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抬头闻。基思·罗威(KeithLowe),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和作家,主要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时期。
之前读过他的《野蛮大陆》,某种意义上是今天要谈的《恐惧与自由的》前章,这俩本都是以二战以主题的书。
谈及为何聚焦二战,罗威说:“在我记事之前,大概从2、3岁开始,我就意识到有一个被人们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西。它就是一切,在政治里,在语言里,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它无处不在。它似乎渗入一切之中。所以对我来说可能没有比二战更好的(历史研究的)起点了。而且在英国,也许在许多其他国家也一样,有一种对于二战的着迷,我觉得这需要得到解释。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时期,我们却把最多的目光集中在(二战)一点上,这当然有许多原因了。难道有比二战更好的起点么?”
史学界有一个“零年”的概念:1945是现代世界的起始,是流出恐惧、自由、冷战、建设、乌托邦等支流的源头。《恐惧与自由》正是描述零年之后世界的重启,恐惧一书用的类似是微观书写式,用一个个人与事件、细节交织出宏大。
读《恐惧与自由》,我会经常性的想起《人类群星闪耀时》以及《万历十五年》,前者是指恐惧与自由的内容形式(聚焦人物故事),后者是指写法(微观或特写式),手头王笛的《显微镜下的成都》也是类似这种微观写法。
全书分为神话与传说、乌托邦、天下一家、两个超级大国、两百个国家、一万块碎片六部分,论及二战参与者的心理转变、新世界的建设者、世界性经济与政府的组织、冷战的兴起、亚非欧拉被殖民等国家的独立和诸如以色列的建国、二战后人口的全球化流动等。
二战如何改变了我们,改变了我们什么?
作者用25个人的故事(有长崎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犹太逃亡者、拒绝参战却去战场救护的英国人、战后建筑师规划师、苏联的物理学家等)给出了注解,我想这不答案。
战争中的人围绕的主题是生存与恐惧,而战后也不一定是拥有自由。想想多么悲观,但罗威教授在一次访谈中说:“我们有责任对未来保持乐观”。