:《历史三调》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