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伯利安四部曲》读后感1500字

作者:赫利肯村夫。先下一个结论。作为一个自认还算资深的科幻迷(深度阿西莫夫粉),读过的科幻小说大大小小不计其数,公认经典的几部大部头系列几乎可以说是一网打尽了。然而即便有《银河帝国》、《基地》、《三体》、《银河系漫游指南》、《沙丘》这些星汉灿烂的名字珠玉在前,《海伯利安》系列(特别是前两部)还是我个人心中毫无争议的科幻最佳之一。

永生不死的毕库拉,逆时而来的伯劳,光阴冢、逆熵场、赛博朋克、终极智能……光是这些设定和名称就足以让喜欢科幻的人血脉喷张了。第一部《海伯利安》看似是以《坎特伯雷故事集》为蓝本的,但在文学性没有丝毫下降的情况下,六个小故事真的是个个让人惊艳。一定要挑的话,个人最喜欢的就是《为上帝痛苦的人》,真的太震撼了。“十字型”的设定脑洞突破天际(最厉害的是第二部还有呼应),故事似乎在讲宗教和信仰,但又不限于此。信仰和痛苦的抉择,是变成痴呆的永生体还是为了保持独立思考不惜自我牺牲,忍受普罗米修斯般日复一日的痛苦?其他的几篇,《忘川之水何其苦》让《本杰明巴顿奇事》相形见绌;《漫长的告别》讨论了人工智能和人类的跨种族之恋……真的不能再展开一一说了,但是由六个故事构成的太空歌剧般的第一部真的是整个系列里最亮的那颗明珠。

《海伯利安四部曲》.jpg

至于第二部《海伯利安的陨落》,很难相信这是91年完成的作品。最近刚看到马斯克在炒作数字永生的概念,即通过人工智能将人和AI结合,让人拥有自己的电脑扩展和在线扩展,这样在肉体毁灭后,人可以存在在“云”里。然而在《海伯利安的陨落》里,作者已经不仅仅考虑到了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更是想到了人类和人工智能在经历了长久共生后,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掌控。就像尤赫利在《人类简史》中讨论的那样“人和小麦到底是谁征服了谁?”人类在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习以为常后,人工智能似乎终有一天会和人类分道扬镳,而习惯了身处人工智能带来的安逸中的人类似乎此时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人类是否又有勇气和决心抛弃人工智能带来的安逸重头开始,重回混乱、迷茫但却保有积极进取的时代?可以想象在未来一顿时间内关于人工智能的作品会大量出现,但我相信《海伯利安的陨落》在未来很多年里还会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第三第四部《安迪密恩》和《安迪密恩的觉醒》说实话我是很快泛读过去的,并不是说写得很烂但是在前两部的光芒下略显暗淡了(关于宗教的讨论中夹杂了太多私货,有些理论我个人不是很赞同)。或许正是因为第三第四部的存在,所以考虑再三我还是在开头的“个人科幻最佳”后面默默加上了“之一”两字。

最后说说笔法,这也是整个系列被吐槽最多的地方。说实在的不太明白那些认为《海伯利安》写得絮絮叨叨的人。大刘的语言相对比较简练吧,作文www.yuananren.com你们说他文笔差;阿西莫夫在描写情感时候不那么细腻吧,你们说他直男;真遇到了文笔细腻又情感充沛的丹西蒙斯,又嫌絮絮叨叨了?可以这么说,《海伯利安》的文字表达在科幻作品中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甚至和很多公认的通俗经典相比都不逞多让。下面简单放几句大家感受一下:

永远也别相信痛苦和牺牲都是值得的。痛苦只是痛苦。痛苦、黑暗,然后还是痛苦。痛苦,他发现,是有结构的。它有一个建筑平面图。它的结构比一只拥有腔室的鹦鹉螺更加复杂,比扶壁众多的哥特大教堂带着更多巴洛克风格。

唯有梦想者怨恨自己的一生,虽罪有应得,但带着更多的忧愁!在书中这样细腻的将情感表象化的语言几乎随处可见。如果不写科幻,丹西蒙斯绝对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诗人甚至哲学家。整个系列里到处可见西蒙斯对济慈、叶芝等诗人的痴迷,系列又充满了浓浓的哲学思辨。正是这样诗性、神性、哲学性和科幻元素的完美融合才让海伯利安系列真正成为了一部史诗巨作。

1:《试毒小组》读后感1000字

2:《第七天》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