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000字

我早知《万历十五年》的大名。直到今年暑假回东营,女儿带着这本书,我才有机会读。我读的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版。

我起初以为“万历十五年”指万历皇帝统治期间截取了十五年写,真正的含义是万历第十五年。万历十五年发生了什么?读完此书后我没什么印象。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不限于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有七章,重点写了六个人: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和李贽。第四章“活着的祖宗”指万历皇帝。

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书读完了,我没看出来。作者黄仁宇在《自序》中说:“中国两千年以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我的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弊端》指出中国古代缺乏平等性、科学精神和法治观念。缺乏法治观念是一大弊端,但不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中国古代都缺乏法治观念。黄仁宇凭什么说明朝最严重?证据在哪里?明朝灭亡最重要的原因是“以道德代替法制”吗?宋、元、清灭亡又是什么?如果道德与法律是第一主题,那么黄仁宇应说明朝的道德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明朝的法制有什么,它们有什么和缺点,如何解决问题。黄仁宇没有说。

这本书主要以第三人称写,有些地方以第一人称。用第一人称的地方相当怪异。他经常用“本朝”称呼明朝。作为惯例,写作者把自己所处的朝代叫“国朝”,上一个朝代叫“前朝”,其它朝代直接称呼其名。黄仁宇所处的时代、我所处的时代,直接叫万历皇帝所处的朝代“明朝”,为什么叫“本朝”呢?

他说“我们的论述”(第1页),这个“我们”当指黄仁宇时代的人。在同一页,他说“我国幅员之大”。“我国”指明朝还是泛指中国?他又说“我们的帝国”“我们的祖先”(第3页)“我们的政事”(第66页)等等。即便黄仁宇是中国公民,这样写也时空错乱,何况他是一个美国人?

《万历十五年》.jpg

《万历十五年》是学术著作,不是历史小说,不能信马由缰地写。学术作品要摆出事实、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这本书引用了很多文献,但是几乎没有直接引用的。这种作法增加了可读性,牺牲了可信性。参考文献在章节后,首次出现时没有版本,加上间接引用,给读者查询资料带来很大的不便。

黄仁宇引用文献虽多,却没有对事实或观点有不同意见的资料。没有对事实的质证、没有对观点的比较,整本书在自说自话。事实缺乏依据,论证异常薄弱,结论不清晰。有人说黄仁宇用“梦幻般的笔触”写作,从逻辑角度真是如此。他在沙滩上修建了一个飘渺的童话城堡。

例一,听到午朝大典的谣言后,百官纷纷进宫。乘轿的高官有机会整理衣冠,徒步的彽官顾不得细加整饰。(第1-2页)黄仁宇为何把官员分为乘轿的高官和徒步的低官?低官必须徒步吗?没有骑马的?考虑没考虑距离有远近、出发有早睌?黄仁宇在写小说、编故事吗?

例二,“按照传统观念,皇帝的意旨总是绝对公允的,圣旨既下,就不再允许有任何的非议。”(第3页)这个观点从何而来?莫名其妙!

例三,“基于这些社会背景,文官们自应形成一个具有共同思想的集团。京官为文官申的优秀分子,自然更不必说。他们无例外地从小熟读‘四书’。宋代大儒朱熹的注释,既为官方确定,奉为正宗,则他们也早全盘接受,因之对一切事物的看法,也更为一致。”(第63页)黄仁宇这是做梦呢!他在另一处(第108页)打脸了。

例四,“这一切使年轻的皇帝感到他对张居正的信任是一种不幸的历史错误。张先生言行不一,他满口节俭,但事实证明他的私生活极其奢侈。”(第36页)很容易误导读者以为这是皇帝恨张居正的原因。更大的原因在于张居正长期专权、凌驾于皇帝之上。

由此可知,黄仁宇逻辑分析能力差。他批评以道德代替法律,自己却犯了同样的错误。他没有使用法律的严谨语言,却使用了道德的说教语言。没有比较别人的观点,也没有用“可能”来表明推测。

在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之外,《万历十五年》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强调“文官集团”的作用。本文前面已提及。“文官集团”的概念不成立,因为文官不是一个集团,它也否认了张玉、朱能后裔这些武勋爵的重要作用。我支持“官僚集合”这个概念。在官僚主义方面,官僚形成了一个集团。

“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斥他个人的意志。皇帝没有办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则至为微薄。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第102页)

这是明显的以点代面。朱元璋时代,“文官集团”屈服他的淫威之下。之后,有强大道德力量的方孝孺等人未能阻止朱棣登基和洗白。作文www.yuananren.com不受约束的正德皇帝不必提了,没有根基的嘉靖皇帝在“大礼议”事件中完胜以杨廷和为首的群臣。万历皇帝在立储事件中未能如愿,主要原因不是文臣太强,而是自己没下定决心。

《万历十五年》有很多知识性错误。作者不理解“文渊阁大学士”的涵义。它指冠文渊阁的大学士,而非在文渊阁办公的大学士(第163页)。他认为东厂下辖锦衣卫、东厂下设镇抚司。(第138页)他认为总兵是武官中最高职衔(第212页),已登峰造极(第224页)。

特别荒唐的是,黄仁宇认为张居正改革是为了追求自由(第271页),海瑞在效法朱元璋(第169、184页)。他认为反习俗是追求自由。如果习俗是自由的,那么反习俗是追求自由吗?应当是追求专制!海瑞崇尚法律和规则,更重要的是从道不从君。如果当时的皇帝是朱元璋,早把他杀了。

在黄仁宇笔下,万历皇帝没有错,雷厉风行的张居正没有错,圆滑世故的申时行也没有错,错的是不用个体负责的“文官集团”。他说人有“双重人格”,即精神和物质,或阴和阳。(第107页)同时,他承认某些人达到了无我或自我牺牲的境界,例如海瑞和邹元标(第72页)。对这种人,黄仁宇贬多于褒。他说海瑞是“古怪的模范官僚”(第156页)。

第三章的题目是《世间已无张居正》。“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第89页)张居正没有解决明朝的问题,不是因为时间不够,而是办法不对(第107页),找不到出路(第270页)。

黄仁宇认识到保守的道德力量太强大,没有法律保障个人的创造性。(第268页)又说时代不允许,至少“要在几百年后,等市民阶级的力量成熟”。(第271页)给人的感觉是,大家都没错,也没有好办法,等着吧。

评价一个改革是进步还是反动的标准是什么?政治上,改革应提高百姓和官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而不是简单地强调纪律和服从;经济上,应创造财富、实现国和民共富,而不是国家夺富于民。由此观之,王安石和张居正的改革都是逆时代潮流的。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读后感2000字

2:《东西街》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