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把这部作品称为推理作品,我觉得更适合称之为社会悬疑小说,只玩了动机这一个推理元素使得推理性大打折扣,但它在反映青少年犯罪这个社会问题以及揭示其背后的原因方面所带来的反思和意义是巨大而深刻的。
而且从事件相关的五个不同人物的告白出发来描绘这个故事,就像用拼图碎片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幅图画一样,使得对事件观察的视角更加多元,反思的对象也更加广泛。
但让我觉得不舒服的是女主角森口以暴制暴的复仇方式恕我实在无法认同,即便能理解却也绝不能接受她间接夺走其他无辜人的生命。应当说即使法律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不管怎样坏法也比无法要好,更何况这不是坏法而是不完善之法而已。一味的以暴制暴不仅无法消除内心的仇恨,反而会打上一个死结,复仇和反复仇将不断纠缠,走进一个死循环。不仅无法让自己安宁,也无法做到真正对死者的慰藉。当女主角森口悠子巧借少年犯渡边修哉自己之手,以亲手杀害自己母亲之方式来达到真正惩罚渡边本人的目的之时,我不仅没有获得一丝快感,愤怒的心情却已经达到了顶点。
即便要惩罚渡边修哉,即便是他母亲对渡边的教育和关怀缺失从而间接造成了爱美的死亡,也不应该凌驾于法律之上而夺去又一条生命。森口只记得自己是一位母亲,却忘记了自己也是一名老师,即便作为一名单亲母亲对自己子女的情感十分强烈,却也不应该忘记自己也负有教育学生的职责。以暴制暴不仅不美好,反而最糟糕。所以两名少年犯的所作所为及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可是作为复仇者本人的复仇行为是否可行却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而从法律角度来说,对比过于重视保障被告人、犯罪者人权的日本刑法,对人权保障重视不够的我国刑法是否也应该做出反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