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世界》读后感1500字

地理大发现的梦,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一本将史实和虚构融为一体的小说。小说的主角是高斯和洪堡这两位天才——数学王子高斯在家中推演和预测行星的运动,近代地理学先驱洪堡通过探险发现了垂直地带性。高斯痛恨出远门,痛恨琐碎的生活,痛恨庸才包括他的儿子;洪堡痛恨未知,痛恨伪善的战争,痛恨亲密包括接近他的女人。但好奇心驱使着这两位18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完成了“丈量世界”的壮举。

推动他们的当然是对世界的好奇心,但这绝对是所有人都能自称拥有的东西——资助高斯的爵士让这位数学天才为他“表演计算”并主管天文台;热情迎接探险家的权贵们喜欢听洪堡讲猎奇的故事。而如今被铭刻在科学殿堂的那些,才是他们独有的坚持。高斯坚持认为,根据自己那本天文指导的小册子,永远看不到作为曲面的真实世界;洪堡坚持发表了他在探险过程中测量的科学数据,声称垂直地带性比探险故事有价值的多。当然,两人丈量世界的过程中也会有错误,还有德意志的傲慢和孤僻...高斯坚称拿破仑为了他放弃了炮击一座城市,就像洪堡始终无法接受他曾登上的不是世界最高峰。

《丈量世界》.jpg

但又如何呢?1828年,这两位年事已高又各自有点脾气的天才首次碰面,就如硬币刻印着人头的那一面第一次见到了自己背面的衬花,洪堡甚至不再记得清楚,他们之间究竟谁完成了那场伟大的冒险,谁又是一直待在家里的那一位。

延伸几句。

起初看这本书完全冲着洪堡先生现代地理学之父的名声去的。几年前我初入地理学专业,总喜欢将其作为四处晃悠的借口,甚至频频翘课外出探险或旅游。那时我的老师在高铁上问我:“你去过这些地方,然后呢?”也许我会记住它们中的一些地方,但这些地方永远不会记得我。直到看到了竺可桢先生《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论文,我被其中之美深深震撼了,终于走上了笃定向学的道路。因为在这篇论文中,竺可桢先生整合了不同领域的知识,并充分运用了理性的光辉,给国际学者们看到了一个独创的、成系统的、问题导向的、漂亮的研究。我充分相信,在那个地理学还没有被分科体系肢解的支离破碎的年代,配得上学者这个称谓既简单又困难——眼里的求知欲,胸中的好奇心以及一点点不为人理解的坚韧与执着。

至于成就,无非因为山就在那里、植物就在那里、人就在那里,问题在那里,一个将被推翻的科学推论在那里,另一个要被成就的科学传奇也在那里。

在小说的最后,洪堡拖着不再年轻的身体,坚持着亲自测地磁,而高斯留在他的房间里,计算着地磁场。两人都分不清,究竟谁才是“走的更远”的那位。而高斯的那位“庸才”儿子欧根则浑浑噩噩坐上了一辆轮船,经过漫长的旅途,到达了一个叫美国的地方——据说那里是机遇与期许之地。

想起了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经典的一幕,那位漂泊在海上的钢琴师面对海岸上隐约可见的摩天大楼与高耸入云的烟囱时,作文www.yuananren.com下船的念头顷刻间烟消云散。而这与电影开头的那一幕呈现了鲜明的对比——那位率先看到自由女神像的乘客抬手指着远方高喊:“AMERICA!”。紧接着全船人——无论等级、无论职业、无论肤色——都簇拥着冲向船头,挥舞双手...

假设——仅仅是假设——欧根随着移民美国的英国人或意大利人一起,走过了大草原,跨过了大峡谷,翻过了落基山脉......他是否才是走的最远的那位呢?

但至少无论如何,欧根和同行的千千万人一样,肯定不会一步步丈量他走过的路——就像多少年前他帮当测量员的父亲拎仪器时一样,如果带着笨重的仪器前往机遇之地,肯定迟早会被同行的人甩开几里。

终究我们很难做出判断,毕竟地理大发现的梦,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丈量世界》读后感15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绝代双骄》读后感1000字

2:《浮世草子》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