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视角独特,很多观点很有意思,但是叙事是太过细致以致无用的情节很多,很多章节也其实是以明朝为视角的
明朝辽东政策的弊端或许在于忽略了时代的发展和关外民族的学习能力,随着关内外贸易的进展和辽东经略对部落首领的授予头衔以及关外汉民与少民的交流和融合,女真人逐渐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也逐渐文明化,加之自然灾害而有了对外扩张的趋向,不再能作为蛮族而被完全控制了,这一进程或许和东罗马之于阿拉伯部落有几分相似。
天启与崇祯朝战事屡屡失利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东林党、前阉党、“无党派”的投机主义者相互争斗,虽然其中某些人或许有高尚的品格,其行为的直接目的还是为了党派利益,而崇祯本人又没有培养出自己的势力,有时害怕犹豫,有时又孤注一掷。
满人能够建立帝国并南下入侵明朝,离不开投降汉人的帮助,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满人势力从单纯与汉人对立的民族政权变为了力图夺取天命的满汉蒙结合的国家,是渴望得到财富的满洲贵族与对明朝廷失望的辽东汉人军阀的结合体。
清军能够很顺利的占据中国北方,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起义军与明军反复交战与掠夺后人民和官员们的不知所措,李自成由于崇祯的犹豫不决而顺利东进时人民期盼着明朝的灭亡,李自成由于军事失利和对北京统治的不稳固而西撤时人民期盼着明军归来,没想到等来的不是吴三桂也不是明太子,而是乘虚而入的清军。
崇祯拒绝南渡是南明政府自始至终因皇位问题而产生内斗的原因之一,虽然有史可法这样不多的忠臣,南明依然是几个利益集团内斗下勉强由逃难来的藩王、拥兵自重的军阀、或迂腐或狡猾的文人集团组成的,没有兵也没有共同利益,自然全程无所作为。
满清进入中国北方初期,逃人法、圈地运动、种族隔离等等行径可以说是不得人心的,此时清军遭受着大顺军、地方起义军、南明三方威胁,然而这三股势力却都没能联合起来或者说是共同反击,清军这才在大量汉人投降者的帮助下取得了对中国北方的全面控制,清军手下的汉人军阀势力和从辽东武人手中获得的火炮技术最终击溃了大顺军,而李自成的意外死亡无疑让本来还有一定实力的大顺军彻底瓦解。
清军歼灭北方农民军之时,南明诸臣没有抓住机会北伐,已经丢失战机,而清军大举入侵江浙时,弘光政权又因军阀与奸臣的内讧和史可法这样空有忠义而无能力的儒臣而几乎毫无抵抗力,几乎实在荒唐中丢失了南京。
明末贫富差距的加大和从万历朝开始的对地方疏于控制导致了流民的产生,这些流民虽然也许并没有直接参加起义军,却使得南方社会不再那么安定,清军占领南京后能够瓦解大规模反对剃发的起义,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希望从流民手中保全财产的士绅和渴望和平的百姓,平民起义者缺乏领导、士绅反清者缺乏人民的支持、流亡明朝廷又缺乏与这两股势力的联系,最终失败。
在南明政府崩溃后,南方与北方实际先后发生了大规模的平民/士绅自发的反清运动,北方的民众起义立刻遭到了清廷的铁腕镇压南方的士绅运动因为有文人的记载而流传于世,实际效果却微乎其微,在文人士绅们的勾心斗角与洪承畴这样的汉人叛徒打击之下彻底失败,文人们心灰意冷,平民们渴望安定,江南再无反清力量。
姜瓖、李成栋等人投降清军是因为认为以此可以获得明廷给不了的财富与荣誉,而他们先后反正都是因为发现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作文www.yuananren.com自始至终都是利己主义者,虽然对清军造成了一定威胁,但还是由于士气、凝聚力、组织力不如新兴的清政权而很快失败,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在于,同一波士兵,当明军时不堪一击,投降清军后个个奋勇杀敌,反正后又不堪一击了…
清初顺治朝面临着很大的政治危机,一开始是满人贵族内部的矛盾,后来是汉人官僚的态度与南明的威胁,前者引发了一系列政治斗争,最终以一系列血腥的政治斗争和顺治帝试图让满汉官僚平等共处告终,顺治朝提拔的大量汉八旗贵族最终让清军实质上成为了投靠清政府的汉人军阀势力,满人军事贵族也开始衰落,另外,顺治朝清政府虽然成功压制了几乎所有反清起义,但是西南永历势力和东南郑成功势力依然造成很大威胁,因此争取来自南方的儒家文官支持就非常重要,汉人也一直大量在清廷为官,然而当反清势力最终被击溃时,新一轮的文字狱和集权政治又开始了。清初至康乾时代的“盛世”实际上是明末大规模战乱和人口锐减的结果,清政府并没有对明制进行任何革新,甚至为压制满汉官僚做出的专制举动有过之而无不及,所出台的反贪腐和运河改革只能说是新王朝的必然之举。
清军入关三十年后爆发的三藩之乱,实际是满清统治者对帮助他们征服中国的汉人军阀势力的清算,虽然吴三桂等人已经很接近成功了,但是却由于他们的投机主义经历为人不齿和民众的普遍倦怠而使很多汉人官员站在了清政府一方,最终失败,这一事件不仅彻底消除了汉人军阀对清政府的威胁,其实也迫使更多汉人接受清的“天命”,清政府确实铸造了一个外表平稳强大的“盛世”,实际上却也扼杀中国在西方人打开国门前自主革新的机会,人民和官僚都渴望安定,却都对新鲜事物漠不关心,对朝堂之事毫无兴趣。清政府的“盛世”,真的是件好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