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故事:在人类刚刚诞生之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不需要语言的,在亚特兰蒂斯这片古老大陆上生活的人们只需要通过心灵感应,便可以了解人们之间在想什么。所以那时的人们也不会产生意见分歧,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得到其他人的想法。而突然有一天,大地突然开始陷落,所有人都掉进了虚无之中,在没有时间和空间概念的虚空中停住了。
当世界重新恢复正常之后,原来的人们失去了他们的记忆,他们忘记了如何用心灵来感知彼此的想法,他们忘记了曾经古老而发达的知识和智慧。所以人们开始发明了语言和文字,用语言来作为沟通的桥梁,用文字来作为生活和思想的记录。
曾经的“心灵感应”因为意识的错位,打乱了原有的交流秩序,语言的诞生能够表达想法,依旧产生了种种误解,无效沟通后的无助与无力感使得人们的隔阂由此产生!
在《巴别塔》中,英国小说家A.S.拜厄特展露女主人公弗雷德丽卡和其丈夫奈杰尔的意识和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冲突显露,一位独立女性在不被理解和包容的生存困境下如何挣扎与觉醒。
《巴别塔》的时间背景设定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英国。在这部小说中,弗雷德丽卡是一个有吸引力、非常聪明、爱读书的年轻女性。她曾就读于剑桥大学,过着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随后和富有的乡绅奈杰尔结婚。
婚前和婚后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丈夫奈杰尔要求弗雷德里卡彻底和过去的生活告别,不允许和以前生活中的朋友来往,尤其是异性;不允许有过多除了孩子家庭以外的其他观点和想法,总之生活的所有重心,只能是家庭,至于弗雷德里卡自己,丈夫从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似乎,弗雷德里卡这个名字已经不存在,她现在只能是“奈杰尔夫人”。
即便物质条件富足,他们在乡下拥有自己的别墅和大片土地,还有个占据女主所有生活重心的可爱的儿子,但这种生活方式让弗雷德丽卡感到窒息。
丈夫奈杰尔粗暴地表达方式让弗雷德里卡产生逆反情绪。奈杰尔一味地对她道歉,甚至家暴她,却总是说这是为了她好;弗雷德丽卡带着儿子逃到伦敦,逃跑的路上利奥绝望地抱着她。
此后,这本书围绕着对利奥旷日持久的监护权之争而展开。整部小说在一场离婚听证会上达到高潮,并通过这场听证会巧妙地阐述了女性独立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场听证会恐怕是弗雷德里卡唯一一场有效的沟通!《巴别塔》书中的女主角28岁,最近称霸热搜的《三十而已》电视剧中的女主角们30岁,她们最初都有着共同的困惑。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就这样结束了?
撑过去一天,再撑过去另一天,这究竟算什么样的人生?
“很多人的人生。”
剧中的顾佳是一个最完美的人设,她做着家庭主妇,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辅佐老公创业开公司!然而,再完美的人,依旧没有过好这一生。作文www.yuananren.com顾佳本来是和老公许幻山共同创立了公司,后来有了孩子以后,顾佳为了照顾家庭甘心退居二线,因老公只想专心烟花设计师的梦想时,顾佳在许幻山的背后默默支持他,做了很多扫雷工作。为了儿子上贵族学校,想方设法挤进贵太太圈;老公得罪客户,顾佳挺身而出委曲求全,向客户道歉,所有的一切却换来了老公的不理解。
戏剧的一幕也出现在两个人闹到结婚地步,许幻山说出了压抑内心最久的话,他只想做个烟花设计师,却被顾佳逼着创业,住豪宅,进富人圈,他仿佛就是顾佳的“大儿子”。这中间是有多深的误解,才会让一个男人在自己的女人面前有这种感觉,捆绑着前进呢?直到最后的结局,许幻山坐牢,顾佳探视时,自省道歉,承认两个人闹成这样,她也有错。
为什么这最后的有效沟通,都会是发生在最后的悲剧结局场面呢?巴别塔成了禁锢自由的樊笼,令人们“失语”的传统社会。拜厄特的《巴别塔》有两层含义:失语的困顿婚姻;一场向外求索交流的涅槃。
巴别(Babel),即希伯来语中的“巴比伦”,原意为通向神的大门,但在希伯来圣经文化语境中,“巴别”意为混乱。故事中的巴别塔,是弗雷德丽卡挣扎逃离的束缚之塔,也是她重新找寻自我的语言之塔;是20世纪60年代观点碰撞、左晃右摆、价值观混乱的写照。
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巴别塔,既可以换乱不堪,又可以通向光明。每一个人都唯一的,必须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思想,而不是无个性的复制品。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寻找独立自我的过成,都不应该和另一方对立,而是应该一起互助成长。人与人之间价值观的碰撞和交流对不应该是对立冲突的。
杨澜在谈沟通的时候,说某个时刻大家觉得生活很艰难,怎么所有人都在和“我”作对,没有一件事情是很顺心的,好像不是你在主动前进,而是被生活、家庭、工作各种压力挤压着往前走。你也想要改变,但是这些问题好像又不是凭一己之力能够左右的,你不断尝试努力,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那么怎么样才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呢?建议从掌握有效的沟通方法开始。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沟通是当代一个社会人的底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