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点大事》读后感800字

作者是耶鲁大学法学博士,清华大学法学副教授,明星教师。

1.如何像立法者一样决策和思考。关注的都是眼前的利益和情感,法律天生具备广阔的思维格局,法律人所要考虑的维度之多,情感之复杂,远超过一般的认为,这也是为何法律上一些说法和做法有时候和常人理解的不太一样,了解精英们是怎么设计和维护这个世界的,才能更好的与世界相处,日本23位首相和美国一半的总统都是学习法律出身的。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不被个人情感所裹挟,不被汹涌舆论所淹没,客观冷静,不仅能够在明确事实时候做出选择,也可以在模糊不清中做出判断,法律就像是带着镣铐在跳舞,洞见社会趋势对自身的影响,使我们不仅仅只局限在自己的小宇宙之中。

法律的终极目标维护秩序给我们生活好的环境。例如苏格拉底之死,守法即正义。法律需要确定性;eg:安乐死;代孕;同性居住权。

《想点大事》.jpg

凡事讲规则,规则本身的改变也需要规则。Eg:美国堕胎;怀孕三个月,中间三个月,最后三个月各不同。法律解决纠纷从不看道德问题,因为人们总有自己天经地义的道德感和价值观,不经意也总会突破人与人之间的边界;

它只在乎你当下所拥有的权利,预先设定了何种行动的资格和自由。

程序正义:辛普森案。自然趋向使人不平等,程序使人平等。法律追求不是最好的结果而是最不坏的结果。

2、站在更高的山顶,重新看待公平与正义。

法律喜欢盖棺定论贴上封条,不喜欢没完没了的争论。法律很难像数学题一样做到精确。我们必须假设终审是正确的。两害相权取其轻。法律人诉诸权威。只能引用法条和案例。法律只追求唯一确定的答案。一个坏的决策也好过两个好的决策,因为最好追求最有可能导致无解。

3、破镜无法重圆,事实并非真相。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律事实不等于事实的真相。看不见理想和现实的巨大鸿沟。

语言的边界,可能就是事实的边界;eg:堕胎。法律不会消灭仇恨,只能压制。律师精英很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事不要搞法律。

1:《认知觉醒》读后感3000字

2:《中国通史》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