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切勿被误解,英雄更不可埋没。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特别是对历史、谋略类别的爱好者尤为喜欢。还记得在中学阶段,读《三国》时总有一些不解之处、甚是看不懂,但还要考察,或许这个一些阅历有关吧。
在后来看《三国》这些年,最深刻的感受是,一定要分清历史和演义之间的界限。由于《三国演义》的流传广泛,家喻户晓,很多人就先入为主,理所当然地把演义当做历史,而对于真实的三国历史和人物产生很多误解。直到这次看到了廖彦博的《被误解的三国》我才惊喜又惊叹的发现,原来以前读《三国》时的困顿困顿之处就在于这《三国》常常被他人和自己给误解了。
书中罗贯中为了保刘贬曹的立场,用小说笔法刻意丑化一部分人,以烘托蜀汉集团的正面形象,尤其是一些品行高洁,才华卓越的豪杰名士被刻画地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很有必要为他们正名,以正历史。
所以在《被误解的三国》中,能发现作者时通过正史的《三国》和小说之间进行了一个深度的对话,以便于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真实的三国人物和历史,有一些未被演绎的三国人物和情节更有另一番的风味。
对于周瑜而言,小人”未必是个小人。感伤之人、怀才不遇之人常说这句“既生瑜,何生亮”,道尽了周瑜临死前的心有不甘与满腔妒火,可是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是一位心胸狭窄的小人吗?
当然不是这样的。历史上的周瑜长相俊美、战功赫赫、精通音律、豪气干云,那气度也是相当恢弘宽阔的,综合打分下来,似乎没有什么需要去嫉妒别人的地方。当年的诸葛亮论身份不过是刘备的一个特使,实在是没什么能与周瑜可竞争的,所以说这“既生瑜,何生亮”,不过是小说中的戏剧创作手法罢了。
罗贯中为美化诸葛亮不惜诋毁周瑜,在赤壁之战前后演义一系列精彩故事,来展现诸葛亮的智慧和周瑜的心胸狭隘,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作文www.yuananren.com甚至将周瑜打赢赤壁之战的功劳变成诸葛亮“借东风”的功劳,把周瑜夺取南郡的功劳变成诸葛亮“智取南郡”。
周瑜是英雄出少年,自幼聪明好学,满腹韬略,豪侠仗义,胸怀大志,后来东吴老将程普评价这位初出茅庐的青年将领,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周瑜与孙策幼年好友,辅佐孙策开创江东基业,辅佐孙权挫败曹操南下,赤壁之战名扬天下。周瑜还从曹仁手中历时半年夺取南郡,在西政益州途中“出师未捷身先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英雄豪杰之所以成大业,立功勋,名垂青史,无非品行和才华二者。读史使人明鉴,前提是看到历史人物真实的一面,这样才能对我们产生有益的启示,在《被误解的三国》中我们确实能够正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