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读后感1500字

《洞见》这书貌似在讲佛教哲学,但其实只是“项庄舞剑”。作者罗伯特•赖特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生物学(后称进化心理学)教授,他所研究的进化心理学是运用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来研究并解释人类现在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要。该学科是进化论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结合体。

进化心理学把人类的心理属性看作是进化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所拥有的诸多心理属性是在进化的漫长岁月中被选择出来的,而最早形成的一些心理行为至今还在对人类发挥影响。这是《洞见》一书全部内容的根基,是不可不扣的现代科学思维主导下的学科理论,也是“佛学舞剑”所意在的那个“沛公”。所以,要是定义该作品就是一本西方科学家写的佛学书(虽然,本书原名是WhyBuddhismIsTrue)那就成了偏颇理解了。

当然,佛学爱好者可能更愿意这样先入为主地去解读本书。

《洞见》.jpg

我认为,本书从佛学角度切入,阐释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正是一种有趣且聪明的理论印证方式。作者通过古老的宗教哲学与现代科学之间的相互印证,反而会更有力地将作者本人的作品理念(无论是来自进化学的还是来自佛学的)树立起来,同时,佛学与科学交织的内容也大大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毕竟在多数人的常识中,多以为宗教学问与科学理论是水火不容的死对头。能做出这样的设定,源于对于对科学和佛学的深入理解,这也是作者罗伯特•赖特厉害之处。

《洞见》揭示了一些颠覆我们以往错误认知的“真相”,比如,人的自我意识,从来不是来自“自我”,人体中也从来没有一个替我们做出的决策的“自我”存在,而每个人做出的一些常会被人用道德名义评判的事,其动机和驱动力也很可能跟此人自我意识、社会意识、道德意识无关,完全是受生物进化中自然选择的驱动,人因为与生俱来生物性,注定是无法摆脱“自然选择”的,无论其行为的评判是善还是恶,根源都不在人类当下阶段所定义的道德层面;再比如,一个人信心满满的以为自我已经如何如何在成长在进步在成功,自己如何如何已经在人生的重要关口做出了关键抉择,但其实这些行为根本就不是“自我”实施的,因为,人的大脑是由许多发挥着不同功能的独立运算模块组成。

每个模块会针对性地独自处理人所面临的某一情况,并驱动人做出反应——正是这些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你处理所有事情的不同行为。作文www.yuananren.com而且,模块之间的绝大多数互动还是你根本就意识不到的,而你的“意识”在大脑中只占极小的部分,那么可能就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认为这一部分才是“真正的你”或“你的自我”或其他任何特殊的东西。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该书的主题)?因为,作者发现对于人类许多行为与心理的科学研究,得出的答案与佛学中的一些观点是相似的。既然我们相信科学,或者说,活在当下的我们应该相信当下的科学,那么,也就没有理由认为佛教哲学一律都是假的。

若证明某种科学理论一定是真的,实在不好通过那些上去很有趣,但理解起来却让人感到虚无缥缈的佛学或哲学,反过来想,若通过当下普通人并不敢质疑的当下科学去验证古老的佛学,并且把这一验证过程表述出来,也是一种强化和凸显其科学观点的宣传方式。

不过,这本书的所有观点,也依然有可能正是本书中常常提及的那种“错觉”——那种常常让我们觉得无比真实的错觉。毕竟,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真和假的定论也从来都不是永恒的。另外,对于《洞见》一书的英文原名为何叫WhyBuddhismIsTrue也不排除一种更具思辨的可能:若想证明一个事物并不存在,必先证明其存在;若想证明一个事物是假的,必先信以为真。

开玩笑地说,也许,若干年后,罗伯特•赖特还会再写一本书叫《因为佛学是真的,所以佛学是假的》。

1:《我们仨》读后感600字

2:《徐霞客山河异志2》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